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春苗 郝振君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全覆蓋時期,從小學課后服務區域發展的經驗中反思優化我國課后服務管理策略,是提升我國學校公共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以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考察Y市小學課后服務的實際情況后發現:學校課后服務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但缺乏系統化;課后服務主體與對象較為明確,但學校管理困難;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但校際差異較大;課后服務時間安排較為合理,但教師工作負擔較重;課后服務獲得多方認可,但質量評估體系尚未建立。為此,應明確課后服務準公共產品屬性,完善制度建設;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強化內在動力;突破內容與形式屏障,提高服務質量;明確經費管理細則,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建立質量評估體系,激活政策深層價值。
關鍵詞:課后服務? “三點半”難題? 學校管理? 課后服務機制優化
引用格式:黨春苗,郝振君.系統優化小學課后服務機制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12):25-29.
一、我國小學課后服務的生成背景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或者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教育任務而制定的行為準則[1]。價值問題是理解和落實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理解教育政策的價值在教育中所扮演的中心角色,將不會認識到教育政策問題,如果不能調和不同的價值,就不能構建基于和諧的教育政策。”[2]課后服務政策是中小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活動的依據。2017年2月,教育部發文要求各地方政府以中小學校為主渠道,積極統籌學校、社區等資源,全面開展課后服務工作,其價值定位是幫助家長解決接送困難,保障學生放學后安全。2021年,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課后服務的衍生價值逐漸被重視。課后服務不僅具有看管價值,也隱含著預防校園欺凌、推行素質教育、保證教育公平的育人價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緩解社會矛盾的發展價值[3]。課后服務政策價值演進回應了我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是我國重構教育生態的實踐智慧。
二、小學課后服務管理現狀的研究框架
1.研究維度擬制
中小學課后服務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依據課后服務政策要求協調人、財、物、信息等要素,系統、全面、有組織地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緩解家長教育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在課后服務管理中,學校具備資源優勢,是課后服務開展的主渠道。本研究結合課后服務政策文本,參考相關學者對課后服務管理內容的分類,將考察維度確立為課后服務學校制度管理、主體與對象管理、內容與形式管理、時間與經費管理和質量管理五個方面,探尋小學課后服務政策落實的現狀及問題,了解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等人員對課后服務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主要考察維度見表1。
2.調查數據來源
Y市是積極落實課后服務政策的地區之一,該市所在小學均開展了課后服務活動,這些嘗試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作為課后服務參與者,教師能夠系統、全面地了解學校課后服務管理的實際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采取自編《Y市小學課后服務現狀調查問卷(教師版)》,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通過問卷星發放在Y市小學教師工作群中,邀請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填寫。此次共發放、回收問卷202份,剔除無效問卷2份,問卷有效率為99%。
為了全面、具體、深入地了解Y市課后服務情況,本研究選取Y市五所小學進行實地考察,搜集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施方案等資料,并隨機訪談了這些學校的教務處主任、外聘教師和學校教職工共9人,基本掌握了Y市小學課后服務的實際狀況。
三、小學課后服務管理的現狀
1.學校課后服務制度初步形成
(1)教師和學生家長比較了解校方的實施方案
Y市小學的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實行“一校一策制”,學校具有課后服務自主管理權。但在實行過程中,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部分方案尚未落實。目前,學校擬制的課后服務制度主要有:課程管理制度(21.3%)、項目負責制度(20.1%)、教師教研制度(16.3%)、安全保障制度(16%)、考核評價制度(13.3%)、教師獎勵制度(7.4%)、經費劃撥制度(5.6%)等。學校用于課后服務的硬件設施有:教室(14.8%)、操場和體育館及相關體育器材(13.7%)、讀書角和閱覽室(12.6%)、書畫室及書畫工具(12.1%)、多功能室及其設備(12%)、科學實驗室及其設備(9.8%)、舞蹈室(7.5%)、電子琴房(7.1%)等。這說明,Y市大部分小學根據課后服務指導意見制定了管理辦法,并結合自身條件開展了課后服務。
學校課后服務制度管理不僅包含了課后服務制度建設情況,也包含了參與主體對政策文本、學校實施方案的熟知和認同程度。據統計,有92.5%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以發布微信群消息、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傳達了政策要求,8.5%的教師表示學校以教育部政策文本為制定依據,未征求家長的意見。這說明Y市絕大多數小學生家長知曉學校的課后服務政策,清楚學校的相關安排。
