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物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食品作為糧食的重要產物之一,其安全性不僅關系到人民的健康,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2022年,在疫情蔓延、局部戰爭頻發的世界大環境之下,部分糧食出口大國均停止糧食出口,優先確保本國糧食供應,這一舉措引起了全世界范圍對糧食供應和糧食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糧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主要取決于國家政策的制定及落實。例如,對糧食和食品的市場監管與實施。針對糧食和食品生產點多、面廣、總量大這些特點,針對其監管與監督難度大、事務雜,需要專業審計部門對其進行審計,從而實現質量管控和風險評價。
糧食與食品安全既是社會穩定的保障,也是國民經濟和國家財政經濟秩序的重要基礎,國家審計工作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維護國家糧食與食品安全。審計通過監督和監管的方式作用于國家經濟體系,使其能夠健康有效地運行。糧食與食品安全是國家機器正常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必然是審計的重要對象。在“審計免疫系統論”這一觀點下,審計部門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要求。
1.審計監督職能是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的根本依據
糧食與食品安全是社會經濟和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要實現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首先要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通過審計維護糧食與食品安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依據:從中國國情來分析,維護糧食與食品安全是人民生活健康幸福的保障;從政治影響來分析,確保糧食與食品安全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從理論上分析,政府審計維護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公共受托經濟責任拓展的現實需要;從法律層面分析,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審計的法定職責;從現實層面而言,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
1.1維護糧食與食品安全是人民生活健康幸福的保障
糧食和食品是開展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物資,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糧食和食品的質量安全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值不斷提升,保持食品質量安全局面的持續向好,有利于增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因如此,審計糧食和食品的安全工作務必有效實施,從而落實糧食和食品的質量監測工作要求和部署,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1.2確保糧食與食品安全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
我國有著廣袤的土地資源,但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積卻要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從糧食產量來看,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從龐大的人口基數來看,我國又是糧食需求大國,這也決定了我國在糧食與食品安全方面要面對更為復雜的形勢和更加巨大的挑戰,保證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也是關系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審計工作監督糧食和食品的安全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
1.3從理論層面分析,審計維護糧食與食品安全是公共受托經濟責任拓展的現實需要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受托責任關系和內容正進行著鮮明的演進和升級。建立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和運用適當的治理機制以保證和促進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已然成為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的目標和職責。審計于公共受托經濟責任關系中產生并確立,促進政府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的切實有效履行是審計工作的根本目標。糧食和食品安全的審計工作作為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監督對象,更是承擔著確保人民群眾吃上飯、吃好飯的職責。因此,政府審計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公共受托經濟責任拓展的現實需要。
1.4從法律層面分析,維護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國家審計工作的法定職責和基本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2021年10月新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在第一章第一條中將立法的目的規定為: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憲法中強調的財政金融機構、事業企業組織等機構均屬于獨立審計的范圍,尤其是關系到國家社會公民健康安全的糧食和食品安全的生產和售賣的企事業單位和機構,他們的產品安全能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甚至是國家財政的經濟秩序。審計法總則第一章第一條規定的審計目的是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其基礎正是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維護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審計的法定職責和根本要求。
1.5從現實層面而言,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
