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婷婷
摘要: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炎性風濕性疾病,影響軸向骨骼,難以治療。提高強直性脊柱炎護理水平可明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主要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護理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護理;進展
1強直性脊柱炎疲乏影響因素研究現狀
1.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水平密切相關,但尚未有研究證實哪種生理因素對疲乏的影響最大。疼痛、疾病活動性、軀體功能、晨僵和疲乏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1)疼痛:Brophy等對385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調查,發現與疲乏相關的主要因素是疼痛(95%CI 0.66~0.81)。(2)疾病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產生可能與疾病活動性有關。Aissaoui等認為,疾病活動性是疲乏最強有力的預測指標。疾病活動性高的患者往往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臨床癥狀,如關節疼痛、僵硬、關節活動度差等,為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不適,為疲乏的產生提供了條件。(3)軀體功能:Jones等研究表明,疲乏與患者的軀體功能狀態顯著相關,可能是由于疲乏癥狀與疾病活動性的相關性進一步體現在功能障礙方面,或功能障礙本身即造成疲乏。
1.2 心理因素
和疲乏相關的心理因素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研究并不充分。心理健康狀況通常不被看作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潛在決定因素。疲乏和較差的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可以通過部分重疊癥狀(如抑郁和疲乏的重疊癥狀)來解釋。有研究表明,雖然疲乏和抑郁癥經常同時發生,但疲乏對抑郁癥的診斷既不靈敏也不具體,且疲乏可以獨立于抑郁癥。但是,也有相關研究認為和疲乏相關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抑郁和主觀幸福感。有研究發現,強直性脊柱炎活動通過誘發心理變化來觸發疲勞的發生,且頭部MRI成像發現嚴重疲乏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左丘腦容量明顯大于非疲乏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對照者,提示了神經心理學對強直性脊柱炎相關性疲乏的作用[1]。未來仍需前瞻性研究來闡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內在機制,以驗證心理健康對疲乏的影響。
1.3 睡眠因素
睡眠質量為影響人正常心理、生理狀況的重要因素,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水平也可能具有影響。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情緒低落、疲乏、疾病活動(特別是脊柱疼痛和僵硬)和活動能力密切相關。目前有關睡眠與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相關研究較少,且為小樣本的橫斷面研究,其結論需在大樣本研究中得到進一步證實[2]。
2中醫特色療法
2.1 灸法治療
灸法是指用艾草等作燃料在患者腧穴上燒灼、熨燙,借灸火之力及藥物作用透皮傳經以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包括艾灸、督灸等。有研究發現,艾灸可降低C反應蛋白及血沉水平,同時可下調HLA-B27基因的異常表達,控制病情發展。還可降低CD8+水平,反而提升CD4+、CD4+/CD8+水平,從而有效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TNF-α和白介素6的活性,從而減輕炎癥、延緩骨破壞,對早中期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療效較好。有研究隨機選取了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對照組給予單純柳氮磺吡啶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艾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2%)高于對照組(84%),表明艾灸可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期產生的炎癥反應,提高療效[3]。
2.2 貼敷治療
高明利教授等在一項研究中選取了7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兩組都給予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療,治療組同時給予春秋分穴位貼敷治療,綜合觀察一年后發現西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等有顯著改善。該研究結果表明在西藥應用的同時給予穴位貼敷療法較單純用藥有一定優勢[4]。侯豐枝選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美洛昔康、柳氮磺吡啶治療,觀察組加用穴位貼敷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對照組為46%;觀察組V強直性脊柱炎評分、中醫證候各項評分、ESR、CRP均優于對照組。貼敷治療不僅安全性高,而其直接作用于患處的特點也使得其副作用較少且藥效發揮快,但其主要發揮防病保健作用故其療效較弱,與其他治療方法合用治療效果更佳[5]。
2.3 中藥熏蒸治療
中藥熏蒸是將中藥材與水混合后將其煮沸,利用混合液的蒸汽熏蒸病人身體,其集合了中醫藥療、汽療、熱療、中藥離子滲透等療法的多種療效以達治療目的。有研究中藥熏蒸治療6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研究結果顯示其有效率達91.7%。余靜雅等研究提示藥力和熱力共同作用可降低痛覺神經興奮性[6],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改善血液循環,同時熏蒸可增強舒筋活絡的功效,增加結締組織伸展性,加強關節活動范圍,能有效緩解疼痛,延緩異骨形成而提高療效。另有研究隨機選取了120例老年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治療,觀察組加用針灸聯合中藥熏蒸療法,結果顯示該研究組總有效率[7](96.67%)高于對照組(85.00%),表明中藥熏蒸與針灸療法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炎癥反應,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2.4 針刀療法
針刀療法是將東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西方醫學的手術解剖基本理論融為一體。在其治療過程中主要選取阿是穴及筋結點[8],可以通過針刺腧穴舒經活絡、通暢氣血,又可松解筋結點及局部粘連組織。臨床實踐中發現,針刀松解術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時通過局部刺激作用,調節、恢復局部骨骼肌的平衡,松解組織粘連,降低肌內壓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抑制骨化從而緩解患者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有研究選取了8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分析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實施小針刀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其功能指數、病情活動指數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9]。療效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減輕,脊柱活動度改善,血沉、晨僵等顯著減輕。該研究表明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小針刀治療,可減輕疼痛、腰部、頭部活動受限情況,緩解晨僵癥狀,提升臨床療效[10]。