大多數教師參加了課后服務政策培訓。其中,參加1~2次培訓的教師最多,占被調查教師的52.5%;參加3~4次培訓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20%;參加5次以上培訓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19%。經過培訓,有30%的教師認為自己完全了解課后服務政策及學校的實施方案,65%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這和調查走訪的情況一致,絕大多數教師能夠相對全面、準確地分析政策提出背景和目的,說明Y市大多數教師清楚課后服務政策,知曉學校的制度和實施方案。
(2)教師對課后服務持較樂觀態度
25.9%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是學校教育的新發展,24.8%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23.8%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是學校教學任務的一部分,還有15.2%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是教學任務之外的活動,10.3%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是教師份內的工作。這說明教師對課后服務政策持積極態度,11%的教師認為學校課后服務理念與自身的認識非常一致,73%的教師認為比較一致,只有12%和2.5%的教師分別認為不太一致、完全不一致。關于課后服務的預期效果,7.5%的教師認為能夠全部實現,67%的教師認為能夠基本實現。這說明大多數教師了解并知曉開展課后服務的目的,比較認同學校確立的課后服務理念,認為學校的制度設置較為合理,政策具有良好的預期效果。
2.課后服務的主體與對象較為明確
(1)學校及教職工是課后服務的主體
課后服務主體管理包含組織主體管理和人員主體管理。大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是課后服務組織主體,教師是實施主體,且認同學校具備開展課后服務的優勢。其中,13.5%的教師完全贊同以學校為主體開展課后服務活動,59%的教師比較贊同。大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教職工在課后服務中扮演多重角色,如維持秩序的管理者(19%)、課程開發的組織者(18.3%)、活動實施者(17.9%)、活動評價者(15.5%)、活動參與者(15.2%)、政策咨詢者(14.1%)。進一步詢問教師對課后服務工作的勝任度后發現,25%的教師完全能夠勝任,52%的教師基本勝任。這說明教師比較清楚自身職責,基本可以勝任課后服務工作。
(2)課后服務師資匱乏、來源單一
課后服務教師是指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人員。理想的課后服務教師隊伍應該由學校教職工(17.3%)、第三方機構(17.1%)、師范實習生(15.9%)、家長志愿者(15.1%)、高校志愿者(14.3%)、社區志愿者(11.9%)、退休教師(8.5%)共同組成。但目前,課后服務師資主要由學校教職工(38%)、第三方機構(24%)、師范實習生(12%)構成,師資匱乏、來源相對單一成為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較大阻礙。此外,學校尚未形成統一的教師資質評估標準,聘任課后服務教師門檻較低。有教務處主任坦言,雖然學校對外要求任職教師提供資格證書,但由于師資匱乏,聘任渠道較少,學校多以“人情關系”引入外聘教師。這些教師的能力參差不齊,難于考核、管理。
3.學校堅持自愿和優先關照原則
Y市絕大多數學校的課后服務堅持自愿原則。52%的教師表示任教班級中參與學生超過3/4, 42.5%的教師表示參與學生人數在1/2到3/4之間。在涉及亟需服務群體的學校中,85.3%的教師表示學校優先保障了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需求,這說明課后服務參與率較高,課后服務惠及較多學生。
4.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但校際差異較大
(1)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較豐富
教師認為小學生最需要的課后服務是體育鍛煉(14.4%)、作業輔導(12.9%)、文藝活動(14.5%)、勞動教育(13%)、傳統文化教育(11.2%)、科普活動(10.1%)、信息素養教育(9.8%)、思想品德教育(9.6%)、財經素養教育(6.3%);學校實際安排的內容以作業輔導(15.2%)、體育鍛煉(14.5%)、文藝活動(14.5%)、勞動教育(13%)、傳統文化教育(10.7%)、信息素養教育(10.5%)為主。14.5%的教師認為現有內容完全滿足了學生需要,76.5%的教師認為基本滿足。在課后服務組織形式上,主要有班內分組(26.4%)、跨班分組(21.6%)、混合編組(21.4%)、以班為單位(21%)、一對一或面對面(8.7%)、線上小組(1%)六種形式。14%的教師認為以上形式完全可以滿足學生需要,73%的教師認為基本可以。這說明現有課后服務的內容和組織形式安排比較合理,基本滿足了學生需要。
(2)課后服務內容安排存在較大校際差異
比較不同學校的課后服務內容和形式后發現,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Y市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安排差異較大。以H小學和J小學為例,H小學課后服務采取小先生制、項目式學習、勞動實踐等形式,內容包含作業輔導、體育鍛煉、文藝活動、勞動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方面,其中興趣類課程高達60余種。相較之下,J小學課后服務內容僅有趣味口語、創意美術、音樂、名著賞析、體育活動五種,這些課程均由音樂、體育、美術課程“改編”而來,沒有經過專門設計。這說明Y市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能力不同,課后服務內容和形式校際差異較大。
5.課后服務時間安排較合理,但教師負擔較重
(1)學校采取“5+2”模式,時間安排較合理
Y市大多數小學采取“5+2”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兩個時段,第一時段多為作業輔導,第二時段多為興趣類活動。關于課后服務時長,14%的教師表示在45分鐘以內,57%的教師表示在46~90分鐘,29%的教師表示超過了90分鐘。關于課后服務是否被擠占的問題,78%的教師表示從未有過,17.5%的教師表示偶爾有,說明絕大多數學校的課后服務能夠正常開展。整體來看,Y市小學課后服務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銜接緊密,比較合理。
(2)課后服務增加了教師工作負擔,干擾了教師正常生活
在課后服務開展前,67%的教師在校工作8~9小時,18%的教師在校工作6~7小時,15%的教師在校工作10小時以上。課后服務政策實施以來,24%的教師在校時間延長了0~2小時,62%的教師了2~3小時,14%的教師延長了3小時以上。在訪談中,大多數教師認為課后服務與教學時間銜接過于緊湊,擠占了原有備課、批改作業時間,不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也導致自己無法照料家庭,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3)課后服務經費來源以政府、家長和學校為主,但尚未落實
