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江蘇代表團,同大家共商國是。作為匯報代表之一,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重要指示要求,介紹了近年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全團會結束時,劉慶手上的筆記本上記了滿滿的8頁。聽到總書記叮囑“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時,劉慶備受鼓舞,感到信心十足、干勁十足。
據了解,這并非是劉慶首次向總書記匯報工作。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就來到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當時,總書記拿起石墨烯氣體阻隔膜,了解產品性能、產業前景等情況,鼓勵我們要將創新技術與產業對接,加強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劉慶說。
2013 年省委省政府成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江蘇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十年來建立起集研發載體、創新資源、產業需求于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擁有72家專業研究所、1200多人,成為江蘇大地從事應用技術開發和技術轉移的生力軍。目前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與全球約150 家知名高校機構和240 余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累計轉移轉化技術成果7000余項,孵化企業超1200家。
4%的國土面積,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0年8月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2021 年,在科技部指導下,一市三省合作成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基礎,按照“一套機制、一個團隊、一體化管理”運行。目前,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這一“試驗田”已從江蘇擴展到長三角區域,中心累計轉移轉化成果近9000項,其中長三角區域內轉移近6500項。

“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劉慶表示,江蘇產研院將認真謀劃貫徹落實之舉,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自立自強,做好科技體制改革“大文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高水平、高效率推進江蘇國家實驗室建設,從全球吸引一批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為江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提供原創技術來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劉慶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考慮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三類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建設工作,并從全國產業發展需要和區域創新優勢等方面對三類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布局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管理,委托專業機構承擔國家創新平臺的培育建設工作,配置財政創新資源,構建高能級國家創新平臺體系,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江蘇要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劉慶表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責無旁貸、使命光榮。“我們回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系統地梳理江蘇、長三角地區戰略性產業鏈上那些‘卡脖子’、受制于人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集聚創新資源,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問題,加快做到自立自強。”劉慶期待通過持續深化區域協同創新,依靠科技創新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為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3 月15 日下午,劉慶正在位于蘇州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里指導工程師分析一款鎳基高溫合金樣品。從北京歸來,他馬不停蹄地投入新的工作。劉慶告訴記者,“下一步,江蘇產研院將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優勢,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