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松

云的初衷
1949年,自馮·諾依曼架構的第一臺計算機誕生開始,企業IT架構便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處在不斷地演化中。
隨著各層IT產業鏈的大繁榮,多廠家硬件異構集成與管理的復雜度增高,計算、存儲、網絡硬件彈性供給能力及其相互協同不足以至于制約軟件價值提升等問題逐漸暴露。于是,IT領域進入第三次里程碑式演進變革。
云計算時代到來,軟硬件部署過程與運行態解耦,底層多廠家軟硬件異構的差異性與復雜度消解,計算與存儲之間的性能鴻溝被填補,企業信息化建設構造新生態、產出新效能、實現新跨越有了新的平臺基礎。
私有云的浪潮
用戶無須關注底層的IT技術,僅需在云生態環境中選取所需的服務即可。按照不同的運營模式,云計算可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幾種類型。公有云即為用戶提供能夠訪問和共享的計算機基礎設施。而私有云便是為一個企業或組織提供的專用的云環境。私有云可以說是企業傳統數據中心的延伸和優化,它是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的,所以可以實現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用戶擁有著構建云的基礎設置,并可以控制在此技術設置上部署應有程序的方式。因而,一些對數據保密、數據安全、服務質量、系統穩定、軟硬件自主權等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金融、政務等,通常傾向于選擇私有化部署。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2年)》,2021年我國私有云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達1048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28.7%。2020~2021年以來受益中美關系持續惡化,政府和金融等私有云規模需求大增,帶動私有云增速上升。而另外,由于新基建、國產化等催生第二波政務云大潮,金融行業向來積極進行數字化,私有云整體仍有較大擴張趨勢。
定制化漩渦
但私有云的發展也不能說是全無阻礙,由于其本身脫胎于傳統的數據中心,又因為其安全性、私密性等市場需求,經過十幾年發展,私有云建設很難逃脫定制化、咨詢式的漩渦。
很多私有云廠商為了維系客戶,滿足客戶提出的各種需求,常常是從需求調研、硬件選型、網絡設施、架構設計、實施部署等各個環節一一著手,每一個環節都無法做到自動化。
重復造輪子無法累積優勢,只是在低水平面上不斷打轉。云計算的思路本區別于過去,對于用戶來說,本不用關注底層技術,只需將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業務上;對于提供商來說,減少對客戶需求的無條件滿足,將產品做得標準化、可規模化復制才是其最需要做的事。
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限的硬件差異化需求,這個曾經困擾無數原廠商、代理商、服務商多年的噩夢不是一下就能解決的。但可喜的是,很多廠商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行動要擺脫這一困境,如華為云砍掉純私有部署產品,AWS Outposts為減少系統輸入參數的變量個數,簡化系統設計,讓客戶關注核心需求,提升系統安全和穩定性提出的六大“不支持”,專注私有云領域的易捷行云推出平滑“可進化”新一代私有云。
讓事情變得簡單,讓企業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邏輯,讓社會創新成本降低,提高業務迭代速度才是云乃至任何技術進步的最初指向。低效、重復、堆疊從來不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代名詞。
結語
“建云”只是一切的開始,對于企業來說,將云化的思想深植于企業文化中,既是與云廠商共同受益的局面,又有著激發創新、長效增長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