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龍
在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中,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融入,不僅可以增強初中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其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滿足感,還可以起到紅色文化、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的作用,進而收獲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本文以初中生品德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恰到好處地融入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正確形成。
一、紅色文化資源對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開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之前,教師首先要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進行全面了解,了解什么是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內容有哪些、具體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等等。只有教育人員對紅色文化資源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物,才能在開展品德教育時,做到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根據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時間來看,可以將其分為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等紅色文化資源。其中,我們非常熟知的八一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革命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就屬于新民主主義時期;而如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八一起義南昌紀念館等則屬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無論是哪一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都有其深刻的內核。如井岡山精神指的是“百折不撓的革命信念、敢創新路的首創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勇于勝利的拼搏精神以及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根據存在的形態劃分,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分為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如革命舊址、會議舊址、革命先烈的居住舊址等等;精神方面指的是植根于每一名中國人心中、世代傳承的精神文化,如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先烈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等等。此外,還可以根據區域劃分,如華中、華北、東北、西北等紅色文化資源。
無論是何種劃分方式,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生品德教育中,都有望達到四種教育教學效果。一是文化認知效果。文化認知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發揮出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學生在長期的熏陶與教育過程中,能夠形成主觀上的文化認知。如對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的認知,對“有國才有家”的正確認知等等。學生在每一次學習紅色文化內容和精神時,都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中學生形成對黨的歷史、國家的歷史的正確文化認知與認同,從而樹立起屬于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二是情感認同效果。德育課堂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可以使中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我們的紅色文化,并因紅色文化而感動和自豪。如通過播放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視頻,讓學生們與如今的和平時代進行對比,聯結學生們的情感教育,激發學生們對革命前輩們肅然起敬的敬佩與感恩之情,萌發如今生活來之不易,為生在新時代長在新時代而感到驕傲的自豪之情。三是價值引導效果。紅色文化資源在德育課堂中的融入,可以促進中學生三觀的正確形成。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事宗旨,可以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系于祖國、社會、集體發展之中,強化每一名中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深刻地認識到自身學習、成長與發展是與國家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的,從而激發中學生奮發圖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愿望。四是實踐引領的效果。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可以讓學生學習到革命先烈的犧牲奉獻、敢于擔當、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勵學生以先輩們為榜樣而不懈努力。如雷鋒精神、長征精神、董存瑞等英雄事跡等,都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敬佩之情,發揮榜樣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要想收獲上述四種教學效果,必須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讓紅色文化資源系統地、長期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避免為了融入而融入、為了完成任務而敷衍地融入等情況的發生。一定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地進行綜合性融入,形成系統性教育機制,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地發揮出其所具有的育人作用和價值,最終促進中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紅色文化資源在品德教育中融入的不足
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作為品德教育教師,必須正視不足,共同研究探討,找到解決辦法,為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努力。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乏系統性
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很多教師在進行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時,主要以書本中涉及的內容為依據,書本中涉及的內容,教師會適當地代入一些紅色文化內容,而書本中沒有涉及的內容,教師便不再進行引申,只作一般性講解,讓學生淺嘗輒止。而這種零散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呈現的缺點是碎片化嚴重,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學生很難在這種碎片化的教育形式中獲得深刻的教育,而導致品德教育收效甚微。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失教育性
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整合能力,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作用發揮出來。然而,在現階段的初中生品德教育課中,很多中學生還是沒能理解紅色文化的真正內涵,基本上依舊停留在紅色革命遺址、人物事跡故事等單一層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多半是教師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意識以及融入的意義理解不足。同時,還有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學資源轉化的能力不足等等。因此,在品德教育課堂中,很多教師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與講解都是淺嘗輒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行互動交流,最終導致了原本應該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變得乏味無趣,其愛國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在課堂中沒有得到切實的發揮。
(三)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少實踐性
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品德教育中的融入,要想收獲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課堂中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紅色精神、感受傳承的力量。然而,在現階段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過程中,部分教師更多的是采取理論講解的方式為學生們講授紅色文化知識內容,很少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經過調查,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運用的實踐手段中,大多數都是采用參觀烈士陵園、清明節開展掃墓活動等方式。即使是這一方式方法,在很多中學生品德教育課堂中,仍然有很多學校并沒有加以運用。
三、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路徑
