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郁芝 秦銀銀
1978年1月,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刊登在《人民文學》期刊上。它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數學家陳景潤,認識了人才和科學的重要性,一時間激發了無數青少年的科學熱情。當年,孩子們在被問到“長大后做什么”時,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當科學家!”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對科學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2021年9月,科學家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科學家精神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凝聚著老一輩科學家的信念與追求,為廣大青年人才開拓創新提供了力量源泉。科學家精神之于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鼓勵青少年學習科學、勇于探索,更能引導青少年涵養堅持不懈、求真務實、敢于創新的品格。
2023年5月30日是我國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讓我們追隨科學大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腳步,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
豐功偉績樹典范
孫家棟
人物介紹: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1957年,正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的孫家棟聆聽了毛主席對青年的寄語,這位滿腔熱血瞬間被點燃的青年人定下了“國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的決心。
60多年來,孫家棟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始終奮戰在科研一線,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上演了中國航天事業一個又一個“宇宙級”的精彩。
黃旭華
人物簡介:我國核動力潛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受父母的影響,黃旭華從小立志從醫,治病救人。然而,中學時期的他親歷了祖國被日本欺凌,激起了他棄醫從工的決心。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于是,黃旭華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學習。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工程,黃旭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深海征途,建起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核潛艇研制是一項“赫赫無名”的工作,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一次老家也沒回過,最終母親從一篇報告文學中間接了解到,他們眼中的這個“不孝子”實際上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幕后英雄。“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真正退休,只要我能動,就會繼續做下去。我愿為國家的核潛艇事業,貢獻到最后一刻。”這是他對祖國和自己熱愛的事業最深情的告白。
屠呦呦
人物介紹:我國著名藥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20世紀60年代,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苦。1969年,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實習的屠呦呦接到了一個多數人認為難以完成的抗瘧藥研究任務。她從本草研究入手,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先后進行300余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
屠呦呦夜以繼日地實驗,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將不滿4歲的大女兒送去全托,將小女兒送回老家交由老人照看。由于實驗中接觸了大量對身體有害的有機溶劑,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在青蒿乙醚提取物臨床試驗發現疑似毒副作用之時,屠呦呦以身試藥,證明藥品無明顯毒副作用。
屠呦呦在抗瘧藥物的中醫藥研發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終攻克難關,破解了世界難題,讓“小草”青蒿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神草”。
知識小貼士
科學家精神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從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到南仁東、袁隆平、鄭哲敏,……這些科技報國的榜樣一直與我們同在。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目光所及,意志所在,使命必達的可貴品質成為滋養與傳承的沃土,鼓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永無止境地探索。
江山代有才人出
如今,各行各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展示了自信自強、勇攀高峰的中國力量,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本刊記者采訪了幾位新時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科研故事,感受他們的蓬勃之力。
“永葆好奇心”
呂啟明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興趣究竟從何而來?在我看來,興趣來自好奇,是對未知的探索。
小時候的我好奇一年四季的變化,好奇在行駛的火車上跳起竟能落回原地,好奇植物為何不能如動物一般“行走”……讀博期間選擇從事植物抗病性的研究,是對植物沒有專門的免疫系統生病后該如何應對的好奇;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是源于對雜交水稻產量之高的好奇;等等。
袁隆平院士是我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期間接觸最多的科學家。“讓中國人有飽飯吃,讓全世界的人不挨餓”是袁院士從事科研的初衷,“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更是袁院士責任、擔當與情懷的體現。看到“鎘大米”事件重創湖南水稻種植產業,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培育出低鎘水稻品種,讓湖南率先“脫鎘摘帽”,是我的職責使命。
