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浩
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中心漁港有一座線條優美的船形建筑——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總建筑面積70593平方米,有各類藏品7萬多件,包括海南歷史文物、歷代外銷文物、南海生物標本等,共有11個展廳、8個展覽,2018年4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有2000多年歷史,南海諸島的沙灘上映照著古人的蹤跡。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更是進一步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實施管轄,南海建設日新月異。在這里,360°全景高清互動影像讓我們感受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南海人文之美。

南海是中國四大海區中最大、最深、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在廣袤海域中散布著眾多島、礁、灘、沙。在展覽區里,我們會看到近300種海洋魚類與海洋哺乳類、200余種貝類與螺類、50余種珊瑚、40余種蝦類與蟹類、100余種鳥類……光、影、聲等展示手段,觸控、虛擬現實等展示技術的使用為我們鋪開了一幅廣袤、深邃與富饒的南海畫卷。

20世紀80年代,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國沿海地區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20世紀9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組織實施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一批古代沉船遺址和水下文化遺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歷代銅錢、石雕制品等文物。21世紀初,中國在南海海域對“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南澳一號”等沉船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艘艘沉船的考古過程展現在我們眼前,向我們靜靜地講述著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與成就。

跟隨著地面魚群游動的光影,800多年前海上貿易的繁榮場景呈現在我們眼前。這里以“華光礁一號”沉船為核心,不僅講述了沉船的前世今生,還展示了數萬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結構剖析。除此之外,這里對沉船的發現、出水、船體、船貨等信息也進行了全面釋讀。面向南海,以小見大,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帆檣鱗集、梯航萬國的恢宏歷史。
2020年4月,海南島北部澄邁縣橋頭鎮岸邊擱淺了一頭體長近13米的須鯨,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趕赴澄邁,取回皮膚和骨骼制成剝制標本和骨骼標本。“水中巨獸”“演化故事”“觀鯨地圖”“知行未來”四個展示單元,利用標本、模型、圖文展板、互動裝置,全方位為我們介紹了南海的鯨類。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一座年輕的博物館,將不懈地為展示南海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保護南海文化遺產,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