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青島市黃島區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427)
在新時代,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社會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催生了傳統媒體的變革。傳統媒體開始主動探索、革新工作方式,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報道形式,深入挖掘新聞內涵。在新聞采編工作流程中,各種新技術的巧妙融入運用,使得新聞從業人員可以更精準地采編富有價值的信息,制作形式更為生動豐富的新聞產品,從而滿足當今時代受眾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
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新媒體時代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加上互聯網移動終端設備的快速普及,改變了廣大受眾獲取新聞的習慣。近些年,新媒體平臺用戶增長呈現出爆發態勢。據2020 年3 月的數據統計,中國網絡用戶規模已達到9.04 億人,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所占比重約為99.3%。在觀看新聞方面,人們更多地使用手機或電腦設備進行移動式收看。最受歡迎的新聞形式為視頻新聞,其瀏覽量數據占比高達70%,催生著新聞采編領域工作方式的轉變,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采編將成為必然趨勢[1]。除此之外,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也發生一定變化。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更多人傾向瀏覽簡潔明快的新聞信息,同時個性化需求愈發明顯,不同年齡段受眾的新聞偏好也不相同。
新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熱點概念,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都逐漸增多,其中也包含新聞采編領域。新媒體技術具有移動化和智能化特征。一是移動化,新媒體技術主要依賴移動終端傳遞信息,帶來一種全新的新聞展示方式,可以讓受眾隨時隨地查看,使新聞傳播更便利、范圍更廣。二是智能化,新媒體技術包含了多種用于信息選取、加工以及分發的智能技術,可以精準分析受眾喜好,實現信息個性化推送。
人工智能是基于人腦智慧擴展、延伸以及模擬原理誕生的一門技術科學,具有篩選數據、語言生成以及語音識別等多種功能。在目前的新聞采編行業中,人工智能主要滲透進采寫的策劃、訪問、寫作以及分發傳播等流程中,對于提高新聞采編質量很有幫助,使以往低級的采編狀態轉變為高級且精簡的狀態。傳統采編方式由人工完成所有新聞信息抓取并手動錄入,數據更新不夠及時、數據來源單一,而高級精簡的采編方式可智能搜集關鍵信息,還能通過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抓取更多重要信息,再實現智能編輯,采編流程被簡化,速度也更快。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應用形式主要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計算機視覺三種。三種形式的特征各有不同,應用在新聞采編環節的方向也不同。
自然語言處理是指基于快速梳理網絡信息并提煉價值內容,再對其使用自然語言精準處理快速完成組稿,促進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減輕采編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其語言識別功能能將采訪錄入的語音轉換成文字,使采訪速度更快;情感分析功能還可分析用戶發言時的情緒,為新聞報道方向提供指引。在一些有關自然災害或會議類的緊急新聞報道采編中,自然語言處理的編稿優勢也是普通記者無法比擬的,其能夠處理復雜的、多重條件的邏輯信息,還能夠推理和歸納,且描述更易于大眾理解,甚至可以撰寫解釋性或深度報道,徹底實現勞動力解放[2]。
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幫助新聞采編人員基于用戶閱讀偏好開展數據分析,將用戶需要的新聞內容進行針對性推送,使新聞受眾的體驗更佳。簡單來說,機器學習就是運用智能機器人,可以自動分類、整理以及表征新聞信息,使報道更為準確和快捷。借助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分析歷史新聞事件信息,甚至可以預測新聞事件在未來某個階段的發展趨勢,做出提前報道。例如,美國一名科技記者曾建立一個推特機器人跟蹤有關勒索病毒的網絡信息,其也是第一個發現病毒異常變化的人,因而預測了該新聞事件的走向,實現了高質量報道。
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對新聞線索資料中的圖片進行辨認,獲得場景信息、人物信息等,再優化新聞撰寫稿。計算機視覺也能使新聞報道獲得可視化成效,其可以使用大量視頻材料開展剪輯,生成可以動態視頻形式呈現的新聞報道,使得新聞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速度更快,比如對于一些突發事故類新聞,可以現場取材并快速制作視頻,再及時報道出去[3]。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在新聞采編業務中的運用,開創了新的方向和維度,使得新聞采編的互動性、沉浸式體驗感得到增強。虛擬現實技術的核心功能為全景攝像及三維建模,可以將較為真實的場景實景呈現在觀眾面前,會使用到一些科技設備,比如VR 頭盔。戴上VR 頭盔后,受眾仿佛親臨新聞事發現場或重要地點,使新聞信息的獲取更具親近感、真實感,實現新聞互動報道。交互式的虛擬現實技術能幫助受眾在觀看新聞時做出互動行為,比如調整多個視角,進行報道場景探索等,會吸引更多受眾觀看新聞報道。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制作虛擬主播進行新聞播報,其虛構的形象較為生動,甚至具有標簽,還能與觀眾互動溝通,運用多種不同語言報道。
