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光 郭 姝 張 奎 辛 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 北京 100191)
資源和服務是決定圖書館競爭力的兩大要素。在傳統紙質文獻時期,高校圖書館受限于采買經費不足,無法獲取全學科文獻資源,必須有所取舍。故在資源建設方面,多按本校的學科布局與發展規劃進行篩選,形成各有偏重的局面。進入電子資源占主導的時期,高校的教學與科研越來越依賴于網絡與數據庫,高校圖書館的經費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電子數據庫的采買中。數據庫資源的優點是海量且獲取便捷,缺點是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構建個性鮮明的特藏資源,更好地利用特藏資源,應該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數字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被削弱,應將工作重心轉向深度加工與利用資源,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技術“數智”推動著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與知識服務的轉型升級,要求高校圖書館不斷拓展對數字技術的深度理解和應用實踐。具體到特藏資源庫上,“數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特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二是特藏資源智能開發利用平臺。數字化建設有助于特藏資源的長期保存,并在元數據層面重生。借助文本挖掘、數據關聯、可視化和開放獲取等技術,深度揭示特藏資源,開發智能管理平臺,提高特藏資源庫的利用率,使其成為高校圖書館獨具特色的數字資源。
1929 年科克倫將特藏定義為“專門搜集關于某一項事物之圖書”[1],并指出其價值在于完備和稀有。1993 年周文駿將特藏定義為“為了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文獻、某一專題領域文獻、某一地區文獻、某一個人文獻、珍貴文獻、易損壞文獻、某種特定價值文獻等而建立起來的專門收藏”[1]。2001 年劉愛民定義特藏為“特別珍貴而需要采取獨特保護措施的檔案”[1]。2007 年張紅揚區別出新、舊特藏,定義新特藏為“遵循收藏原則的完備且有一定影響的藏書和特色化的館藏”[1]。2012 年王雨卉將特藏區分為特殊收藏和特色收藏,并將數字資源引入特藏范圍[2]。2021 年韓松濤擴展特藏定義為“珍本特藏、學術特藏和文化特藏”[3]。2022 年王樂提出廣義特藏和狹義特藏概念,將古籍排除在狹義特藏之外,指出廣義特藏具有載體特殊、類型特殊、年代特殊、范圍特殊、來源特殊、價值特殊和主題特殊等特征[4]。七種代表性的定義體現了特藏定義發展的不同階段。總體上看,特藏資源的定義由狹義的、“稀缺、珍貴”的傳統載體——書籍,向廣義的、具有“獨特性”的多種載體拓展。這種發展體現了圖書館界應對新技術、新需求時的自我變革。綜合分析各個時期國內外的觀點可見,“稀缺性”和“獨特性”是特藏資源的共同屬性。特藏資源的定義還在隨著時間和觀念的發展而不斷拓展。
與公共圖書館不同,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上更注重對本校教學與科研的支持。教育部2015 年印發和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圖書館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中應統籌紙質資源、數字資源和其他載體資源;保持重要文獻、特色資源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與本校有關的各類型載體的教學、科研資料與成果;尋訪和接受社會捐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5]可見,高校特藏資源建設要以本校特色為中心,以力求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為目標。據此,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可定義為:與本校學科發展、教學培養、科研需求、校園文化高度相關的,反映其歷史發展過程的,具有稀缺性、獨特性、完整性、連續性的各種載體的集合。
凡是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的資源類型都可以列入特藏,故特藏資源的類型多種多樣。除傳統紙質特藏外,還包括如照片、電影、建筑圖紙、數字檔案等[6]其他類型資源。隨著數字化的深入,數據資源成為特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的重要工作是將傳統的紙質、膠片等媒介轉變成數字存儲,并利用不斷涌現的機器學習工具,充分挖掘出特藏資源的內在數字價值,通過開放獲取等傳播方式,將資源利用最大化。
