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擎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約有1.4億人,預計至2045年將達到1.7億人。我國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糖尿病的綜合治療包括飲食療法、運動治療、藥物治療、疾病健康教育、血糖自我監測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駕馬車”,但是有些人還不是很清楚運動治療這駕馬車該如何駕馭。
一般運動治療都是以運動處方的形式進行,每一個運動處方的具體內容包括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及注意事項等內容。
運動方式
推薦進行以有氧運動為主的運動方式,人們熟悉的有氧運動有步行、跑步、游泳、騎自行車、跳有氧操,適當的球類運動如打乒乓球、羽毛球,還有打太極拳等,這類運動是增加身體活動量首選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運動能力選擇運動項目。這里要說明步行運動無須特殊技巧,也不需要特殊設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且安全、不易發生運動損傷,有效可控,強度可隨速度變化。跑步更適合年輕、病情輕、既往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步行相比跑步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及跌倒。騎車運動需要特別技巧、一定的設備和場地,如選擇室內騎車則環境、運動強度可控,室外騎車則環境和運動強度不可控,易造成運動損傷。游泳符合全面性原則,浮力可減少體重負荷,特別適合伴有腰腿痛的患者,但是也需要特別技巧、一定的設備和場地。1型糖尿病患者多為兒童和青少年,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游泳、踢球、跳繩、舞蹈等娛樂性運動訓練;如為合并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宜選擇步行或低阻力功率車;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建議進行游泳、上肢運動、騎低阻力功率車等運動;下肢及足部潰瘍的患者不適合進行慢走、跑步運動,以避免加重局部潰瘍情況,可選擇上肢運動、軀干及腹肌運動訓練;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則建議進行低強度的運動,如在平坦地面步行或快走、做有氧體操、打太極拳、進行低強度的家務勞動等。
此外,還可以在有氧運動的基礎上增加抗阻運動,如俯臥撐、舉啞鈴或杠鈴、運動器械以及彈力帶練習,其中彈力帶練習具有不受場地及天氣的影響、能模仿日常動作且彈力帶易于攜帶等優點,特別適合居家應用。這類運動有利于增加肌肉重量,減少體脂量,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但應注意避免加重心血管和骨關節系統負擔,保證運動安全性。
運動強度
在制訂和實施運動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每個患者運動能力的差異、肥胖程度、糖尿病的類型和是否存在并發癥等因素確定運動強度,制訂出能將風險降低至最低的個體化運動處方。如果有條件建議在運動訓練開始前先至醫院進行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評估,如果能進行心肺運動測試則可以獲得精準的、個體化的運動處方。如條件限制無法至醫療機構進行運動評估,運動強度的選擇建議:年紀輕、體能好的患者在運動中心率控制在“安靜心率+30次/分”,如為年紀大、體能差的患者在運動中心率控制在“安靜心率+20次/分”,對于合并有心律失常,特別是有房顫的患者運動中運動強度控制為“感覺輕松—稍有疲勞感”的程度。如果您運動后精力充沛,無明顯疲勞感,心率常在運動后10分鐘內恢復至安靜時心率水平,說明您能適應選擇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運動時間
每次運動時間推薦在10分鐘以上,以后逐步增加至30~40分鐘。空腹時、活動量大時,使用降糖藥的患者可能發生低血糖,不建議空腹運動;餐后1~2小時運動,可降低餐后血糖,因此建議餐后適當增加身體活動量。對伴有下肢關節痛的患者,可進行水中運動,借助水的浮力減輕膝關節負擔,提高運動量。
運動頻率
運動降低血糖的作用不僅在運動時,可持續24~48小時,因此建議每周應進行3次的運動。如果年紀輕、身體條件較好、運動量小的患者,每次運動后不覺得疲勞,可以堅持每天1次。如果沒有禁忌證推薦抗阻運動,每周運動2~3次。
注意事項
為預防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肌肉骨骼的運動性損傷、老年人跌倒等,在運動開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結束時進行整理運動;靜力性肌肉牽伸可以增加肌纖維的柔韌性、延展性和溫度,避免肌肉損傷。注意監測體重、體重指數、體脂、血糖和血脂等指標,以評價運動療法的效果。
如果空腹運動、運動開始前血糖水平偏低、胰島素使用劑量大、運動時間與藥物作用高峰重疊、運動強度過大或運動時間過長則易引起低血糖,表現為出冷汗、心悸、面色蒼白、焦慮等自主神經癥狀,嚴重者導致中樞神經癥狀,如頭痛、嗜睡、煩躁、行為異常等。為避免低血糖發生,口服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的患者,應監測血糖,適時補充食物;建議餐后1~2小時運動;如運動量大則應在運動前減少胰島素用量,運動前、中、后適當補充食物,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若運動中出現低血糖可飲用糖水等。此外,應隨身攜帶餅干、糖塊、巧克力等,以便在低血糖發生時及時食用。如運動時發現血糖明顯增高的患者不宜運動,長時間高強度運動時,應適量補充食物。每周至少進行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檢測,每2~3個月測定1次糖化血紅蛋白,每年進行1~2次血脂、心功能、腎功能、神經功能和眼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