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膽囊結石是臨床常見疾病,會對膽囊黏膜產生一定的刺激,長期存在可引起慢性膽囊炎,甚至發展為膽囊癌。
膽囊結石的誘發因素
膽囊結石的誘發因素多種,常見于肥胖人群、女性與孕婦。由于雌激素會刺激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降低膽汁酸量與活性,導致膽汁淤積,易形成膽結石,所以女性發病概率要高于男性。尤其是妊娠期女性,由于體內雌性激素分泌增加,患膽囊結石的風險隨之升高。肥胖人群體內膽固醇水平異常,易導致膽汁中膽固醇濃度變高,致使膽固醇結晶析出,形成膽結石。此外,不良飲食習慣也會增加膽囊結石患病概率。如長期不吃早餐,空腹時間過長,會導致膽汁過度淤積濃縮,形成膽結石。膽結石非遺傳性疾病,但由于一家人往往擁有相同的生活習慣,若其中有一人患膽結石,那么其他家屬患膽結石的概率要略高于旁人。
膽囊結石的治療方式
膽囊結石以藥物治療為主。當膽囊結石急性發作時,患者遵醫囑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鎮痛,同時可服用解痙類藥物輔助緩解疼痛。若患者腹部劇痛,長時間不緩解,醫生經評估會使用安全劑量的杜冷丁進行強效鎮痛。若患者在服藥后留院觀察期間出現發熱或打冷戰等癥狀,說明體內膽結石引發了感染等并發癥,應及時注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膽囊結石的發病癥狀
膽囊結石早期并無明顯癥狀,一般通過體檢發現,隨著時間延長,會逐漸引發膽內炎癥,部分患者會察覺腹部右上隱隱作痛,且疼痛感反復,逐漸發展為膽絞痛。膽絞痛發病時,患者通常有惡心、嘔吐等。膽絞痛初次發作若不及時就醫治療,疼痛短時間內會再次發作,且越來越頻繁。
膽囊結石患者的護理
膽囊結石患者居家護理時,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習慣、調節情緒、進行戶外運動,以及定期復查等方式預防膽囊結石復發。
患者術后護理
膽結石患者經過開腹膽囊切除術后出院一周內,要嚴格居家臥床休息,避免大幅度動作導致傷口崩裂,延緩術后恢復進程。患者應直至傷口逐漸恢復后,才可慢慢下床活動。對于微創手術患者,護理流程則相對簡單,但要注意手術創口定期換藥,換藥頻率一般為2~3 d/次,通常10 d左右創口即可完全愈合。
改善生活方式
膽結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規律作息,應避免熬夜,不僅可維持腹腔內各實質性器官間的壓力平衡,還有益于心腦系統,預防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的發生。另外,膽結石患者要多注意休息,日常勞作時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對肝膽器官造成負擔,阻礙病情恢復。此外,要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杜絕吸煙飲酒,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調整日常飲食習慣
膽結石患者術后臥床期內,由于胃腸功能減弱,導致身體較為虛弱,所以飲食應清淡的流食為主。限制高鹽、高糖、辛辣刺激的食物攝入,以免影響腸胃功能恢復。恢復期內,如胃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依舊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攝入。注意規律飲食,日常三餐必不可少,主食應以易消化為主,可選擇粥類、面食等。還應多食用水果蔬菜,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可幫助患者改善身體狀況,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助于延緩病情,預防疾病復發。
情緒與心理調節
多數膽囊結石患者在得知確診后,會產生抑郁、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此時,家屬應配合醫生向患者講解膽囊結石的相關知識與治療,告知其該病可以治愈,從而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在日常護理中,家屬應對患者多加關心和愛護,讓其保持愉悅的心情。
定期進行戶外運動
適量的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防止便秘,預防膽結石的復發。膽囊結石患者在運動時,應遵循適量原則,選擇一些輕度運動項目,如室外慢跑、各種球類運動,或者肢體伸展運動等。運動不要過量,以免引發疲勞,加重心腦血管負擔。若在運動時感覺到疲憊,應及時停下來休息。
做好定期復查
若膽結石患者術后居家恢復效果較好,沒有出現明顯的腹部疼痛或感染等癥狀,每年至醫院復查一次即可。復查項目一般以B超、腹部CT為主。其中,B超可動態檢查膽囊內是否存在膽結石,膽結石大小、數量;膽囊壁是否存在病變等,以判斷膽結石是否存在復發的跡象。CT則可更清晰觀察體內膽結石數量,為后續治療提供診斷依據。
膽囊結石的預防
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早起早睡,減少高鹽、高糖、高脂肪的攝入,以有效預防膽囊結石。尤其是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大多數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而長期不吃早餐將導致人體膽囊中的膽汁分泌過多和濃縮,沉積并滯留在膽囊中形成膽結石。所以,保證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非常重要。工作之余,還應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使腸胃消化系統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