虛擬現實技術的強大優勢使其在新聞采編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但該項技術受到經濟、適應性等因素影響尚未被推廣應用。目前已知的新聞采編報道典型案例有美國甘內特報業公司針對農場變化制作了題目為“變化的豐收”的新聞播報視頻,可以讓觀眾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設備轉動頭進入“農場”場景中,還可以走動觀察其中的事物,切實感受到農場的變遷。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有著相似原理,是將虛擬影像與現實影像有機融合,對于新聞采編工作也有很大幫助,可以為新聞受眾搭建起與現實世界交互的“通道”。有關新聞采編和報道的流程中,AR 技術甚至比VR 技術更進一步。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沉浸感與交互方式兩個方面。VR 技術的沉浸體驗完全虛擬,與現實存在隔絕,而AR 技術是在現實環境中加入一定虛擬元素。VR 技術的交互方式包括手勢識別和虛擬控制器,AR 技術的交互方式則主要為圖像識別和實時計算。
增強現實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應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進行生動信息展示和解說。AR 技術可將虛擬的視頻元素、文字元素疊加處理到真實世界中的圖像與視頻信息當中,從而為新聞受眾補充信息或提供解說服務,增強其新聞理解效果,使新聞內容更具影響力。例如,實施新聞采編后,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將補充的關鍵信息放在電視屏幕某個位置,觀眾觀看時利用電腦或手機上的軟件掃描,就可以查看額外報道信息,如統計數據、專家建議等,可以幫助受眾深度觀看新聞,帶來豐富的體驗,提高了互動水平。
第二,實現三維重建類型的可視化。對于新聞事件部分場景元素,增強現實技術可以進行三維虛擬建模重現,將虛擬元素融合進真實世界的場景中,就可以可視化呈現電視新聞,比如新聞的地圖、動畫等元素,都可以三維立體呈現出來,還能與觀眾交互。在有關建筑物的新聞采編中應用AR 技術該類功能,可以使觀眾看到建筑物的結構示意圖,探析其原貌,深刻理解報道內涵。
第三,進行虛擬演示和實驗。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可以通過增強現實技術提供的平臺開展新聞模擬和實驗,比如部分新聞利用該技術展示醫學手術過程、科學實驗以及自然變化現象,使得觀眾更能夠理解其中的原理、知識,還有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幫助觀眾沉浸式觀看天文現象,比如星座的運動、日食和月食等,使觀眾產生觀看興趣[4]。
新聞采編領域目前比較常用的新媒體技術還包括網絡通信技術。該項技術可以滿足新聞采編內容交流、用戶參與以及實時報道等需求。例如,利用互聯網即時通信的強大功能,新聞采編團隊可以從社交媒體獲得很多最新的新聞素材信息,包含文字信息和網絡用戶自主發布的圖片、視頻等,可以保障新聞采編內容更為全面、可信。對于重要新聞事件,網絡通信技術也支持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直播,使新聞發布獲得快速且便捷的渠道,使廣大受眾更快地了解新聞信息動態變化,使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切實增強。新聞采編人員能在網絡通信技術支持下對新聞事件相關人員進行遠程采訪,還能與他人溝通協作,比如視頻會議、實時通信軟件以及各種共享工具,都可以跨地域、隨時隨地開展采訪交流活動,為新聞編輯記者提供方便,打破了以往新聞采編的時空限制,促進工作靈活性增強,甚至可以對全世界的各類新聞事件進行及時、快捷的響應[5]。
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在新聞生產各流程中都得到了有效應用,為傳統新聞媒體采編轉型提供強大技術支撐。通過該項技術,數據新聞的抓取、挖掘、統計以及分析形成了一種新型采編模式,可以獲得龐雜新聞數據信息背后的關聯性,將其中重點信息以及新穎、有趣的元素提取出來,提高新聞報道的品質。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還能結合特殊算法,對新聞敘事進行深化處理并提前判斷新聞事實,避免新聞采編和報道方向出現偏差。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曾被稱作科技發展的“媒體大腦”產物,其可以快速掃描互聯網中上億網頁,收集并整理其中各種形式的數據,搜索獲得輿情相關信息并自動進行分析,還能生成比對圖表,方便新聞媒體的采編和報道。
新聞采編工作中應用的新媒體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以及增強現實技術等。在新聞采編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這些新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提高采編質量,還能夠使新聞報道更為準確、客觀,形式更為豐富生動,從而使新聞信息傳播范圍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