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接種完新冠疫苗后發現自己懷孕了。請問,在接種疫苗周期內懷孕,會增加流產風險嗎?我是否應該終止妊娠?
讀者??岳女士
岳女士:
孕期內接種了新冠疫苗,可以繼續懷孕,不必終止妊娠。
我國研制的滅活新冠疫苗,僅含病毒的蛋白成分,不含活病毒,接種后病毒不可能在體內進行復制,僅能引起短暫的急性免疫刺激,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因此,理論上滅活新冠疫苗中的病毒蛋白對孕婦和胎兒不會產生額外影響。疫苗中的氫氧化鋁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僅作為免疫佐劑,增強機體對疫苗的免疫應答。
醫生??程永林
哪些藥物會引起肝損傷?
編輯同志:
我長年肝功能異常,不久前又查出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服藥。病友提醒我,服藥較多的患者要提防肝損傷,否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劃算。請問,哪些藥物會引起肝損傷?
讀者??田女士
田女士:
藥物肝損傷,顧名思義,就是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毒性作用,或機體對藥物產生的過敏反應,對肝組織造成的損傷。
造成肝損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與藥物本身有關。部分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攝入劑量越大,出現肝損傷的風險越高。
第二,與服藥的人有關。有的患者對藥物成分過敏,或者對藥物的代謝與其他患者不同,容易出現肝損傷。
第三,濫用藥物。不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擅自服用,肝損傷的風險也很大。
第四,服藥方法不對。比如,過量服用某種成分、服藥不忌口、迷信偏方、給兒童吃成人藥等。
藥物肝損傷,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藥物肝損傷,癥狀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乏力、惡心、嘔吐、發熱,出現黃疸、皮疹等,潛伏期為數日到數月不等,嚴重的會導致急性或亞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慢性肝損傷,一般與長期服用某種特定藥物有關,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長期、反復的轉氨酶輕度升高,大部分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因此容易被忽視。
以下幾種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傷肝,若出現不適癥狀,要多留心。
1.降糖藥
大部分降糖藥是在肝臟內代謝的,長期服用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增加肝損傷的風險。
2.降脂藥
長期服用貝特類、煙酸類降脂藥,可能導致血清轉氨酶升高,造成肝損傷,建議定期監測肝功能。
3.抗精神病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周期長、劑量大、聯合用藥多,容易對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加上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
4.抗結核藥物
抗結核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肝功能受損,比如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結核藥物,如果服用后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等異常,應盡快停藥,調整治療方案。
5.某些中藥
中藥并非純天然無副作用,臨床上約有15%的藥物肝損傷是中藥使用不當造成的,如何首烏、金不換、關木通等中草藥,六神丸、銀翹片等中成藥,使用不當都可能造成肝損傷。
您肝功能不好,屬于藥物肝損傷高發人群,建議提高警惕,定期檢查肝功能,發現問題及時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關節鼠是怎么形成的?
編輯同志:
我感覺右腿無力,稍微運動一下就疼,醫生說我患了關節鼠。請問,關節鼠是什么病?怎么形成的?
讀者??姬先生
姬先生:
關節鼠是指關節有退行病變或損傷時,關節內有組織碎片脫落,這些碎片在關節里像老鼠一樣流竄,引起關節疼痛、絞鎖等,故而稱之為關節鼠。
一般來說,關節鼠為不規則球形,直徑幾毫米到幾厘米,數目幾個至數百個不等。關節鼠可能是單一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復雜病理過程的一種表現。主要病理來源如下:
1.退變性關節炎。軟骨剝脫或骨贅脫落的碎片,形成關節鼠。
2.滑膜性軟骨瘤病。滑膜或滑膜下結締組織增生增厚,形成大量帶蒂的小絨毛突起,繼而轉化形成骨軟骨或骨軟骨小體,脫落后形成關節鼠。
3.創傷性關節炎。外傷致關節局部供血障礙,導致骨關節表面軟骨或軟骨下骨碎片直接脫落,形成關節鼠。
4.半月板損傷破裂。破裂面脫落的殘渣會形成細小的關節鼠。
平時,關節鼠潛伏在關節的髕上囊、內外側溝,不太活動,患者感覺癥狀輕:有的感覺關節酸痛、輕度腫脹,有時發生彈響,多見于膝關節;有的感到抬腿無力,上下樓梯費勁。如果關節鼠跑到關節間隙中,便會產生關節卡頓、絞鎖等癥狀。關節鼠也有可能因為受到擠壓而逃竄,癥狀很快減輕或消失。
近年來,逐漸普及的關節鏡技術,可有效發現并治療關節鼠。但若關節鼠過大,還需通過傳統手術來摘取。
醫生??馬??群
愛吃辣的人更容易得胃癌嗎?
編輯同志:
常聽人說,辛辣食物會刺激腸胃,引起胃腸道損傷,因此有了偏愛吃辣的人更容易得胃病,甚至誘發胃癌的說法。請問,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讀者??曲女士
曲女士:
辣椒含有辣椒素,具有刺激性,會在口腔中產生灼燒的疼痛感,讓人認為“吃辣會傷胃”,會導致胃病,甚至誘發胃癌。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少量的辣椒素不僅能修復胃黏膜,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加速胃蠕動,刺激胃黏液分泌,而胃黏液能保護胃。因此,少量吃辣對胃有一定的養護作用。
《國際醫學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吃辣能夠降低患消化道癌的風險。研究人員通過對51萬余名平均年齡52歲的受試者每周吃多少辣椒以及血液樣本的分析,經過長達10年的隨訪調查,發現偶爾食用一次辣椒的人,患食管癌、胃癌、腸癌的風險分別降低了12%、3%、0%;每周有一兩天食用辣椒的人,患上述3種消化道癌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4%、5%、5%;每周有3~5天食用辣椒的人,患3種消化道癌的風險分別降低了16%、8%、13%;每周有6~7天食用辣椒的人,患3種消化道癌的風險分別降低了19%、11%、10%。
可以看出,每天都吃辣的人,患多個消化道癌的風險都降低了10%以上。
不過,本次研究并沒有考慮辣度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因而具有局限性,不能因此認為辣椒有抗癌功效。
其實,吃辣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前提是適量。適量食用能促進食欲、促進脂肪代謝、保護胃黏膜、降血壓、降血脂、保護心血管系統、促進消化等。如果食用過量,可能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產生灼燒感,從而引起出汗、疼痛、拉肚子等各種腸胃自我保護反應。
醫生??李??洋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