“國家審計免疫系統論”借用“免疫系統”這一醫學術語,將國家審計工作比喻為“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科學地回答了審計的原因、目的、權限以及行使過程等根本性問題,形象、生動地闡述了審計的本質、功能和目標。在這一觀點下,審計工作就是通過經濟監督和監管作用于糧食與食品安全,使國家糧食和食品相關企事業單位能夠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之內正常運作,把它們作為政府審計工作的重點對象正是保障國家機器健康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更是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
2.全方位、多角度審計工作機制是維護糧食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1站穩政治立場,確立審計目標
審計監督屬于經濟監督,但經濟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因此,審計的首要問題就是確定政治站位,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審計組在確定審計目標時需自覺提升政治站位,明確審計目標。圍繞糧食和食品安全的各個環節展開工作,除了重點關注糧食和食品原材料的購買、存儲、管理、銷售等流轉環節,更要監督其質量問題,如糧食的品質、營養成分、農藥殘留、真菌毒素檢測,食品中的添加劑、微生物、致病菌落等檢測,以及財政專項資金、補貼、政策性貸款資金的的管理使用等,均需要按照國家糧食與食品的政策、法律、法規執行。堅定立場,對于發現的違規違紀違法的線索、問題、隱患和風險,從國家的體制和機制等層面分析,提出審計建議,推動管理規范化,有效保障糧食和食品的安全。
2.2運用政治眼光,分析審計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從政治上處理和觀察問題,將講政治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自覺。做到立足經濟監督、體現政治要求、維護政治安全。審計工作要善于從發現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問題的端倪,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普遍性、典型性問題,著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經濟監督中體現政治導向、政治要求,尤其是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要做到明辨是非、抵御風險,運用政治眼光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抓住關鍵問題、運用政治邏輯分析問題背后的管理漏洞或者缺陷,不斷提高審計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前瞻性,提出針對性意見和建議,提出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方案,推動管理和治理的改進改革工作,做到治未病。
2.3掌握政策輿情,提升審計前瞻
構建政策法規庫,審計前著重學習國家出臺的關于糧食和食品的政策、文件、法規、法律等配套措施,全面掌握糧食和食品安全的部署要求,為項目實施提供依據。國務院提出,要及時回應重大民生關切和訴求,著力揭露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政策制度執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網絡上搜集和食品安全相關的紀委案件通報、輿情信息、百姓訴求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審計思路,形成審計的前瞻性思路。
2.4摸透被審單位情況,明確業務特征
結合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是做好審計工作的切實方法,審計工作人員應與被審計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摸清審計對象底數,明確審計業務特征,真正把審計工作做細、做實、做深、做透。同時,就糧食和食品原材料的購買、存儲、管理、銷售等流轉環節,以及質量問題,如糧食的品質、營養成分、農藥殘留、真菌毒素檢測,食品中的添加劑、微生物、致病菌落等檢測安全問題,以及財政專項資金、補貼、政策性貸款資金的的管理使用問題等,做到詳細了解,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
2.5加強現場管理,防范審計風險
第一,審前謀劃要做好,審計工作要做實。加強審計現場作業管理及線索研判,有效防范審計風險。首先做到細化方案,貫徹落實國家糧食與食品安全的政策措施部署,維護糧食和食品的安全,作為審計工作總體目標。建立糧食和食品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及時發現和揭示產品的購銷領域的問題線索,分析原因、提出建議,推動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和制度。
第二,加強數據分析,提高判斷精準度,及時發現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對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公司審計需求進行分組,并針對所涉及的數據進行分類、分組分析。梳理糧食和食品的購銷業務和日常報銷流程,采集財務數據、出入庫業務數據、工作人員及家庭成員信息,查詢相關人員個人銀行賬戶信息、稅務數據、社保、養老數據信息等,進行數據比對和疑點分析,然后將分析結果提交相關審計組作為疑點線索現場核查、取證,精準鎖定涉及人員的違紀違法問題,使管理規范化。
第三,建立審理事項、審計成果、項目績效三張清單,以審計實施方案為基礎,緊扣審理六要素,逐一對審計重點關注事項落實、審計成果開發和項目效率情況等進行審查。實施過程中,將落實任務清單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形成審計“疑點清單”,列明疑點事項、取證要點,由項目主審審核后進行取證。“審理三清單”提交業務會議研究,作為業務會議測評打分重要依據,強化審計組“成績單意識”。建立質量分析機制,將審理發現的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特點的共性質量問題,及時進行歸納整理,面向審計人員預警質量風險。
第四,建立巡審聯動機制,做到優勢互補。聯合專項巡察同步開展審計工作,發揮聯合監督作用。審計組與巡察組建立疑點線索分析研判機制,以多方參與、群策群力為出發點,對審計、巡察發現的各類問題和線索進行全面分析研判,分類處置,精準施策。聯合聽取被審計單位工作匯報,提出加強糧食購銷領域監管、改進工作成效的建議,對違法亂紀行為進行整治和震懾,形成聯動長效機制。重視業務交涉,強化人才支持,實現規范化管理。
2.6推進問題揭示,促進管理改革
審計不是以發現問題為目的,而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把審計發現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特點、規律和趨勢,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審計建議,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注重抓好事前預防。在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審計建議,促進主管部門與被審計單位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強化審計整改跟蹤督促檢查水平。
作者簡介:
張澤清(2003-),女;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