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柳 青,王文鑫,董衛東,沈艷妍,李艷軍
(1.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0061;2.天津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02;3.天津騰原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1504;4.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天津 301508;5.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天津 301616)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資源短缺的壓力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方式也需要進行轉變,從傳統的資源消耗型農業生產向更環保、更高效的現代化農業轉型。因此,如何有效地向廣大農民推廣現代綠色農業技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筆者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提出綠色農業技術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推廣策略,以期更好地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綠色農業的概念也逐漸被廣泛接受。然而,對于什么是綠色農業,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綠色農業是基于生態學原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而另一些學者將其視為一種新的農業經營模式,旨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存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綠色農業是一種以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注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質量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等。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綠色農業是指通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實現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綠色農業的核心理念是指通過合理使用土地、水資源、其他自然資源來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目的[1]。
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越來越高,綠色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其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實現食品安全 在全球范圍內,由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等導致食品安全存在問題,而綠色農業可以幫助農民在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保證食品的安全性。
1.2.2 保護生態環境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會對土地、水源、空氣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綠色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的一種生產方式,綠色農業能夠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和農藥殘留量,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1.2.3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大量投入化肥、農藥、燃料等,同時產生大量的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畜禽糞便)和污染物質(如氮磷等化學污染物),而綠色農業通過合理規劃種植布局、優化作物品種、科學投入農業投入品、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措施,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環保且具有可持續性。
2.1.1 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的選育與推廣 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通過不斷進行農作物品種的培育和優化改良,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和抗逆能力,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具有較好的產量和品質,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農業產值。近年來,我國在玉米、小麥、水稻等優質高產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如雜交水稻的廣泛應用,既提高了稻谷產量,又降低了對環境污染的壓力[2]。
2.1.2 節水灌溉與生態調控技術 節水灌溉技術是綠色農業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降低農田水資源消耗。節水灌溉技術包括滴灌、噴灌、滲灌等,這些技術可以精確地將水分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提高作物對水資源的利用率。生態調控技術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生態工程等,通過構建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如引入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等。
2.1.3 精細化種植管理技術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精細化種植管理技術是實現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該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二是科學施肥和灌溉管理;三是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四是有效開展農藝工作。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同時能達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合理利用土地和科學進行作物布局對于精細化種植管理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土壤性質和氣候條件的研究,確定適宜的作物種類和密度分布方案,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節約成本。科學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是精細化種植管理的關鍵技術,通過對土壤營養成分和作物對水分需求量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施肥和灌溉計劃,可有效避免過度施肥和浪費水資源的情況發生。針對不同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也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有效方法,如采用生物防治、加強監測預警等均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保障農作物的安全生產。此外,有效開展農藝工作,如合理地播種、修剪、控除雜草等農事操作,也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通過實施精細化種植管理,可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2.1 畜牧業循環養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此技術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循環養殖是將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和利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循環養殖技術可以減少養殖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生物發酵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利用沼氣發酵技術可將畜禽糞便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降低對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此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還包括畜禽養殖廢水的處理和再利用,通過采用生物處理、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等方法,將養殖廢水達到排放標準,甚至可以回收再利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3]。
2.2.2 動物疫病防治與免疫技術 疫病防治與免疫技術是保障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養殖和疫病防治,降低畜禽疫病發生風險,提高畜禽生產效益。如定期進行疫病監測,及時發現和控制疫病;采用生物制劑和免疫技術提高畜禽抵抗力,降低化學藥品的使用量。
2.2.3 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 在綠色農業生產中,飼養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為實現綠色高效、優質的農業生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術手段來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其中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方法。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主要包括合理布局、科學配比、有效控制、科學飼喂管理等。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的應用可有效降低動物發病率、減少飼料浪費、提高產量,保障畜產品安全等。
3.1.1 支持綠色農業相關技術研發 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應關注生物技術、現代農業技術、農業資源利用技術、農業環境保護技術等。如發展生物技術可提高綠色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作物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現代農業技術如無人機、智能農業等的應用均可實現精準施肥和噴藥,降低資源浪費,改善農作物品質;農業資源利用技術如秸稈還田技術、生物質能源開發技術等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如節水灌溉、土壤修復技術等有助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為促進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技術研發機制。鼓勵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立獎勵制度、提供優惠政策等措施激發科研人員開展綠色農業創新技術研發的積極性。
3.1.2 加強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的有效銜接 目前,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為加強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應建立技術研發與推廣的協同機制。如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以及廣大生產用戶相結合,推動科研成果應用。建立科技成果共享平臺,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促使先進的農業研發成果更好地服務于綠色農業發展。此外,還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意識的人才隊伍,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時,還要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和管理水平,增強其自主創新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在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市場需求分析,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和社會經濟狀況進行調研和分析,制訂相應的推廣方案,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推廣內容和推廣方式。
3.1.3 促進農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的結合 綠色農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的結合可以提高綠色農業的發展質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鼓勵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用戶等多方參與綠色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強綠色農業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綠色農業產業鏈的扶持力度,推動綠色農業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推進綠色農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能培訓,通過開展相關課程教學、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進行人才培養,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制度,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3.2.1 改革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行改革以適應綠色農業的發展。筆者建議采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政府部門的推廣機構應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導作用,制訂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和支持綠色農業技術推廣;企業應積極參與綠色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形成技術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市場應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綠色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充分建立競爭機制,促進綠色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4]。
3.2.2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與能力建設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是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力軍,應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與能力建設,具體措施包括:定期組織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加技術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建設,選拔優秀人才,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整體素質;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為綠色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3.2.3 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渠道 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應構建多元化的推廣渠道,以適應不同區域和農民的需求,推廣渠道包括:政府部門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如農技推廣站、農業科研院所等;企業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如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農業技術宣傳和培訓,如電視、報紙、互聯網等。
3.3.1 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力度 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投入力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支持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綠色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對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使用綠色農業技術的農民給予補貼,降低綠色農業技術的使用成本。這些措施的落實落地可以有效促進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普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質量,同時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對綠色農業技術的宣傳工作,通過舉辦展覽會、開展學術交流等形式進行科普宣傳;開設線上線下培訓課程,為農民提供免費或低價的培訓服務。這些舉措的落實均有助于提高公眾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識和接受程度。
3.3.2 完善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政策體系 政府部門應完善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政策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實。如制訂綠色農業技術推廣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建立政策協調機制,加強政策銜接和執行力度;設立綠色農業技術推廣評估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政府部門還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資金扶持和補貼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活動。
綜上所述,綠色農業致力于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創新、精細化管理、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可實現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達到保護資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