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徐博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應該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吾輩青年,正如陳獨秀出口中,“如初春,如朝日,如百惠之萌動”要將勞動化于形,不做“躺平”青年,重任在身,生風盛世。
自古以來,勞動就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名詞,是古代的勞動工具曲轅犁、筒車體現的中國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話傳說中體現的堅韌不屈、人定勝天的勞動精神,也是刀耕火種、精耕細種中體現出的勞動文明。回望歷史,大禹躬親勞苦、櫛風沐雨,同洪水搏斗,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形成公而忘私、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的勞動精神。可以說,因為有勞動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才得以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才能夠長久以來屹立于東方之巔。
看今朝,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被傳領為“鐵人精神”的第一代鉆井工人王進喜,還是為了中國人民實現“禾下乘涼夢”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亦或是“天下萬物何所求,只求為人民服務到白頭”的楊懷遠,無論在哪個時期,中國總會挺出一個個勞動模范,他們用最動人的勞動故事來講述和記錄中國發展的新篇章。在勞動精神的領導下,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凡的業績。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奧運工程、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重大項目工程,無不凝聚著廣大勞動者的汗水和智慧,生動詮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精神內涵。
社會紛紛擾擾,世界喧喧鬧鬧,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職業揮灑汗水以勞動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盡管有職業之別,卻無貴賤之分。環衛工人不會因粗糙的雙手而受到不公,科學家們的付出更不會因為“掉頭發”而受到嘲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雖低小,草兒仍是青青草,只要有“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的勞作,就一定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富饒。
勞動是幸福的載體,是生活的靈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物質上的需求,而且也能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幸福感。君可見,《詩經》中“采采芣營,薄言采之”的吟唱;君可見“風興夜寐,灑掃庭內”之感悟;君可見,毛澤東曾言“體育之研究”受人稱贊。諸如種種,勞動跨時代之先河貫穿人心。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白方禮老爺爺,一生都專注于勞動,74 歲蹬三輪車,19 年為貧困生捐贈35 萬元。他幸福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在自身處境艱難的條件下,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動力支持,又怎么可能還會為他人著想。而支撐著白方禮老爺爺持續芳動的動力,是那一雙雙能夠接受教育而流露出幸福感的眼睛,是那一個個對學堂無比渴望的貧困孩子。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勞動之中。經過歷史長河的檢驗與洗禮,人類的生存、生活法則中,勞動已然成為探尋美好的真諦。對美好的追求與時俱進時,勞動是我們漫漫求索之路中亙古不變的答案。
如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如朱白清所言:“從此我們不再仰臉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一步趴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我們應當繼承勞動之風,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吾輩青年生逢盛世,承擔著奮斗共圓中國夢的使命,我們應當踐行芳動之風,承接歷史的接力棒,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現代化而努力奮斗,最終達到“浮舟與滄海,立足于昆侖”的目標。“彼方尚有榮光在,少年不懼歲月長。”愿吾輩青年處續勞動之風,沖破桎梏,渺萬里成云,千山暮雪,芳動作馬,初心作韁,在人生道路上策馬奔騰,共譜偉大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