高校圖書館以服務本校的教學與科研為主,兼顧服務社會。因此,傳統館藏資源多偏重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文化等方面。在特色學科優勢比較明顯的高校,例如藝術類、考古類、外語類高校,會形成以學科為中心的資源聚集,如中央音樂學院的《馬思聰專題樂譜專著全文庫》[7]。另外一些行業特征明顯的高校,如農林類、工程類、交通類、國防類、信息類高校,會保留學科與行業發展的文獻資源,如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文獻數據庫》[8]、東北農業大學的《大豆文獻數據庫》[7]等。還有一些高校,會保有一些具有獨特地域性或特定歷史時期的資料,如地方志、歷史文件等,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地方歷史文獻數據庫》[7]等。這些資源都可以成為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庫建設的重要資源。梳理特定學科專業脈絡,可以為高校人文素養教育提供資源,為數字人文建設提供數據,將此類特藏主題展覽對公眾開放,也能提升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的能力。
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庫建設的關鍵在于挖掘出具有稀缺性、獨特性、完整性和連續性的資源。尋找符合本校特征的主題,組織完整、連續的相關資源,是高校特藏資源庫建設的出發點。其次是數字化加工和數據管理平臺開發,將傳統的資源媒介轉化成數字元數據,為更深層、更廣闊、更靈活的資源利用提供基礎。
2.1.1 特藏資源獲取途徑
特藏資源獲取途徑一般有四種:館藏資源挖掘、院系資源收集、校友及社會捐贈、社會采購。
館藏資源挖掘是四種途徑中的基礎。只有對已有的館藏資源進行梳理后,才能規劃特藏資源的數量、范圍、主題,對歸入特藏的資源進行甄別、入藏、深加工、再利用。
院系資源收集是高校特藏資源庫建設所特有的途徑。在高校的發展歷程中,院系有獨立的資料采買與保存系統。除了書籍、期刊資料外,高校的院系還積累了大量與教學、科研相關的非典型性文獻資料,如:圖紙、試卷、講義、照片、學術報告、實驗記錄、項目說明等等。這些資源不在傳統的圖書館資源建設范圍內,卻完全符合特藏資源獨特、完整、連續的特征;而對于院系而言,它們既沒有保存空間,又缺乏科學的保管方法,更沒有精力去加以挖掘利用。將這些資源移交給圖書館,作為主題特藏,讓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是院系與圖書館的雙贏之路。
校友及社會捐贈既是高校特藏資源庫建設的一種途徑,又是高校特藏資源庫的宣傳方式,同時也密切了校友、師生情感聯絡。
社會采購途徑主要用于補充既定系列主題中缺失的必要文獻,使該系列主題資源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
2.1.2 特藏資源組織模式
特藏資源的組織原則為:針對某一特定主題、特定歷史時期、特定領域收集具有獨特價值的資源[2]。主題與資源之間的匹配是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組織的核心部分。按組織流程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按既定主題組織特藏資源,即確定主題—資源尋訪—資源入藏與著錄;第二種是由特藏系統重新著錄的資源聚類形成新的主題,即資源入藏與著錄—資源聚類—主題生成;第三種是主題與資源之間的雙向匹配,是將上述兩種組織模式同步進行。
在主題組織資源的模式中,確定特藏主題是前提。主題來源既可能是館外需求,又可能是館內自定。館外需求多為學校統一部署的活動,如:校慶、學科建設、師生服務等主題。館內自定則是圖書館從保護、挖掘、發展、利用的角度整理和擴大館藏資源。前者類似命題作文,根據特定的需求,制定能滿足需求的主題和框架,再匹配資料來源途徑,篩選目標資源,入藏揭示。后者類似自擬題目,需要圖書館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學校發展歷程、學科建設與規劃、不同用戶群體需求等確定主題。主題確定后,將館藏資源或其他途徑資源與主題內涵相匹配,根據相關度排序,越相關的越優先,組織特藏資源的入藏。這種模式便于高校圖書館運用已有的特色資源開展特藏工作,可以采取先入藏后揭示的工作流程,適合滿足有限時間內、特定主題和特定需求的特藏資源建設與利用需求。