3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管理方法
3.1 藥物治療
目前對于藥物減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有效性尚未得到統一論證。多數研究僅將其作為藥物療效的次要指標進行報道。多項研究表明,生物制劑的使用有助于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狀態,這可能與生物制劑類藥物可以較少疾病活動度并減輕疼痛有關。但是,也有相關研究表明藥物治療對緩解疲乏無明顯的效果[11]。相關研究顯示,非甾體消炎藥、緩解疾病的抗風濕藥物和生物治療對疲乏程度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藥物治療能否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控制產生積極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進行證實[11~12]。
3.2 運動鍛煉
運動鍛煉可促進全身和局部關節的血液循環,可緩解疼痛,并有利于炎癥的消退,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態,加速組織的再生能力。多項研究表明,運動鍛煉有助于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疼痛、行走能力和活動能力。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實踐指南建議也將運動鍛煉納入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管理過程中。但是目前關于運動鍛煉的研究多為小樣本研究,無法肯定運動鍛煉對患者疲乏的作用效果,未來還需大樣本、高質量研究以證實運動鍛煉對疲乏的作用效果[13]。
4重視功能鍛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高度致殘性疾病,引起炎性腰背痛、僵硬及活動受限;亦可累及胸肋關節,使胸廓擴張度受限,影響胸式呼吸;疾病晚期,引起椎間盤纖維環及其椎旁韌帶鈣化,導致椎體“竹節樣”變及脊柱畸形。2016年EULAR和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聯合更新的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指南中,強調功能鍛煉在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中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是藥物治療的基石。國際針對強直性脊柱炎的功能鍛煉方案有麥肯基訓練、水上訓練、普拉提等,可緩解強直性脊柱炎疼痛、晨僵,維持良好的胸廓活動度,保持脊柱彈性,減輕脊柱僵直,改善患者軀體功能、肺活量及勞動能力。但目前國際強直性脊柱炎指南中,尚缺乏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功能鍛煉方法推薦。太極拳起于明清時期,是以陰陽學說與經絡學說為指導,結合傳統導引、吐納之術,綜合各家拳法之長的傳統養生健身方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以脊柱及腰骶為鍛煉核心,可緩解強直性脊柱炎附著點炎及筋膜、肌腱粘連所致持續性腰背疼痛;太極拳鍛煉“力由脊發”,可有效牽拉椎旁肌肉及韌帶,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組織水腫、肌肉痙攣及晨僵;太極拳動作要求“含胸拔背”,使脊柱隨重心前后移動而活動,全面鍛煉脊柱屈曲、伸展、旋轉功能,防止畸形;此外,太極拳特殊的呼吸吐納方式,有效調整呼吸形式、深度及頻率,從而改善強直性脊柱炎胸廓擴張度及肺功能[14~15]。
綜上所述,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發生率較高,但缺少良好的改善與治療方法。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狀態的研究相對較少,關于疲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類型的癌癥及心臟病等領域。因此,醫務人員應提高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重視,了解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疲乏的普遍性,完善適合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疲乏測量工具,加強對疲乏的監測與管理,從而改善患者的疲乏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麗,王元紅.督灸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病人脊柱活動度的Meta分析[J].全科護理,2023,21(5):581-586.
[2] 高娜,李濤濤,潘麗麗.強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2023,18(2):252-255.
[3] 叢熙賢,于靜,李略,郭斌斌,金明秀.強直性脊柱炎合并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1例并文獻復習[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1):32-35.
[4] 文鑫華,汪青春.強直性脊柱炎臨床分期探析[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1):54-58.
[5] 方威鋒.小針刀閉合松解術聯合中藥熏蒸輔治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3,39(01):119-121.
[6] 劉靜霞.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睡眠障礙及相關因素研究[J].新疆醫學,2023,53(1):28-30+38.
[7] 陳魯,譚素云,夏有兵.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現狀及進展[J].中國處方藥,2023,21(1):167-169.
[8] 石金杰,劉宏瀟.強直性脊柱炎證候規范化及客觀化的研究與思考[J/OL].中華中醫藥學刊:1-10[2023-02-27].
[9] 蔣唱,殷松樓,周冬梅,周勤.強直性脊柱炎危險因素分析[J].安徽醫學,2022,43(12):1446-1449.
[10] 鄭焙珠,韓善夯,丁宇平,白梅.補腎活血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Meta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2,19(36):168-175.
[11] 楊麗勤,王希明.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炎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2,41(12):2327-2331.
[12] 馬遠,張亮,郭邵逸,滿斯亮,黃德勇,周一新.強直性脊柱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基線數據特征分析[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22,15(12):939-944.
[13] 周淑蓓,鄭福增,展俊平.國醫大師朱良春運用培補腎陽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經驗[J].時珍國醫國藥,2020,31(4):966-967.
[14] 王典,于靜.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研究進展[J].國醫論壇,2022,37(1):76-78.
[15] 許飛,周文強,張艷坤,等.彭江云教授運用溫陽通絡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淺談[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0,9(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