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華




[摘要] 南京市銀城小學家長學校設計推出了“科學陪伴小藍書項目”,針對實施現狀在各年段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從態度與認識、內容與形式、安排與保障、效果與評價分析調查數據,得出科學陪伴的現狀,認識到科學陪伴存在著主體意識不清、內容形式貧乏、陪伴情緒消極、效果評價模糊等實質性問題,由此提出了科學陪伴實施的四條優化建議,有效引導更多的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到科學陪伴中來,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關鍵詞] 科學陪伴;實施現狀;優化思考
自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下文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以來,南京市銀城小學家長學校設計推出了“科學陪伴小藍書項目”(下文簡稱“小藍書”),有效指導家長多維度、多形式親歷陪伴,科學引導家長通過陪伴增進親子和諧關系的良性進程。為了了解科學陪伴指導的具體情況,本文在對學校各年段隨機抽取的552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當前科學陪伴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的發展性建議。
一、科學陪伴項目(小藍書)簡介
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銀城小學依據《鼓樓區關于提升家長科學陪伴能力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指導意見》,率先提出了提升家長科學陪伴能力的指導意見,根據1-6年級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特點,為家長理清思路,推出了《銀城小學家長科學陪伴小藍書》。“小藍書”從營造優秀家風、養成良好習慣、重視身心健康、提高勞動技能、培養生活情趣五個方面,每學年列舉了科學陪伴十件事的陪伴清單,形成序列長效陪伴機制。陪伴清單從小事貼近生活,引導家長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科學陪伴活動,給予家長更科學、專業、系列的指導,營造出一種陪伴、引導、共同成長的氛圍,強調對學生發展的全面關注,增強了協同育人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二、科學陪伴實施的情況分析
此次按年級實施隨機抽樣調查,調查時間為2022年7月底(即“小藍書”推出半年)。本校共有3個校區,本著每個校區都參與的原則,在各校區選擇不同年段參與,共發放580份問卷。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當前科學陪伴在實施中呈現以下特點。
1.態度與認識:家長參與率高,科學陪伴的育人價值得到認同
在關于科學陪伴與家長參與關系的調研中,51.45%的家長認為孩子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43.12%的家長認為自己非常想陪伴在孩子身邊,參與孩子的童年時光;55.8%的家長總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的童年增添父母的力量。
通過調研發現,100%的家長對科學陪伴有了初步的認識,陪伴育人涵蓋了德智體美勞的各個方面。59.96%的家長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90.22%的家長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需求;79.71%的家長提倡強身健體;85.33%的家長制定了觀看演出的計劃,強調美育的重要。從調研結果中發現,父母陪伴孩子時更加注重對孩子多層次、全方位的能力培育。
2.內容與形式:科學陪伴內容豐富,實踐為主指導為輔
本次調研中共列舉了工作家務、閱讀/學習、聊天/談心、運動/游戲、數碼/娛樂、制定計劃、郊游/逛街/演出/看展、走親訪友、其他活動八個評價指標,呈現出形式多樣、活動豐富、實踐性強的特色(圖1)。
從調研結果來看,共做家務、聊天/談心、郊游/逛街/演出、看展、運動/游戲、走親訪友這幾種活動因其實踐性強、參與面廣與專業指導低的特點,普遍受到歡迎。父母的陪伴形式也呈現出一定的性別特點,母親排名前三的陪伴形式是閱讀/學習、聊天/談心和郊游/逛街/演出/看展,而父親排名前三的陪伴形式是運動/游戲、郊游/逛街/演出/看展和聊天/談心,體現出了家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另外,其他活動這一項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可想而知,家長們在接受科學陪伴有效指導的同時,也積極創造條件參與有效的科學陪伴。
3.安排與保障:科學陪伴時間靈活多變,滿足孩子的需求
在科學陪伴的時間安排上,工作日中75.54%的家長能有1-5小時的時間陪伴孩子,休息日時80.62%的家長有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陪伴孩子。
