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宇 張曉東 楊秀月 郭璽
美軍單兵便攜式地面無人裝備(以下簡稱相關裝備)列裝后,人與相關裝備組成了人機協同作戰單元,受人工智能等技術水平限制,相關裝備將長期處于人在OODA環路中為主、人在環路上為輔的自主水平,以遙控為主要控制方式,涉及戰前機動等個別非對抗行為可由人監督其半自主執行。人機協同時遙控為主的控制方式表現出人員干預引導多的特征,遙控手的作戰使用決定了人機協同作戰能力。美軍相關裝備參戰已2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取得了很大軍事效益,對此開展研究具有較大意義。
單兵便攜式地面無人裝備是指由單兵通過披掛、背負和手持等方式攜帶的,可通過遙控、半自主、自主地執行指定任務,以履帶式、輪式、腿足式和復合式結構進行機動的地面信息化智能化裝備,主要結構包括機動平臺(部分含機械臂機械爪)、任務載荷、通信模塊及操控終端。

R80D SkyRaider無人機可為地面部隊提供持久的監視和有效載荷的運送
當前相關裝備大多需要單兵攜行至指定任務區域,而后進行遙控操作。裝備整體重量一般不超過16千克,承載能力較小,一般可加載偵察載荷及機械爪等排爆載荷。可拋投使用的相關裝備重量一般不超過5千克,一般僅能加載偵察載荷。據統計,國外發展的地面無人裝備超過300種,列裝的約200余種,其中便攜式地面無人裝備數量占85%以上。
應急采購階段2003年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初期,為了應付隱藏在車輛及牛羊尸體中的炸彈,美軍通過發布《聯合緊急作戰需求聲明》等文件,應急采購了160部商用相關裝備,主要執行偵察及排爆等任務。如為美陸軍爆炸物處理組編配名為“背包”的相關裝備1400余部,它們安裝有彩色和微光攝像機,用于在群山中執行洞穴搜索等任務;為美陸軍特種部隊編配拋投型/硬型相關裝備51部,用于短程道路探測。
能力探索階段在滿足偵察及排爆需求后,美軍就拓展相關裝備能力做了諸多嘗試。如為相關裝備增配金屬線切割鉗及干擾器等任務載荷,實現通信干擾及線纜剪切能力;增配聲學特征探測載荷,2007年在中東地區用于定位敵人狙擊手;增配通信中繼載荷,2008年實驗在城市復雜環境為作戰提供通聯的能力。此外,還涉及核生化檢測等諸多能力拓展嘗試。
經過不斷探索,美軍以能力需求為牽引,以重量、部署方式及技術成熟度等要素為標準,設計了相關裝備體系,并于2011年向國會做了關于機器人開發和利用的專題報告,明確了相關裝備未來發展方向。

單兵便攜小型自殺式無人機彈簧刀600
標準建立階段美軍曾應急采購部署超1.5萬套非標準化地面無人裝備,其中絕大多數為單兵便攜式,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相關裝備難以融入作戰體系。為此,美軍于2012年起便著手地面無人裝備標準化建設工作,陸續頒布了3版地面無人裝備互用性指導方針(Interoperability Profile, IOP,最新版為2018年版),從人機接口、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等角度建立了相關標準,明確軍方相關裝備的采購申請必須參照此方針執行。標準的建立與更新逐步實現了美軍內部相關裝備融入聯合作戰體系的目標。
典型任務場景分析一是戰場預置偵察。利用相關裝備尺寸小、待機功率低等特征,可預先將其部署在戰場關鍵點位,保持靜默,待需偵察時,指派單兵滲透至目標附近隱蔽處,遙控其實施偵察。二是城鎮清剿中的偵察和排爆。在初步取得城市控制權后,美軍通常部署步兵清剿城中殘敵。處于“明處”的步兵可使用相關裝備對建筑物拐角、管道、地下空間及廢墟等非通視復雜環境實施偵察和排爆。三是行軍休息時的巡邏和監視。行軍休息時,可使用相關裝備對臨時營區周圍重點區域實施巡邏、監視,設置感知警戒線。四是進攻中的偵察及引導定位。進攻時可使用相關裝備前出偵察敵情,誘導或迫使敵開火暴露,進而引導火力打擊。五是通信中繼。在建筑內執行任務時,可在建筑拐角等通信易受影響點位部署相關裝備,實施通信中繼。
此外,受使用中電機等噪音大、電池續航短及單兵攜行/操控時體力精力有限等因素限制,相關裝備不宜執行隱蔽性要求高及持續時間長的任務。
人員編組和任務分工相關裝備一般編配于班一級作戰單元,內部再細分使用該裝備的小組。每組通常編1名遙控手和1名副手,對應1臺該裝備。
遙控手受領任務后負責選擇任務載荷及遙控地點;實施遙控;視情啟動裝備自毀。
副手負責警戒;綜合小組偵察到情況后上報信息;視情頂替遙控手實施遙控。
對于拋投型相關裝備,通常直接編配到火力打擊組,組內每4到5名單兵對應1臺該裝備,作戰時由單人攜行并遙控,組內其余人員根據裝備偵察的信息實施打擊等行動。
操控方式分析相關裝備通常為無線遙控,電磁干擾等環境下,可有線遙控。操控終端(以下簡稱終端)主要有3種:箱式終端、集成有顯示器的手持終端和具備頭戴顯示器的手持終端。
箱式終端。手持設備無顯示器,需在外接箱體中的便攜電腦上顯示操控畫面。箱體較大,可選用較大尺寸的顯示器及天線,操控界面清晰,抗干擾性強,但便攜性及隱蔽性差。
集成有顯示器的手持終端。手持終端集成有顯示器,具備觸屏及按鍵搖桿雙冗余操控功能,容錯率高。較小終端可通過戰術導軌固定在步槍前端側方,遙控同時可實施打擊。但戰場環境影響觸屏操控可靠性,且受便攜性限制,顯示器小,強光下難看清。
具備頭戴顯示器的手持終端。頭戴顯示器貼合在眼部,顯示直觀,操控反應速度快,且受光照影響小;夜間使用無常亮屏幕,隱蔽性好。但受尺寸重量限制,續航差。
攜行與展開分析攜行時,相關裝備機動平臺大多置于背包內,部分拋投型相關裝備機動平臺捆綁在背包側方;通信模塊放置在單兵肩部前方一側背包帶上,另一側放置對講機等通信設備,便于在時間上分配二者使用,防止相互干擾;使用箱式終端時,單兵需手提箱體,使用其余2類終端時,終端一般置于背包頂端。展開時,先取出終端及機動平臺,再連接各類線纜。撤收時按相反順序進行。
通信鏈路分析低頻率的信號穿透力和較低的多徑效應適合在復雜地面環境中通信。2011年美軍發布《無人地面系統路線圖》,計劃在高冗余/低頻帶寬環境中,用多頻率捷變無線電遠程遙控相關裝備。2020年美軍已實現該計劃,其在一項實驗中將模塊化有源電路應用于小型化天線,從而克服了Chu-Wheeler性能極限,成功將低頻無線電系統集成在相關裝備上,并展示了實時可靠的數字視頻流。綜上,相關裝備使用的頻段大概率為低頻。