在資源形成主題的模式中,前提條件是建立適合特藏資源的數字化加工與管理平臺。目前大部分國內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系統使用的是機讀目錄格式(MARC),對于資源類型多樣的特藏資源,很難滿足其多模態兼容性和內容深度揭示需求。特藏數字管理平臺中,資源的著錄與揭示是核心工作。無論是館藏資源深入挖掘,還是校內校外收集與捐贈,或是社會采買,都需要將原有數據轉移到新的特藏數字管理平臺中,并增加新的著錄內容。特藏數字管理平臺應遵循統一的標準與規范,只有保證資源著錄與揭示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有序化,才能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揭示與聚類特藏資源。這種模式對特藏資源的挖掘整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資源聚類形成創新性的主題。一些學術研究型圖書館已經開始嘗試使用開源數據加工系統,或者開發自己的特藏數字管理平臺,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主題與資源雙向匹配的模式,是將以上兩種模式同步進行,既圍繞某些特定的主題與領域,組織各類能揭示主題的相關文獻資源,同時又由特藏數字管理平臺聚類形成新的主題,在主題與資源間,形成循環推進模式。這種資源組織模式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可持續性和創新性,在數據挖掘與搜索、數字人文建設方面體現尤為突出。隨著數字化技術、AI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種特藏資源組織模式將成為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趨勢。
2.1.3 特藏資源庫的數字化建設
目前高校特藏資源庫收集的大部分資源是傳統紙本資源,包括手稿、照片、圖紙、卡片等非印刷品。對這些資源的數字化加工是特藏數字資源庫建設的難點。鑒于數字化設備的購買與維護成本高昂,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采取委托專業數字化公司加工的方式。受經費與版權所限,特藏資源的數字化進度普遍緩慢。
特藏數字管理平臺包括著錄與揭示系統、多模態數據關聯系統、檢索與發布系統等。數字化加工產生了元數據,數字管理平臺是對元數據的再加工與管理,使其成為用戶可用的、智能化的模塊。此類軟件既有商業開發的平臺,又有開源軟件。商業軟件的優點是成熟度高、技術支持強,缺點是購買成本高、數據版權維護不確定。開源軟件沒有購買成本,但幾乎沒有技術支持,需要圖書館提供自身的技術力量進行系統建設與維護。
數字特藏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國家與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是目前高校圖書館所急需的。
利用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庫的前提是對特藏資源蘊含的價值進行甄別、挖掘,針對資源蘊含的不同層面的價值,選擇適合展示其價值的利用方案。
2.2.1 特藏資源的雙層價值
特藏資源的價值有兩個層面,一層是內在價值,即特藏資源各類載體所攜帶的內容、數據、意義等價值,例如文獻、圖片、音像媒介等記載的內容。對資源內容的挖掘與利用,涉及所屬專業學科知識,教學與認知方法,數據挖掘與利用技術等方面,是深層次的價值挖掘,高校圖書館應提高技術與人員的配備水平,才能更好完成。另一層是外賦價值,即特藏資源在其形成、使用、流轉、保存、收藏的過程中獲得的歷史的、人文的情感與精神價值。例如文獻所有者的印章、簽名,學位論文致謝,捐贈留言等。外賦價值往往是特藏資源區別于一般資源的特有價值。對于此類價值的挖掘與利用,需要從人文、歷史、心理、教育等角度進行,還原外賦價值產生時期的人文、社會背景,從科學發展觀角度挖掘其積累的歷史意義,以可視化手段加以展示,達到傳播、傳承、激勵的精神目的。
2.2.2 特藏資源的利用方式[9]
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的利用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主題特藏展覽,包括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二是基于數字化基礎上的特藏數字管理平臺。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種方式適合展現特藏資源的外賦價值。特藏主題展覽通過視覺效果,釋放特藏資源的外賦價值,讓參觀者感受到展品所蘊含的歷史人文精神,引發預定共情。這種方式對于宣傳學校和特藏資源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受空間局限和展覽制作、維護、更換成本等問題的影響,主題展覽無法完整、充分、高效地利用特藏資源的內在價值。第二種方式有利于深層次挖掘和利用特藏資源的內在價值。首先利用數字化技術將紙質載體內容轉換成數字格式,實現數字存儲。在此基礎上,建設特藏數字管理平臺,包括目錄管理系統、內容揭示系統、檢索與推廣系統等等。