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獲得《金融時報》非虛構年度圖書獎以及猶他大學2020年環境與人文關懷獎。本書包括16篇議題廣泛且有趣的隨筆。作家描寫他的“絕望”與希望:災害頻發,氣候變化已成定局,世界時刻在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自己熱愛的兩大事物——文學與鳥類面臨危機。焦慮之下,他選擇如何應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本書注重歷史時空縱深和國際橫向比較,從金融視角出發,結合可持續發展框架探討了碳金融、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等問題,深入淺出地描繪了一幅關于中國低碳轉型發展歷程、歷史必然與未來愿景的清晰全景圖。

本書是一本全面的太陽系探索指南,系統梳理了人類的太空探索歷程,從裸眼觀星到使用天文望遠鏡,再到發射空間探測器,揭示了人類如何一步步揭開太陽系的神秘面紗。這是一場“重新發現”之旅。正如書中所講,日心說在天文望遠鏡發明之后才被廣泛接受,“第九行星”冥王星在鬩神星被發現后被降級為矮行星,先前的理論被新的探索成果推翻,每個細節的發現都會重塑大眾的認知。

本書收錄的7位青年女科學家,均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科學明星”。除了顏寧、付巧妹、萬蕊雪,還有不到16歲就考入北京大學、現為該校博士生導師的黃芊芊,篤信“難才有意思”和“是你的就是你的”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驗室主任陳婷、湯楠,像三毛熱愛沙漠那樣熱愛草原的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辛曉平。

本書為嚴肅的科學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大型寫作計劃的醞釀和實施,研究機構的建立與學術隊伍的組織,信托會、非營利學術機構與大學的關系,作者與出版社的合作與博弈,國際風云變幻與學術思潮流變中的價值判斷,學術贊助與國際合作等,都是科學機構史與科學社會學研究者感興趣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