興趣與好奇讓我們能自由探索、發現未知;責任與情懷讓我們肩負使命、迎難而上。兩者結合就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心。希望同學們能從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永葆好奇之心,探索世界的腳步永不停歇。
“不斷學習,突破自我”
段輝
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研究員
我與大多數孩子一樣,從小有一個飛天夢。為了這個夢想,我考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學習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工作。在與航空發動機結下不解之緣的同時,我開啟了逐夢藍天之旅。
當我躊躇滿志地走上工作崗位后,才發現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使我在工作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幸運的是,清華大學“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使我打下了堅實的工科基礎,單位“腳踏實地、自主自立”的玉龍精神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為盡快勝任工作,我在自學的同時積極向周邊同事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航空發動機工程師。
科研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攻克未知的過程,不僅需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不斷學習、不斷突破自我。希望同學們能腳踏實地、牢固掌握文化知識,為未來在科研領域創新、騰飛夯實基礎。
“不忘初心,永不言棄”
徐寧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在進入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前,對食用菌的理解僅限于蘑菇、木耳等常見食材。接觸食用菌研究后,我發現這種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動物的大型真菌不僅種類繁多,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日常食用的菌類是食用菌的子實體,做饅頭用的酵母菌、做醬油用的霉菌則是通過真菌自身的生長改變食物的狀態,然后被改造成食物……
進入食用菌研究領域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研究的價值,愈發熱愛自己的研究領域。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我攻讀了博士學位,在兼顧學業與工作的過程中,我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我深知,堅持才是最可貴的。
科研是一場寂寞的長跑,需要付諸更多的執著與熱愛。希望大家在遇到困難時,保持不忘初心、永不言棄的信念。相信不懼風雨的你,定能等到屬于自己的彩虹,創造屬于自己的閃耀青春。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唐贏武
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牽引電機研發部副部長
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交流異步到永磁同步,從時速200千米到350千米甚至更高速度等級,伴隨著我國高鐵動力裝備技術的進步,中國高鐵從追趕者變為全球領跑者。這樣神奇的發展速度,與科學求實、敢于拼搏、勇于創新、善于包容的高鐵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2012年,我有幸加入中國軌道交通牽引電機的技術發源地——株洲電機,成為一名中國高鐵精神的傳承人。每一個產品的研發,每一份成績的取得都來之不易。一次,為了驗證一個新的軸承配置結構的可靠性,我前后在試驗站跟蹤了近3個月,每天做試驗、整理實驗數據到深夜,在第二天早上進行結果討論,確定優化方案后繼續驗證,直到得出我們滿意的結果。目前,相關產品在線運行表現良好。
希望同學們也能秉承中國高鐵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實事求是、用心干事、竭力成事,創造屬于你們的輝煌明天!
“創新源于意外”
顏淵巍
時代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提出了七個創新機會的來源,其中“意料之外的事件”是創新最重要的來源。我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發現果真如此。
在進行“聚苯乙烯泡沫無鹵阻燃研究”項目研究期間,我發現解決兼具阻燃、輕質的黏結劑材料是研究的關鍵,但多次實驗未果。就在我一籌莫展之時,實驗室的室友在研發一種新型材料氣凝膠時不慎將聚苯乙烯泡沫顆粒混入其中,于是,我腦海中立刻跳出一個想法:能否將這兩種材料結合再加入成型工藝,使其發揮各自的優勢?
經試驗驗證,這個“意外”的嘗試成功了,它不僅解決了我正在進行的項目研究中的難題,該研究成果還被拓展到聚氨酯泡沫等其他高分子泡沫領域,為解決高分子泡沫材料的無鹵阻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是我對“創新源于意外”的解讀。我們要勤于思考、保持專注,才能發現“意外”背后的原因,抓住“意外”背后的機會,否則“意外”就真的只是個意外了。
如果總習慣于用傳統思維去解決問題,很難找到新的突破,突破現有思維和環境的桎梏才有可能創造更多機會。
“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
陳逢軍
湖南大學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教授
照相機、手機、顯微鏡、眼鏡等物品中的光學透鏡或鏡片主要通過超精密加工方法獲得;作戰武器中的紅外制導、光電瞄準器、紅外探測器等部件上的各種光學透鏡采用超精密加工獲得;各種芯片、電子元件等經過數道加工流程制作而成。這些加工流程中就包括了我們正在研究的超精密磨削、拋光、劃切等方法。
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堅持就是勝利。當遇到困難時,一部分人會將困難放大,將其當作一種痛苦、煎熬,甚至因此日漸消極。其實大可不必,困難和挫折也可以成為鞭策自己進步的良機,回首之時,你定會發現這是屬于自己生命中不可獲缺的奮斗的旅程。
“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愿同學們能正視困難,不畏困難,戰勝困難,贏得屬于自己的別樣人生。
這些活躍在各行業領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榜樣。他們奮斗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更樹立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豐碑。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讓我們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將自己奮斗的足跡鐫刻于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