借助數字技術與網絡,可以實現特藏資源深度挖掘與分析,可視化、標準化的統一檢索平臺,資源開放共享接口,專業的、嵌入式的教學與科研數據服務等功能。借助特藏管理平臺,可以將特藏資源的內在價值充分挖掘與利用起來。理想的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利用方式是兩者兼有,優勢互補,殊途同歸。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的“人大文庫”創建于1987 年,是國內高校建立最早的文庫。“人大文庫”以人文社科類資源為主要特色,藏品以捐贈為主,主要收藏本校師生員工、校友的論著以及著名學者個人藏書等。此外,“人大文庫”還收藏著名學者學術相關的非書資料,主要包括手稿、剪報、特色論文以及實物資料(如字畫、照片、榮譽證書、獎杯獎牌等)等。“人大文庫”囊括了幾代師生在教學科研中創造的大批科研成果以及數十年研究生教育產生的學位論文。文庫涵蓋紙本資源和數字資源兩類載體的內容,數據總量近12 萬條,是中國人民大學學術發展史的重要體現。
文庫資源主要來自以下四方面:一是面向全校師生、校友征集著作;二是重點走訪說服知名學者及家屬捐贈藏書;三是重新整理原有館藏;四是院系資源納入。“人大文庫“在保護和建設特色資源庫方面成績斐然,其著重保護、挖掘、宣揚的是特藏資源的外賦價值。
浙江大學圖書館的文化特藏——“浙大文庫”有1 萬余冊普通圖書,其中有一些是簽名本和手稿,這部分體量很小的特藏庫卻成為了解浙大文科概況的必到參觀點,其原因是該特藏庫被賦予的“浙大文脈”概念。簽名、書章、手稿等資料的內容價值正在降低,但其附帶的各種歷史信息價值卻在增長,這一部分的價值就是外賦價值,更具人文精神傳承意義。
“浙大文庫”的校內合作單位有兩個:一是校社科院,二是校友會。與這兩個校內單位的合作,既豐富了資源建設來源,又擴大了特藏庫的影響力,同時還加強了學校與學者、校友的聯絡,展示出圖書館的文化多樣性。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有大量古籍,同時又有考古學科的支持,在古籍的保護與恢復方面很有經驗[11]。在資源數字化、資源系統共享方面,浙大圖書館積極倡導、搭建CADAL 項目共建和業務拓展,加強學術交流,為高校圖書館的數字聯盟平臺作出了巨大貢獻。
北航圖書館的“航空航天文獻史料展”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70 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是上述以“主題決定資源”方式的典型應用案例。這類來自學校的主題要求,是高校圖書館普遍面臨的需求。北航圖書館通過將圖書館的特色資源與該主題匹配,以主題展覽的形式,既滿足學校的主題宣傳要求,又達到建設和利用本館特藏資源庫的目的。下文將著重介紹北航特藏展的經驗以及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3.3.1 北航特藏展主題資源
在此類案例中,關鍵是分析主題內涵和尋找匹配資源。高校的周年慶典活動,其主要目的有三:對外宣傳,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對內介紹學校成長歷程,喚起師生的自豪感;召喚校友,增強校友歸屬感。因此,各項活動必須以引起師生、校友、外界的情感共鳴為目的。通常,校慶展覽活動的責任人是校史館或檔案館,這些機構擁有比較全面的記載學校發展歷程的史料,如建校歷史文件、校長任命書、學校規劃圖等。圖書館的校慶展覽,若想避免與之同質,就要突出圖書館的獨特資源。特藏資源庫是圖書館的特色所在,尤其是特藏資源的外賦價值,能反映學校發展歷程與建設成果,最能引起校友、師生的共情。在本次展覽中,圖書館特藏部準備了四個部分18 個系列的專題,其中,最能反映主題、體現特藏資源庫外賦價值的四個系列如下:
帶有八所高校印章的書籍。北航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專業高校,它是經過八所高校航空院系的兩次合并創建起來的。八所高校的航空專業書籍隨同合并的院系一同流轉,最終歸集到北航,形成北航圖書館的最初館藏。這些書籍集合了大部分早期國內航空資料,其中不乏從國外帶回來的珍貴書刊,其稀有性和獨特性不容忽視,是北航圖書館特藏的首批入選資源。在此次展覽中,圖書館從近2 萬冊書刊中,精心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印有八所高校印章的文獻資料,用印章講述歷史,展示學校的初創歷程,喚起校友與全校師生的共同緬懷。
《航空航天概論》課程系列教材。《航空航天概論》是一門從建校伊始延續至今的全校必選通識課,由北航教師自主編寫。圖書館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其所有版本的教材,形成一個系列。它的發展變遷既體現了北航的專業特色,又展現了北航教師團隊的專業奮斗精神,同時還能引起各個時期校友的共同回憶。
