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憶
摘要: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以及學習造成極大影響。本文深入性分析青少年糖尿病的現狀,同時探討疾病診斷與治療進展情況,旨在為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糖尿病;高危因素;臨床特征;疾病診斷;疾病治療
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國民飲食體現出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特點,加上活動量降低和疾病遺傳易感性增加,導致肥胖人數占比越來越高。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這一現象顯得尤為嚴重。在此情況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人數越來越多。
1青少年糖尿病發生現狀
近幾年,糖尿病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出流行趨勢。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學齡前兒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從我國情況來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每年遞增速度為10%[1]。
2青少年出現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2.1 種族
相較于白種人而言,黑種人兒童2型糖尿病發生概率明顯更高。有調查表明,相同年齡段的白種人和黑種人相比,后者兒童群體出現高胰島素血癥的發生概率高出數倍。有文獻針對5~17歲黑人青少年和其他群體青少年開展經口服用糖耐量實驗表明,黑人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泌量更高。
2.2 肥胖
有調查表明,有50%~92%的兒童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肥胖現象,其中有38%為重度肥胖。
2.3 家族史
有調查表明[2~3],大約有20%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一級親屬內有人發生過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群體中該比例高達70%~80%。可見糖尿病陽性家族史對疾病的發生有密切聯系。和無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胰島素刺激糖代謝大約低25%。
2.4 黑棘皮體征
在發生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群體中,有90%存在黑棘皮體征,位置多為肘窩、皮褶處、腋下、頸背等。黑棘皮體征一般會同高胰島素抵抗以及胰島素血癥同時出現。有文獻針對國內6~8年級兒童調查發現[4],黑棘皮體征發生率達到了7.1%。另有文獻表明,黑棘皮體征和肥胖存在很大關聯性。因本病在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群體中的發生率比較高,因此,臨床可以將其視為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篩查項目。
2.5 其他因素
有文獻表明,在新確診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群體中,男性發生率要少于女性。母親發生過妊娠糖尿病、出生時體重過低的兒童,日后更有可能出現2型糖尿病。
3青少年糖尿病的特點
發生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多存在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的情況。在對病患開展診斷過程中,有33%的兒童患者存在酮尿癥狀,這其中有5%~25%會在沒有感染、應激,以及其他合并癥的狀況下出現酮癥酸中毒。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出現有時不會表現出特別顯著的臨床癥狀,且差異相當大。在某些時候,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比較類似,也有可能急性起病,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正因為存在上述因素,臨床中區分青少年1型與2型糖尿病存在不小困難。青少年2型糖尿病確診時年齡均值為13.5歲,一般在青春中期發病,且大部分患者會合并肥胖。
從青少年糖尿病的并發癥監測方面來看,諸多學者建議高危青少年每年需要進行眼底以及尿蛋白檢查,同時查看足部情況,以及檢測血脂、血壓。
4青少年糖尿病診斷研究
4.1 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診斷
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餐后血糖高于11.1 mmol/L、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胰島細胞抗體陽性、糖化血紅蛋白值達到6.5%以上、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值得注意的是,臨床調查發現,大約有5%~10%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雙抗體為陰性結果,這需要與2型糖尿病做好鑒別。
4.2 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診斷
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餐后血糖高于11.1mmol/L、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過高、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陰性、胰島細胞抗體陰性。青少年糖尿病2型患者一般體重超重,同時存在血脂紊亂的情況。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體態消瘦,“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癥狀顯著,僅有5%的患者一級或二級親屬出現糖尿病或與之有關的內分泌疾病[5]。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有90%的概率表現為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與之相比,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緩,體重雖說有減輕的傾向,但體態并不消瘦。該群體中有74%~100%的患者一級或二級親屬發生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使用胰島素3~6個月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得以恢復,有的甚至不需要額外使用胰島素就能夠良好控制血糖。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酮癥,但發生酸中毒的概率較低。青少年患者出現酮癥酸中毒時,醫生需要開展抗胰島細胞抗體、GAD以及胰島素C肽檢查,以鑒別疾病種類。