2021年9月,Y市出臺了課后服務收費標準:提供托管服務的,城區學校為2元/(課時·生),鄉鎮學校為1.5元/(課時·生);提供興趣活動服務的,城區學校為2.5元/(課時·生),鄉鎮學校為2元/(課時·生)。據統計,Y市小學課后服務的經費來源有家長分擔(33.7%)、學校自籌(30.8%)、政府撥款(30.8%)、社會捐助(4.6%)四種方式,但課后服務專項撥款還未到位。由于政策文本中暫未明確收費渠道、補貼標準等細則,學校也僅向家長告知了收費標準,未收取費用。學校暫時以“口頭約定”“預記課時量”的形式核定教師補貼數額,承諾教師后期補發相關費用。
(4)課后服務補貼標準認可度一般,激勵效果不明顯
36%的教師知曉課后服務經濟補貼,64%的教師不知道也未收到補貼。關于學校課后服務經費標準,4%的教師非常滿意,53.5%的教師比較滿意,33%、9%的教師分別表示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在回答“課后服務補貼能增加教師工作動力的程度”的問題時,9%的教師表示非常贊同,47%的教師比較贊同,還有33.5%和9.5%的教師選擇了不贊同、非常不贊同,他們認為課后服務補貼太少,有和沒有并無區別。這說明教師對課后服補貼標準滿意度不高,課后服務補貼的激勵效果也不明顯。
6.課后服務初獲認可,但質量評估體系尚未建立
(1)課后服務獲多方認可,開展效果利大于弊
關于學生參加課后服務后的變化,28%的教師認為學生特長得到發展,21.9%的教師認為學生放學后安全問題得到解決,17.8%的教師認為學生學習習慣得到培養,15.9%的教師認為學生集體意識有所增強,16.4%的教師認為學生課業成績有所提升。但也有教師認為課后服務對學生課業成績的影響需要辯證看待。在英語、科學、美術、音樂課堂中,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有更濃厚的興趣,成績更理想。在語文和數學課堂中,參加課后服務后作業正確率普遍下降了。此外,過長的課后服務時間也給低年級學生帶來了焦慮、煩躁情緒,甚至有學生詢問教師何時可以回家。這說明課后服務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提升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不合理的安排也給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總體看來,課后服務開展效果還是利大于弊。
(2)課后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尚未建立,學校考核方式簡單
Y市大多數學校課后服務考核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定期在“Y市云平臺”上傳課后服務開展實況,接受上級部門督察,二是成立校內督查小組,進行日常巡查。學校考核課后服務時以教師工作量(35.1%)、活動開展效果(23.7%)、學生參與效果(23.5%)和家長反饋意見(17.8%)為依據,采取教師評價(34.8%)、學生自評和互評(31.9%)、家長評價(23.6%)的形式,但尚未形成量化考核指標,考核方式比較簡單。
四、基于教育管理視角優化我國小學課后服務
1.完善制度建設,突出課后服務準公共產品屬性
課后服務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包含資金投入、人員配備、考核評價等多個環節,也涉及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社區活動中心等多個主體,需要多個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涉及到政府管理權、學校辦學自主權、家長監護權、教師休息權等多個主體權利義務的交叉和嵌套[4]。完善的課后服務制度體系是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前提,也是課后服務政策提質增效的關鍵。然而,在現有的課后服務指導意見中僅規定了內容、形式、經費的基本要求,并未明確課后服務主體責任等內容。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主體責任不明會造成課后服務責任的消解,不僅損害課后服務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也使得政策執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課后服務是一種介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準公共產品[5]。由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應當屬于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一部分。從課后服務治理的國際視角來看,西方國家課后服務起步較早,制度建設相對成熟。美國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使每個學生成功》法案中將課后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規定了課后服務主管部門、資金來源、地點安排等內容[6];日本也通過《兒童福利法》修正案(1998)確立了課后服務在社會福利事業中的地位,規范了課后服務[7]。因此,優化我國課后服務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將課后看護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管理,實行分類管理,厘清課后服務的主體責任,完善我國課后服務制度建設。
2.動員多主體參與,強化課后服務內在動力
課后服務從私人領域走向公共視野,意味著它不是單個主體的責任或專長。雖然學校具備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優勢,但學校不是無限責任公司[8]。一味地強調學校的主體責任會造成干擾正常教學秩序、增加教師情緒勞動負擔等后果。實際上,以學校為主渠道推行課后服務政策是“國家帶娃”的起點;動員多主體協同推動課后服務,構建價值一致的多元協同機制是“國家帶好娃”的關鍵。課后服務管理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社區、家長協同發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領導,完善制度建設,對于確實不具備條件但有課后服務需求的學校,要積極協調學校、社區、校外活動中心等資源,吸收高校、社區少年宮等公益組織,擴充課后服務師資隊伍,減輕學校教職工負擔,增強課后服務內在活力。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課后服務的制度安排,不做孩子家庭教育的“甩手掌柜”。
