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之朱



浪花拍打岸礁,海的遠方還是海。讀書也是這樣。一直讀、一直讀,偶有開悟,總是會心。這是一種極致的理想狀態,也是對現實的超越。
有一群人來到南方的一個小島上,做了一檔叫做《我在島嶼讀書》的節目。這檔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雖然邀請的是余華、蘇童、西川、葉兆言、歐陽江河等并不年輕的作家和詩人,卻充盈著滿滿的“年輕態”,自播出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1分。
這樣感人的人文景觀,久違了??墒牵贻p人為什么會喜愛這檔節目?
其一,真實、真誠的人生總是打動人的。這些作家和詩人平實、平和,一點兒也不矯飾,這就讓人產生了很強的代入感和共情,讀書的同時又多了一點生活的體驗。節目中,余華坦言,自己直到35歲之后才敢說讀懂了一些魯迅。
對談中,90后旅行博主房琪說自己喜歡流行暢銷小說,感覺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有羞恥感”。蘇童回應道,閱讀不分貴賤,無論讀哪種讀物都是一種良好的開始,“即便這種營養成分并不高的言情讀物,也存在自身的價值。”你看,這樣的通透當然會吸引人,這樣的話語相信也會擊中很多人的內心。
當然,蘇童話頭一轉,又開始入情入理地“布道”:“你讀瓊瑤的時候,對你的召喚是走了5米,但你讀托爾斯泰的時候,可能是走上50米或100米。”而余華則大開大合,“人是很容易淪陷在‘自我’和‘小我’里的,閱讀讓你打開了世界,讓你看到大海是那么遼闊,無邊無際,視野完全不一樣了?!?/p>
其二,圍爐漫談本該是文學的常態、生活的常態,這也是這個面對面談話節目爆火的深層原因。疫情三年來,各種線下活動轉為線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晤談,漸成稀缺物品。人們渴望交流的心情,是真實的。
這檔設在海島上的讀書節目,以鮮活的生活姿態、“接地氣”的寫實風格,以及唯美的價值追求,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慰藉。一窗美景、一本好書、一群新朋舊友,大家聚在一起,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各種雋永,各種機鋒,各種自嘲,與場外圍觀者一起構建了一個奇妙的閱讀場域。這不就是我們理想的閱讀體驗嗎?
其三,談的是讀書,實則是滿滿的人生感悟、社會百態、經驗分享。對于一般受眾而言,這也意味著某種契合。直白地說,就是這些作家、詩人們的話,說到每個人的心坎里了。就像余華說的那樣,“讀書的好處就是,讓我知道自己是誰,讓我接納沒有經歷過的經歷和情感?!?/p>
“為什么要讀書、什么是好書、怎樣讀好書”,這檔節目給出了契合人們內心的答案。有人說,閱讀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其實,閱讀首先看見的肯定是他者,是一個個或精致,或深邃,或有趣,或睿智的靈魂。這樣的遇合有時平平淡淡,有時卻驚心動魄,更多的時候,則是滿心無言的喜悅。遠則天涯海角,近在一室之內,書與我們的距離,是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