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蓉

摘要:目的 探究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收治的90例腕關節損傷患者進行研究,均開展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檢查,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對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以及骨折的檢出情況,評價診斷價值。結果 90例患者中,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共檢出軟組織損傷8例(8.89%),骨挫傷17例(18.89%),脫位25例(27.78%),骨折49例(54.44%);核磁共振共檢出軟組織損傷32例(35.56%),骨挫傷34例(37.78%),脫位28例(31.11%),骨折47例(52.22%);聯合檢查共檢出軟組織損傷46例(51.11%),骨挫傷48例(53.33%),脫位51例(56.67%),骨折81例(90.00%)。核磁共振的軟組織損傷與骨挫傷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檢查的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與骨折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診斷(P<0.05)。結論 采取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能提高腕關節損傷的診斷效果,分析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以及骨折的具體發生情況,為后續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
腕關節損傷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損傷疾病,病因主要為外部暴力與長期勞損導致腕關節局部出血、水腫、疼痛等,可對腕關節正常活動造成嚴重影響[1]。患者需及早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手段有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3]。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收治的90例腕關節損傷患者進行研究,均開展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檢查。患者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31.76±6.28)歲;男53例(58.89%),女37例(41.11%);左側損傷41例(45.56%),右側損傷49例(54.44%);車禍傷42例(46.67%),墜落傷23例(25.56%),跌傷15例(16.67%),撞傷10例(11.11%)。癥狀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腫脹以及屈伸活動受限等,關節受損之后小血管破裂滲血,損傷后形成淤血腫脹以及炎性水腫。
納入標準: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符合腕關節損傷的相關指征;配合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意識與認知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機體疾病或創傷;肝、腎、肺功能障礙;中途退出研究或資料不齊全;依從性較差;存在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相關禁忌。
1.2 方法
檢查前向患者詳細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并做好心理疏導,使其能夠以平常心來接受檢查。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選用飛利浦16層螺旋CT掃描儀,將管電流設定為220~300 mAs,管電壓設定為120 kV,層厚設定為0.625~3.750 mm,螺距設定為0.938:1,重建設定為0.5~2.0 mm,矩陣設定為512×512,以骨算法重建圖像,對腕關節受損部位實施各向同性掃描,將患者腕關節作為中心,順著尺橈骨遠端與關節相距3 cm處進行掃描,直到掌骨中段,圖像以軟組織窗、骨窗顯示[4]。核磁共振檢查:選用西門子的1.5T核磁共振檢測儀,將層厚設定為6.0 mm,層間距設定為1.0 mm,掃描區域同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對腕關節的矢狀面、冠狀面開展自旋回波序列檢測,并實施質子密度加權處理、T2WI加權處理以及T1WI加權處理[5]。之后把影像保存,收集各項數據,借助多平面重組、表面成像、曲面重組等進行圖像分析,最后使用數據分析系統對數據進行處理。
檢查結束后,將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核磁共振診斷的影像發送至3D工作站進行數據分析,然后在工作站行圖像處理,與腕關節正常解剖圖像進行對比,由2名在腕關節損傷方面診斷經驗豐富的醫師分別進行觀察分析,采用雙盲法的模式,當結果不一致時,應在相互探討后意見達成統一,得出診斷效果的結論。
1.3 觀察指標
分析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以及骨折的檢出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90例患者中,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共檢出軟組織損傷8例(8.89%),骨挫傷17例(18.89%),脫位25例(27.78%),骨折49例(54.44%);核磁共振共檢出軟組織損傷32例(35.56%),骨挫傷34例(37.78%),脫位28例(31.11%),骨折47例(52.22%);而聯合檢查共檢出軟組織損傷46例(51.11%),骨挫傷48例(53.33%),脫位51例(56.67%),骨折81例(90.00%),核磁共振的軟組織損傷與骨挫傷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同時聯合檢查的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與骨折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診斷(P<0.05)。見表1。
3討論
腕關節損傷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關節損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主要是外力和暴力導致的,另一種是由于長期勞累造成的[6]。外力和暴力導致的腕關節損傷病程較急,且疼痛劇烈,通常作為急性損傷[7]。長期勞累造成的腕關節損傷病程較為緩慢,疼痛呈逐漸加重,在休息時減輕而勞累時加重,屬于勞損性疼痛[8]。研究顯示,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受累關節之一,而腕關節的功能障礙會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10]。
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掃描技術,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該技術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11]。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的特點為用錐形X線束,多排探測器,從而提高了掃描速度,旋轉一周的掃描時間只需0.5 s,同時可獲得多層圖像,由于它是快速容積掃描,多層螺旋CT已成為明確臨床應用最廣、最主要的檢查方法之一[12]。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能準確地觀察椎管的形狀和大小,關節突關節的相對位置關系,以及黃韌帶、神經根等軟組織情況,對骨關節疾病的診斷具有良好的價值[13]。
核磁共振也被稱為磁共振,是一種臨床中廣泛應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14]。根據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可用于全身的軟組織、神經、血管等部位的檢查,通過這些組織在核磁共振圖像上顯示的信號強弱的不同,完成對疾病的鑒別診斷。核磁共振在各類疾病的診斷方面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且靈敏度較高,和其他影像學檢查相比,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15]。核磁共振還能夠多平面、多參數成像,可以清楚顯示病變所在的部位、范圍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而多參數成像可以更好地判斷病變組成成分,對病變的診斷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支持[16]。
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各有各的優勢,根據臨床相關研究證實,通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相比單一的檢查,對于腕關節損傷的診斷效果更加理想[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核磁共振的軟組織損傷與骨挫傷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同時聯合檢查的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與骨折檢出率顯著高于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診斷(P<0.05)。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腕關節損傷的診斷效果,應采取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聯合核磁共振診斷,分析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脫位以及骨折的具體發生情況,為后續治療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鳳.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8,26(19):59-61.
[2] 張巧玲,勒文敬.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20,8(10):78.
[3] 邊瀾濤,秦建國.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在腕關節損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6):95-96.
[4] 何元鑫.評價腕關節損傷采用多層螺旋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的臨床應用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7):88-89.
[5] 郝崇志,吳偉鋒.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在腕關節損傷 診斷中的臨床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5):56-58.
[6] 孔云朋.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應用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2022,8(4):66-69.
[7] 李永進,周鶴.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應用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2):54-55.
[8] 張利靜,陳聰,王亞楠,等.評價腕關節損傷采用多層螺旋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的臨床應用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2020,29(10):93.
[9] 劉慧楠.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4):144-145.
[10] 張洪義.多層螺旋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21,29(1):32-34.
[11] 王保剛,萬玉珍.多層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2,6(2):152-154.
[12] 劉瀏.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聯合應用于腕關節損傷的影像特征和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1,5(3):125-126.
[13] 王博.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聯合應用于腕關節損傷的影像特征和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5):66-68.
[14] 謝占峰.多層螺旋CT聯合核磁共振對腕關節損傷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2):290-291.
[15] 劉寧川,任龍,陳少賢,等.多層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腕關節損傷的臨床應用分析[J].醫藥前沿,2018,8(25):45-46.
[16] 劉彥鋒.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聯合應用于腕關節損傷的影像特征和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1):74-75.
[17] 徐曉東.多層螺旋CT與MRI聯合診斷對腕關節損傷患者的應用價值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2):135-137.
[18] 揭雙民.多層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腕關節損傷的應用價值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