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關鍵詞】單元學習任務;教學考銜接;高考新趨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課標”)的主要變化在于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其目的在于引導教學,“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1]。語文課堂教與學的載體是教材,要真正落實課標要求的“教學評”一致,必然有一個重要抓手,那就是教材中的單元學習任務,它是連接“教學評”的樞紐和不可替代的支點。我們可以通過單元學習任務的細化、融合和運用來檢測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并統領語文教學。近年來,教材中的單元學習任務開始在試卷中呈現,且比例有加大趨勢,表明了以單元學習任務為載體的高中語文測評新動向。
一、根據“教學評”特點,有效把握
單元學習任務的功能單元學習任務包括哪些要素呢?有學者指出:“作為素養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需要涉及主體行為(要做什么)、達到結果(做成什么)、人際關系(與誰一起做)、時空情境(何時何地)、語言文字(用什么做)和育人導向(有什么用)六個要素。”[2]以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對應的是高中課標中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人文主題是“青春的價值”,教學目標是依據課文和“單元導語”“學習提示”,落實單元學習任務。教師要充分認識單元學習任務在“教學評”中的功能。
1. 教學目標的細化落地
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在單元學習任務中充分而具體地體現。一般來說,單元學習任務一往往是人文主題的目標要求。如本單元的學習任務一聚焦單元人文主題“青春的價值”,對單元作品中所抒發的青春情懷的認識和理解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劃:“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讀過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經點燃了你思考人生、積極上進的熱情?”總體目標細化為“感動—新發現—點燃熱情”的閱讀理解、認識深化的過程,這是達到單元目標的過程性表現。
2. 教學重難點的顯性指示
教學重難點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之處。如任務二的設計圍繞本單元作品的藝術特色展開:“反復誦讀本單元詩歌作品,圍繞‘意象和‘詩歌語言探討欣賞詩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蘊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風格。”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緊扣本單元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和語言運用展開討論,特別是具體任務又分解為閱讀五首風格各異的詩,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在細致揣摩作品豐富意蘊的過程中,形成自己欣賞詩歌的方法。“任選一首,想一想: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怎樣的特點?激發了你怎樣的情思?如何通過意象來欣賞詩歌?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寫一則札記。”這顯然指向本單元教學的重難點,并且以問題鏈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為學習提供了支架和路徑。
3. 教學全過程的邏輯指引
單元學習任務一般有三到四個,組合方式有其內在的規律,一般而言第一個指向人文主題,第二個指向文本的藝術特點,第三個指向讀寫結合的綜合交流與表達。這樣的任務設置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或由整體到局部,或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到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從這些規律的反向進入和展開,即從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到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認識。當然,有些學習樣態是這些要素的交織融合推進,單元學習任務的設置序列,體現了教材編者對于學生掌握本單元學習內容、體驗學習過程的底層邏輯。
4. 學習路徑方法的系列構建
單元學習任務的呈現過程中,有時提供了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路徑和方法。如對《百合花》和《哦,香雪》這兩篇小說的學習,“兩篇小說的時代背景不同,表現的青春情懷卻都是那樣感人”,那么學習過程如何推進呢?單元學習任務三提示:“閱讀時要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來理解作品的內涵,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欣賞小說的描寫藝術。從兩篇小說中各選一兩個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典型的細節描寫,并作簡要點評。”這提供了“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并指出了學習路徑,構建了由宏觀到微觀的學習支架。
5. 學習測評情境的豐富設計
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語文課程改革,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單元學習任務設置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與語文相關問題的能力。如任務二第2 項:“查找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資料,建議閱讀埃德加·斯諾的《毛澤東自傳》,了解毛澤東青年時期的革命經歷,加深對這首詞主旨的理解。”這是聚焦生活創設的閱讀情境,是“檢索式”閱讀方法的實踐和運用。任務二第3項:“任選一首詩,有感情地朗讀,把你對詩作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同學之間相互點評。”該任務再現合作學習的情境,提出過程性評價的要求。
6. 測評題目形式的多樣展現
