柏華英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癥狀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就心絞痛的誘發原因和相應防護措施進行科普。
什么是心絞痛
心絞痛的發病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急劇缺血、缺氧有關,最為常見的表現是胸悶、胸痛,或是緊縮感。臨床上根據心絞痛的發作情況和機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穩定型心絞痛:心絞痛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胸痛,且部位常發生于心前區,范圍大致手掌大小類似。穩定型心絞痛通常是由于患者進行體力勞動或情緒起伏過大而引發。在疼痛發生時,患者通常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皮膚變涼或是出汗等,但只要適當休息或服用相關藥物,一般10 min內就可消痛。在幾個月之內,疼痛的發作程度、發作頻率以及持續的時間均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體檢時也很難發現。
(2)不穩定型心絞痛:誘發疼痛感的原因可有可無,疼痛出現時間難以預測,在休息時亦可發生,程度和持續的時間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均更甚。常規的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嚴重時往往不能緩解,需立即就醫。這種類型的心絞痛發生在老年女性和糖尿病患者身上概率較大,且發作時通常會有胸悶氣短、周身乏力以及惡心嘔吐等表現。
(3)變異型心絞痛: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一般引發機制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痙攣,且常在休息時發生,特別是夜間,往往伴有心電圖升、和渾身出汗等表現。發生時應立即服用治療心絞痛的相關藥物,即可緩解癥狀。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只要不過勞、保持情緒穩定,注意多休息,一般不會對生命安全造成影響。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所致,病情極其不穩定,疼痛時間過長會導致心肌缺血情況加重,誘發心律失常或是心臟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在發生這類心絞痛時,患者應及時住院治療。
心絞痛的發病因素
發生心絞痛時,通常會表現為突然的胸骨中上部位壓榨疼痛感、緊縮感、窒息感和重物壓胸感,疼痛在數分鐘之內便可達到高潮,且會延伸至左肩內側、頸部和下頜、上中腹部和雙肩等部位。發生心絞痛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使得管壁變得狹窄,對心肌的供氧和供血嚴重不足而引發。引發這種情況與以下主要因素有關。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免疫力會逐漸下降,且各項功能也會有一定的退化現象,這是導致中老年群體常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
不良飲食習慣
飲食偏重口味,攝鹽量過多,且進食無規律,饑一頓飽一頓,會導致機體消化功能受到影響,并進一步引發心絞痛。
情緒波動大
情緒起伏過大,長期被憤怒、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困擾,容易對心臟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勞累過度
身體勞累過度也是誘發心絞痛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人體在進行體力勞動后心率加快,從而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但又因自身冠狀動脈短時間內供血嚴重不足,進而發生心絞痛。這種情況一般注意休息即可。
血液變化
部分人為減少夜間上廁所的次數,而減少睡前或夜間喝水的頻率,加上自身的腎臟濃縮功能有一定的退化,夜尿量增多,從而使得體內血液濃縮變得黏稠,這會加大循環的阻力,導致心臟負荷加重。
過于寒冷
當機體處于溫度過低的環境中時,寒冷刺激會使得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在短時間的內分泌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引起冠狀動脈發生痙攣,增加心肌耗氧量,誘發心絞痛。
吸煙
吸煙會導致機體的血氧含量降低,還會增加冠狀動脈的敏感程度,極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出現心絞痛。
心絞痛相關防護措施
我國心絞痛患病人數一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原因不僅因為人口老齡化愈發嚴重,更與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緊密相連。為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率,可以根據發病因素來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
適當休息
在進行體力勞動時,注意及時和適當的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和搬抬過重物品,避免對自身的呼吸循環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保持良好的情緒
日常生活中,盡量保持心情愉悅,平常心對待挫折,避免情緒過度激動。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多進食容易消化、富含營養、相對清淡的食物,盡量避免過多食用肥肉、動物內臟;戒煙限酒;定時進食,避免身體處于過飽或過饑的狀態。
其他事項
要保證每日進行適當的活動訓練,提高身體免疫力。避免在過飽或饑餓狀態下洗澡,且保證水溫和自身體溫相差不大,以免血管過分擴張,血液向體表流動,使得心腦嚴重缺血。此外,換季時要及時增添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藥物預防
心絞痛患者應隨身攜帶相關藥物,控制好血壓、血脂以及血糖。
小結
引發心絞痛的原因頗多,當發作時,應立即休息并采用適當的藥物進行控制。若疼痛無法緩解,甚至有加重趨勢,應立即就醫。平時應積極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保證適當的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可有效避免心絞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