4.3 青少年特殊糖尿病的診斷
對于發生特殊糖尿病的青少年,醫生在鑒別時可以按照ADA糖尿病診斷標準,結合患者所表現出的相應臨床體征,以及病史、相關檢查(如卵巢B超、卵巢CT影像、垂體激素檢查)等進行診斷。
5青少年糖尿病治療分析
5.1 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治療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終生應用胰島素治療,即每天要分次在皮下注射胰島素。結合DCCT方案,患者每天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在臨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建議應用胰島素泵治療[6]。
5.1.1 液體治療
當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酮癥酸中毒時,細胞外液容量降低,患者脫水量可達100 ml/kg以上,且絕大部分為等滲性脫水。在制定輸液計劃時,醫生應當以此為依據。早期輸液治療開始的第1天要使用濃度水平為0.9%氯化鈉注射液,以20 ml/kg的速率輸入;2~3 d后需改為半張鹽水,以10 ml/kg的速率補液;患者血糖值在13.9 mmol/L以下時,需應用濃度水平為2.5%~5.0%葡萄糖注射液。若患者同時存在心功能不全或者體重過低,醫生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減少補液量,且補液速度不應太快。在對患者開展補液治療過程中,可同時配合生理鹽水保留灌腸。
5.1.2 堿性液的合理應用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出現酮癥酸中毒時,堿性液的應用要遵循限制性原則。不能應用高滲液糾正酸中毒,防止病情加重。只有患者碳酸根指標在12 mmol/L以下、pH值在7.1以下,才能應用1.4%的碳酸氫鈉,以2 mmol/kg的速率補充。首先利用計算量的1/3~1/2,當患者機體pH酸堿度高于7.1時要立刻停止使用堿性液。
5.1.3 胰島素治療
患者需使用低劑量短效胰島素滴注。嬰幼兒病患每小時的胰島素輸入量應當在2~4 U;兒童胰島素輸入量不能高于4~6 U。醫護人員會每相隔1~2 h開展血糖檢測1次,以每小時血糖降低量不高于6 mmol/L為宜。
5.1.4 感染控制
對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敏感性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口服用藥時,需要考慮對血糖值的影響。
5.2 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治療
5.2.1 胰島素治療
對于發病早期以及同時存在代謝紊亂的患者,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3個月。當原有機體紊亂得以糾正后,胰島細胞功能顯著改善,且不存在口服禁忌癥時,可應用雙胍類藥物以及胰島素增敏制劑,如環格列酮、吡格列酮、羅格列酮、曲格列酮等。由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較肥胖,可能存在高血壓、血脂紊亂等情況。因此,在對病患開展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并發癥。
5.2.2 控制飲食
體態特別肥胖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比1型糖尿病更為嚴格,每天所進食物需要按照最低指標加以計算。
5.2.3 積極運動
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1~2 h需進行有氧運動。
5.2.4 定期血糖監測
不管是2型糖尿病還是1型糖尿病患者,均需要接受定期血糖監測、糖尿病知識宣教,同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
6營養治療目標和飲食計劃
6.1 營養干預的目標
第一,積極控制尿糖以及血糖、血脂,爭取接近或達到正常值,避免出現低血糖以及酮癥酸中毒,有效延緩或防止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第二,明確飲食治療要點,實現多樣化飲食。科學安排一日三餐,提供營養充足的膳食,在根本上保證患者正常生長發育,爭取和同齡人一樣參加各類活動。第三,實現理想化的脂蛋白以及血脂水平,維持血壓正常。第四,通過多種有效方式避免體重進一步增加,需要對體重指數在95%以上的患者開展減重治療。
6.2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膳食計劃
醫護人員需要結合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活動消耗、生長速度情況、食欲以及年齡,制定出個體化營養干預計劃,在控制血糖、達到或者維持正常體重的同時,為發育提供充足的能量。
確診后,如果病情穩定,患者需要盡早接受治療。對于年幼的兒童患者,每隔3~6個月更新一次營養干預;大齡兒童以及青少年,每相隔6~12個月更新一次營養干預。1型糖尿病需要依賴胰島素干預,如何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為營養干預治療的重要任務。建議結合患兒餐后血糖監測情況,確定最終的胰島素使用劑量。在營養食譜內,常量營養素組成需要結合患兒發育期的血脂、血糖加以制定。同時需要做好患兒的引導工作,保證攝入充足的礦物質、維生素。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營養治療需要將生活方式和食品營養作為基礎,結合生長發育情況加以調整。由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肥胖癥,所以要限制總能量的攝入。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推薦正常的小兒營養需求與糖尿病患兒自身特征相結合,制定出科學的營養計劃。有研究據上述方案開展干預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喜民,馮煥村,鄒冬吟.臨床藥學監護對兒童與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兒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20):163-166.
[2] 劉靜,張海惠,李錦紅.前饋控制護理在兒童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22,33(13):1765-1768.
[3] 戴軍,李孝敬,蔣虎,等.蘭州地區5~18歲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風險調查[J].甘肅醫藥,2022,41(6):553-554,568.
[4] 馮亞琴. 細胞因子在兒童1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腦水腫中的臨床意義[D].南昌大學,2022.
[5] 陳春萍.小劑量胰島素治療兒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0):187-189,198.
[6] 蔣明玉,尹小琴,李嬪.兒童初發1型糖尿病伴不同程度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與甲狀腺功能相關性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22,40(5):33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