學習效果的好壞通過終結性測評得以展現,而考試的題目形式也往往會在單元學習任務中呈現。如任務二的第2項“要注意感受詞作的意境,抓住‘紅遍‘盡染‘碧透等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欣賞這首詞”,這本身就是常見的命題形式,可以濃縮為: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鑒賞,扎實推進,反復品味,那么學生在測評作答時必然得心應手。此外,新高考改革更加關注學習過程,如任務二的第2項還要求“選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進行分析并與同學交流”。這是個性化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強調合作學習及其效果。單元學習任務往往融合了多種測評形式,走出了單一評價的狹小圈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更是課標育人理念的體現。
二、分析高考測試題,探究單元學習任務的呈現方式
單元學習任務作為教材目標意圖的體現,既是教與學的重要載體,又是測評的重要考量和借鑒,能夠充分體現課標所指向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檢測,達到“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當下的測評題目一般采用三種方式考查單元學習任務完成情況,明確其類型、找到其規律,有助于學生精準答題。
1. 對單元學習任務的直接移用
以顯性的方式,直接用單元學習任務的相關表述命題,題干測評對單元學習任務的理解,直接考查任務群規定的語文核心素養。如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4 題:“張居正拒絕修建三詔亭,語氣嚴峻,請從用詞和句式的角度各舉一例加以分析。”該題目移用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研習任務二第1 項:“文中運用了較多表示強調的詞語和判斷句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朗讀全文,體會這些詞語和句式的表達效果。”這一單元研習任務明確了對具體詞語和句式的品味,高考試題將其提煉為“用詞”和“句式”兩個維度,檢測學生運用知識解決閱讀問題的能力,題目設置充分體現課標對“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由此看來,在日常的教與學中,需要聚集語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蘊進行探究。
2. 對單元學習任務的借鑒化用
以隱性的方式,測評在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對課內所學方法的運用能力。教材每個單元都包含寫作任務,這些寫作往往與單元的人文主題或文體特征相關,有文學類的詩歌、散文、小小說和戲劇演出臺本等的創作,還有推薦書、建議書、訪談提綱、宣傳語、研究綜述等實用類文體的寫作,測評題目往往化用這些學習任務。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該題借鑒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三:“……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學習之道”,北京卷作文題緊扣這一主題命制,既體現了從傳統的文化觀念中挖掘其現實意義,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理念;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擴大了論述的范圍。這個作文題既要求學生將自身經驗與時代精神建立聯系,又考查學生對當今社會特征認識的準確度與深刻性,指向高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方面的導向價值。
3. 對單元學習任務的綜合運用
以綜合的方式,深化對單元學習任務的理解和運用,是對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及其方式方法的測評。如2022 年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高考語文試測卷,散文閱讀《收腳印的人》第11 題: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功效主義》認為:“反思倫理生活,不妨從功效主義開始”“功效主義的理論是后果論的:某一行為是否善好,要看這個行為帶來什么后果”。“依這種理論,最重要的不是這一個人或哪一個人的幸福,而是人類幸福總量”。
材料二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使他們合于規定下的形式行事……”“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棄,是恥”。
本文第⑥段中描寫了‘我偷蘋果后的心理。請綜合運用材料一或材料二(或《鄉土中國》中的其他觀點),闡釋這種心理的成因。
該題涉及《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單元學習任務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觀點”和任務3“關注‘問題,學以致用”的相關內容。作答時,首先要理解兩則材料的核心概念,如功效主義、后果論、道德、制裁力等;然后運用這些概念和觀點闡述散文中“我”偷蘋果后惶恐、愧疚的心理成因,得出這種心理的來源是“我”對自己社會行為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出于功效主義的,是后果論的;進而分析雖然偷蘋果滿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但是偷蘋果的行為損害他人利益(幸福總量),不符合社會規定,是不道德的,因此“我”感到愧疚,同時擔心“我”的腳印被人發現而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由此感到惶恐。本題涉及群文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文學作品閱讀,是對教材相關單元學習任務的全面立體的考查,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新教材選編意圖以及新高考走勢。
三、基于“教學評”要求,多維度分解單元學習任務的內容
下面以“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為例,具體分析如何細化、提煉單元學習任務,以便在“教學評”中對其加以有效運用。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涉及高中統編教材五個單元,需要具體細化、提煉、歸納、整合,對單元學習任務進行深度解讀。包括以下四個維度:
1. 單元學習任務中必備知識的提取
單元學習任務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語文本體知識的學習要求,對知識的準確掌握是對其靈活運用的前提條件。要在教學中落地,在學習中夯實,并在測評中體現。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是現代詩歌和小說閱讀,主要學習意象、意境和象征手法等知識;第三單元是古典詩歌閱讀,主要學習比興、典故、白描、朗讀腳本、文學短評等知識;第七單元是散文閱讀,主要學習情景交融、情理結合、審美心理、文化意義、拍攝腳本等知識。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是戲劇閱讀,主要學習悲憫情懷、戲劇沖突等知識;第六單元是小說閱讀,主要學習虛構、風格類型、表達手法、藝術魅力、獨特情味、讀書札記等知識,特別注重對突發事件、情節運行、細節描寫、個性化語言的品味和鑒賞。新高考并非考查靜態的知識內容,而是考查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問題,但這些知識必須牢固掌握。