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組裝圖紙、手稿、影像與各種相關資料。1958 年,經過百天奮戰,由北航師生自研自產的飛機“北京一號”首飛上天,是新中國航空史上開創性的第一次,凝聚了一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空天報國”的北航精神,特別能激發師生、老校友的自豪感。為了保護和挖掘這部分資料,圖書館取得相關院系資料室的支持,將其移交圖書館特藏部統一保存。此次展覽陳列了大幅組裝圖紙,同時播放專題紀錄片,以影像資料營造氛圍,更好地突出該主題,達到喚醒長者回憶,引發師生共情,激勵年輕學者的效果。
學位論文。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學生培養效果的集中體現是學位論文。每一篇學位論文都是一個學生的奮斗成長史,既包含學術上的,又有個人經歷上的。學位論文將學校、院系、老師、學生緊密連在一起,是最能喚起每一位校友情感的歷史文獻。這部分資源也是特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本校學位論文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學位論文資源具有完整性和連貫性。此次展覽展出了最早一批碩、博士的學位論文和具有代表性的校友學位論文,引起了參觀者的廣泛關注。
3.3.2 北航特藏展經驗總結
上述專題統一整合在校慶的主題下,通過挖掘這些資料所承載的、超越時空限制的歷史意義和人文精神,使其得以共享和傳承下去,達到了此次特藏展覽的預定目標。同時也要看到,特藏資源庫的建設與挖掘工作既具有艱巨性又具有急迫性。在所有館藏資源中尋找與主題吻合的資料,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需要高校圖書館提前規劃,布置人員、設備與系統。一些特藏資源因年代久遠,保存環境不佳,導致殘破不堪。可見,對特藏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對此,本案例提供的經驗可供參考:
一是制定總體目標,組建高效團隊,全館動員,從上至下推動與支持特藏工作。
二是特藏館員要熟悉館藏資源目錄,制定主題與資源的匹配方式與框架,確定資源類型、范圍和獲取方式[12]。
三是推進特藏資源保護制度和特藏資源數字化制度[13]。針對不同狀態的特藏資源,進行分級處理,對殘破特藏,要送專業機構修補,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14],建立和完善數字存儲。對缺失的資源,要及時進行采買補充。
四是重視特藏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鼓勵使用新技術、新思路充分開發特藏資源。例如:深化與院系的合作,將特藏資源庫嵌入教學與科研中;運用數字人文理念,實踐跨學科培養方案;保持與業界交流,學習、獲取最新技術手段,將特藏資源的內在與外賦價值充分挖掘出來。
在此案例中,不足之處在于尚未實踐特藏資源內在價值的數字挖掘與利用。
數字化轉型期,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改變了高校圖書館用戶的學習方式與科研需求,高校圖書館在知識服務領域面臨極大挑戰。高校圖書館在新時代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人員、技術與管理的瓶頸,難以適應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轉型壓力,導致高校圖書館在學科建設、教學與科研支持方面難以滿足學校的建設發展需求。建立特有的資源庫,挖掘獨特的數據資源,可以避免同質化的問題;引進新技術、新理念,提高員工數字技能,可以改變被動落后的局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挖掘特藏資源,建立特藏數字管理平臺,嵌入教學與科研,響應用戶需求,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新方向。
數字技術運用是特藏資源庫建設與利用的必要條件。目前可利用的開源系統,如ArchivesSpace、Omeka,Fedora、Samvera 等[15],可以節省開發成本與時間。有科研能力的高校圖書館可以與院系合作,自研自建數據挖掘系統,進行特藏資源內容揭示和數據關聯,再以開放獲取、在線分享等方便快捷的方式推介給用戶,從教學、科研、人文、數據等不同角度滿足用戶需求,讓特藏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的建設與利用要與本校的專業特色、人文特色相契合,充分利用已有的館藏、校內資源,以“用戶需求”為引領,以數字技術為手段,以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為導向,將傳統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建立多學科特藏數據平臺,深挖其內含的數據與人文價值[16],為高校教學與科研提供更優質、更先進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