美軍單兵裝備手持微型無人機Drone40
情報信息處理分析美軍在《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2013-2038》中指出:“無人裝備無法實時交付‘可行的’情報,大量人力用于處理無人裝備收集到的原始信息。尤其數據收集和分析,需重點提高無人裝備自主性和認知行為,以實時交付‘可行的’情報,而不是需處理的原始信息。”結合美陸軍戰術互聯網情報處理方式:班一級作戰單元搜集到的戰術情報信息需通過SINCGARS-SIP電臺發往連級EPLRS電臺,然后被自動轉發到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2。綜合研判,目前相關裝備偵察的信息不具備實時可用性,應是經遙控人員處理后上報。

《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2017-2042》封面
此外,諸如工作時間及操控距離等情況,需根據具體任務及環境等情況而定。
美軍最新版《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2017-2042》明確了其無人裝備發展方向,即互操作性、自主性、網絡安全以及人機協同4個方面,其中前3條更多體現的是手段,而人機協同則是最終目的。
擬對接北約標準,以提升互操作性。美軍IOP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實現了美軍內部相關裝備與其他作戰系統之間一定程度的協同作戰,但作為北約組織成員國之一,已有的IOP與北約標準化協定的兼容度還有差距,預計美軍將優化調整IOP以對接北約標準化協定,更大范圍提升相關裝備互操作性,以實現北約成員國之間的聯合作戰需求。
擬提升自主性,以減少人員干預。為實現無人裝備“代替人”的研發初衷,美軍一直致力于提升無人裝備的自主能力,盡量減少無人裝備執行任務中士兵過多控制,以保存士兵精力及體力。基于此,美軍相關裝備自主能力需求將主要聚焦在2個方面:伴隨機動及智能決策,伴隨機動能力的提升可減少單兵背負攜行相關裝備的時間;智能決策能力的提升可減少無人裝備數據融合及決策反應的時間,降低裝備與遙控手間指控信息交互需求,從而減少單兵操控時間。
擬整合無人力量,以提升協同作戰能力。2016年12月,DAPPA發布了“進攻性蜂群使能戰術”(OFFSET)項目概念,旨在通過空/地無人裝備的協作,在大型建筑、狹窄空間和有限視野等通信、傳感、機動性受限的城市環境下,執行定位目標、攻擊及搶奪一片地域等任務 。
2018年7月FLA項目成功演示驗證了小型地/空無人裝備協同編組的先進算法。2020年1月,美陸軍與永久系統公司聯合開發有人-無人編隊受保護的通信系統,該系統將有人-無人地面裝備及無人機等組網在一起,致力于滿足陸軍地面無人裝備的編隊和通信需求。2022年1月C4ISRNET網站消息,OFFSET項目展示了單個操控員可控制100多個無人裝備所組成蜂群的能力。
通過上述項目可以預見,美軍將致力于整合地/空無人作戰力量,以實現地/空無人作戰力量協同立體攻防的需求。該預判主要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

OFFSET蜂群在現場實驗中飛行

用于數據收集的小型攝像無人機
一是機載通信中繼的需要。相比于空中及水下,地面戰場環境更復雜,各類遮擋場景嚴重影響著地面通信鏈路,一旦通信受阻,相關裝備極易失聯失控。此時無人機可作為通信中繼節點,以保持遙控手與相關裝備之間通信鏈路暢通。
二是任務路徑規劃的需要。美軍戰場涉足全球,戰場環境復雜多變,戰爭突發性強,美軍往往無法完全掌握作戰區域地形地貌等信息便要加入戰斗,此時相關裝備只能依靠自身傳感器、計算機處理系統、及操作員經驗以識別最佳機動路徑,效率較低且易出錯。此場景下無人機可適時偵察作戰區域的地貌環境,將偵察到的情報信息與地面相關裝備共享,支撐相關裝備快速建立并更新戰場地圖,以實現高效規劃行動路徑的需求。
此外,美軍關于相關裝備網絡安全方面的發展趨勢較為清晰,主要體現在研發小巧的“機械天線”及尋找可靠的通信波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