2. 單元學習任務中關鍵能力的提煉
“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所涉及的五個單元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都指向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包括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等,但是各單元又有所側重。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的價值”,注重語言的品味和情感的體驗,并要求撰寫札記,寫出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體會;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命的詩意”,注重對意境的品味和情感的把握;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閱讀散文需要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維度去欣賞,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手法。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良知與悲憫”,注重剖析戲劇矛盾沖突和人物心理;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觀察與批判”,注重分析小說人物命運在情節中的展現、在時代中的奮爭,撰寫文學短評。能力的提升需要明確教材設置的各項閱讀任務的內涵及其著力點,并在閱讀實踐中優化。
3. 單元學習任務中學習方法的梳理
語文課程改革意在引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注重程序性知識的遷移運用,而單元學習任務本身就直接或間接呈現了學習方法和路徑。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所呈現的現代詩歌閱讀方法:(1)感受詩歌意象所營造的氛圍,把握意象的特征與內涵,探究作品與作者的經歷、創作背景之間的關系,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2)感受作品的韻律、節奏,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分析特殊的表現手法對情感抒發的作用,體會遣詞造句所包含的審美心理和文化內涵。第三單元文學短評的撰寫方法:(1)對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2)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3)主要運用敘議結合的方式。這一單元還包括古典詩詞曲的鑒賞方法,具體路徑在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研習任務三中明確表述為:(1)借助想象;(2)置身詩境;(3)揣摩意象;(4)辨別虛實、情景等手法,從而體察意境;(5)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及主旨。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散文的閱讀方法:(1)品味散文作品所描繪的人物、景物或場景,梳理行文的脈絡,理解人、事、景、物與情、志、理的關系,領會作者的獨特情感與追求;(2)欣賞作者個性化的語言,賞析作品表情達意和謀篇布局的匠心,領會散文的文學性和美學價值。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戲劇的閱讀方法:(1)品讀臺詞,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發掘人物心理活動和潛臺詞,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和作品的審美價值;(2)理解戲劇沖突對展開情節、塑造人物的作用,賞析劇作家設計沖突、構思情節、塑造人物的手法,體會戲劇作品的創作風格。第六單元小說的閱讀方法:(1)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環境對推動情節、塑造人物的作用,探究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理解作者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思考;(2)體會小說獨特的構思,賞析小說的藝術手法、語言個性,感受不同類型小說的風格特色。閱讀及學習方法的梳理,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形成自己的閱讀策略,進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
4. 單元學習任務中命題形式的整合
單元學習任務設置的問題情境本身就是測評的題目形式,通過具體情境和典型任務來測評學習效果和思維品質。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任務二第1項:分析意象的特點及引發的情思;任務二第2項:抓住《沁園春·長沙》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欣賞這首詞;任務三: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賞析小說的描寫藝術。第三單元任務一: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任務三: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中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匠心。第七單元任務一第1項:閱讀三則材料,比較分析作品中呈現的不同意蘊;任務一第2項:分析文中景與情是怎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任務二第1項:分析文中體現的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任務二第2項:任選一個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符號(泰山、赤壁等),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必修下冊第二單元任務二第1項:抓住戲劇沖突這一中心,多層次深入分析劇本的豐富意蘊。第六單元任務二第1項:分析小說中“突發事件”在情節的運行上的獨特作用;任務二第2項:找出文中三處細節描寫,辨析對塑造人物形象作用的異同;任務二第3項:個性化語言往往能夠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請從文中舉一例加以闡釋。整合后的命題形式,可以在日常的教與學中形成問題、構建學習支架,把“教學評”統一起來。
綜上,以單元學習任務為載體的測評模式已然成為高考的新趨勢,教師要充分認識單元學習任務的獨特功能,通過對近兩年高考測試題的分析,明確單元學習任務的呈現方式,并且多維度分解單元學習任務的內容,以便在日常教與學中同最終的測評聯系起來,真正實現“教學評”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