3.突破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屏障,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課后服務內容是其政策價值實現的載體。課后服務不僅具有看管價值,也蘊含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和促進社會穩定的發展價值。課后服務的內容不能局限于作業輔導和由已有課程改編的活動。目前,我國課后服務內容和形式基本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但內容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為主,有同質化傾向。相較而言,美國課后服務計劃提供的內容遵循三條原則:一是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補充,二是為學生發展關鍵能力助力,三是培養學生的社交與情感技能。學校為學生提供了STEAM學習機會、避免社交障礙、職業探索、鍛煉生活技能等多種教育項目[9]。因此,一方面,優化我國小學課后服務要充分挖掘紅色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等校外活動場所的教育價值,創新課后服務內容和形式,注重實現課后服務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的關鍵在于內容上加強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著重培養學生生活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注重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
4.細化經費管理,保障學校教職工合法權益
2017年,教育部在課后服務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了課后服務的資金應該由地方政府向有關部門溝通協調,以政府購買服務和財政補貼形式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10]。2021年,教育部進一步要求,省級政府要制定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辦法,明確相關標準,采取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確保經費籌措到位[11]。地方政府相繼發布課后服務收費標準,我國基本形成以“政府補貼、學校自籌、家長分擔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課后服務經費運營模式。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經費收取渠道、補貼分配標準不明等問題阻礙了學校課后服務的開展。因此,優化我國小學課后服務有必要從細化課后服務資金管理制度入手,加強課后服務經費的管理和監督,確保經費籌措到位、發放及時,保障學校及教師的基本權益,才能促進課后服務可持續發展。
5.建立質量評估制度,體現政策深層價值
完整的課后服務政策體系應當包含課后服務政策制定、實施、評價三個方面。其中,課后服務政策評價不僅包含了對實施方案制定的科學化、合理化程度的評估,也涵蓋了對課后服務政策實施效果的監控[12]。課后服務質量評估體系是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教育部的課后服務指導方案,主動評估課后服務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時修正政策執行偏差,引導學校建立系統、科學的制度和實施方案。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課后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對課后服務實施效果進行動態、科學的監測,確保課后服務質量。如考核指標要突出學生的素養和能力變化,采取才藝展示、成果匯報、小組競賽等過程性評價方式。
小學課后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課后服務制度建設、服務主體和對象、服務內容和形式、服務時間和經費、質量評估體系是課后服務管理中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有機體。Y市小學課后服務實施初見成效,但在制度建設、人員管理、師資隊伍、經費籌措、質量評估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取得的經驗對優化我國小學課后服務管理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15.
[2] 涂端午.高等教育政策的價值結構:基于政策文本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05):6-13.
[3][8] 劉宇佳.小學生課后服務優化反思:基于W市中心城區小學的現實考察[J].基礎教育,2021,18(02):71-82.
[4] 鄒敏.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屬性及權責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0(03):32-36.
[5] 劉永林,楊小敏.優化升級學生在校托管教育制度設計[J].人民教育,2019(Z1):105-107.
[6] Thiel,K.S.,McCroskey,J.,Marquart.D.C.Program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school ageChildcare:The California experience[J].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1988,17(01):24-35.
[7] 李冬梅.日本:放學后兒童教室+放學后兒童俱樂部[J].上海教育,2016(11):45-48.
[9] 劉宇佳,鄔瑤瑤.美國中小學課后教育計劃發展動向及啟示:基于《下午3點后的美國》的思考[J].中國德育,2021(18):41-45.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7-03-02)[2022-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11] 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N].人民日報,2021-07-25(001).
[12] 劉復興.教育政策的價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39.
[作者:黨春苗(1994-),女,寧夏銀川人,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郝振君(1973-),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