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首先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紅色文化知識底蘊;其次是要意識到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對學生品德品質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作用;最后是針對現階段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性規劃,將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把握文化融入原則
教師在開展品德教育過程中,需要做足課前準備工作,備課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整體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摒棄傳統將品德教育視為“副科”的錯誤觀念,重視中學生品德教育,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從而增強中學生品德教育的教學效果。為了充分提高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效果,教師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教學原則,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首先,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的紅色政權得以確立,無論是革命斗爭的過程、形式還是內容都是真實且嚴肅的,不容夸大其詞或肆意扭曲。無論是何種方式的篡改都是對歷史、對中華民族、對革命先烈、對國家莫大的不尊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紅色文化資源當中所涉及的人物、事跡、數字、意義等內容進行確認,決不能模棱兩可或者帶有偏見地進行闡述,給學生帶去錯誤的引導,這不利于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形成。其次,細化原則,這一原則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在“珍惜生命”這一主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即知其然,更要以革命烈士犧牲的偉大壯舉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啟發學生對和平重要性的思考,即知所以然。最后,適度原則。“度”指的是教師在進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時,要分清紅色文化資源與教材知識點的主次。作為教學資源,一定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對教材本身的輔助性作用,不能喧賓奪主,使學生過于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學習而忽略了教材本身。
(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創新文化融入方式
中學生的品德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更多的是學校教育,并且,學校的德育占主要地位。為此,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德育主陣地的堡壘作用,積極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為學生構建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借助校園媒體進行宣傳,在校園中,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板報、櫥窗展板等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氛圍,使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每天耳濡目染。除了上述傳統媒體外,還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如校園網站、校園公眾號、校園視頻號等。學校應善于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兩種方式相結合,使二者發揮“1+1>2”的作用。如在校園的校訓、辦學理念等軟實力建設當中,可以結合紅軍長征精神、八一精神等進行內在聯系,讓學生深刻地領悟紅色文化內涵。又如在校園視頻號當中,可以以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或推送展示紅色文化的文章、視頻等,在校園網站上開設“紅色教育”板塊,定期推送紅色文化資源。
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生品德教育的方式上,教師要盡量挖掘一些新穎的融入方式,讓學生更感興趣、更有動力、更能產生共情心理。如情景式教學,紅色文化一般是一個詞、一種精神、一段故事,而這些內容與新時代的中學生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再加上現在的學生都是生長在和平年代,對當時充滿硝煙的動蕩生活他們根本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更無法對革命斗爭精神等紅色文化的內涵做到深刻理解與掌握。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紅色影片片段、紀錄片片段,講述革命故事,展示紅色革命時期的軍用、民用器具等等,通過相對真實的情景再現,讓學生感受紅色革命時期的動蕩與激昂,讓學生從中領會為國為民、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
(三)增多學生互動機會 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為保證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的融入效果,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維,將課堂互動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不能自顧自地講述,而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尤其是對于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理解,想要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必須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注重學生們的思想動態。如通過開放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知識點,結合一些紅色文化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開放式的討論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們的討論熱情。“你最喜歡的革命英雄是誰?為什么?”“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如果是你,你會和我們的革命先烈們一樣,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選擇國家利益為先么?為什么?”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給學生們留足討論時間,然后再讓學生們進行闡述。這種方式既能激發起學生們的探討學習熱情,又能增強教學效果,達到對學生們愛國愛家的教育目的。
此外,教師還可以發揮校園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的陣地作用,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紀念日到來之際,組織學生們開展以“紅色主題教育”為內容的作文大賽、朗誦比賽等活動。優秀的作品可以在校園內進行通報,可以在校園網站及公眾號上進行展出,并給優秀作品的作者頒發獎狀或獎杯等,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思想道德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品德、社會公德的有效形成,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整體建設。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思想心智尚不成熟,正處于價值觀念成長與形成的關鍵期,對其展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與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這不僅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國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無論是精神形態還是物質形態方面,都屬于一種優良的教育資源,具有一定的育人價值。所以,初中生品德教育中應合理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其中,更要充分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教育,進而升華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學生是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儲備力量。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關系著其思想、心理、觀念等多方面的形成,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而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與融入,可以幫助中學生更好地獲得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進而形成端正的思維觀念和心理素養。因此,作為中學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從重視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角度出發,看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切實地將紅色文化與品德教育進行融合,使學生接受真正的紅色文化熏陶與教育,最終培養出國家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生品德教育的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21GHB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