這一陪伴時間的改變說明家長在做好工作日常態陪伴的基礎上,將陪伴時長與陪伴活動有效進行整合,靈活安排積極體驗,滿足孩子不同層次的陪伴需求。84.6%的家長體驗值達到7以上。
其中,家長工作日陪伴的時長呈現出一定的年級特點,相比一年級,二年級家長5小時以上的陪伴增加了5.75%,而2小時以下陪伴減少了8.66%,相當一部分家長增加了陪伴時間;而3-6年級,陪伴時長3小時以上的家長在逐年增加,3-6年級分別為47.89%、53.33%、64.29%和74.47%,反映出隨著年級升高,家長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越來越多(圖2)。
4.效果與評價:科學陪伴總體效果良好,雙方評價中肯
從目前的抽樣調查結果來看,科學陪伴的總體效果呈現以下樣態:82.52%的家長反饋科學陪伴質量值在7及以上,84.44%的家長反饋孩子言行的陪伴效果值在7及以上。兩項數據的呈現說明了家長們在科學陪伴執行上下了功夫,陪伴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調研中,對陪伴困難及陪伴改進上家長們也對自己做出了中肯的評價。54.17%的家長缺少陪伴時間,51.81%的家長缺少陪伴精力,26.63%的家長陪伴觀念不統一,72.28%的家長認為應放下手機增加陪伴時間與質量,77.9%的家長認為需不斷學習調整育兒觀念與心態……以上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于科學陪伴的自身現狀有了全面的分析及真實的評價。
三、科學陪伴實施的主要問題
在《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后,我校“小藍書”旨在指導家長科學有效地陪伴孩子以彌補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不足,期待家長能夠對孩子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行為習慣與文化修養等方面進行引導與影響。在調研中顯示的部分數據反映出家長們在進行科學陪伴時的一些問題與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陪伴的主體意識需進一步厘清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15.22%的家長處于陪伴主觀意愿量值6及以下,有0.36%的家長完全不想陪伴孩子,3.8%的家長說不清自己的想法。從陪伴情況調研結果來看,父母從不陪伴占比低于3%,母親的陪伴遠高于父親的陪伴(圖3),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目前科學陪伴主體意識的現狀。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是父母,其次才是直系親屬,再次是旁系親屬。科學陪伴的主體是孩子與家長,作為父母親要首先明確陪伴的主體意識,厘清自己是第一陪伴主體的責任意識,其次要明確自己的陪伴目標,進而設計科學的陪伴計劃,讓孩子在充滿愛的陪伴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2.科學陪伴的內容與形式有待提升
《家庭教育促進法》為設計科學陪伴相關活動提供了強大的行動依據:潛移默化、共同參與、相機而教、嚴慈相濟、平等交流、相互促進等。家長們在設計相關活動時要充分關注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明確是陪伴孩子而不是孩子陪自己。調研中發現,除了列舉的七項陪伴活動外,家長們還列舉了一些其他活動,比如與朋友聚會、考級、興趣班等,僅僅圍繞孩子的智力活動范圍與家長交際活動范圍,缺少以孩子為主體的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寓教于樂的個體與團體活動形式。
3.科學陪伴的情緒意識需進一步管理
科學陪伴的情緒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寬容地等待與溫柔地堅持是科學陪伴時應有的情緒樣態。在調查中,有0.18%的家長充滿負面情緒,可想而知內心是非常抗拒陪伴孩子的,15.21%的家長在陪伴情緒值1-6之間(圖4),顯示出陪伴孩子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緒是低迷的,這些陪伴情緒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孩子,是暴風雨般地摧毀一切還是積極樂觀地面對一切,是每一位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家長亟須解決的陪伴情緒選擇題。
4.科學陪伴的效果評價需雙方的同向奔赴
本次調研發現,家長們的自我陪伴評價中只有17.57%的家長不存在陪伴困難,普遍的陪伴困難是時間、精力、觀念、形式等,而相應的解決路徑大多是需要科學陪伴的智力指引。目前,科學陪伴的效果評價還處在初期表象評價層面:總體陪伴質量、孩子的言行狀態、家長的陪伴樣態等,沒有建立智力培養層面、習慣引導層面、健康管理層面等深層次的細化評價體系。如果僅僅從家長角度出發來衡量科學陪伴的效果是不完全,也是不全面的,應更多關注孩子的體驗與感受,多方面了解陪伴雙方同向奔赴科學陪伴的效果。
四、科學陪伴實施的優化思考
陪伴是常情的告白,科學陪伴則是一生的守護。基于目前科學陪伴的項目推進與“小藍書”的科學引導,結合本次科學陪伴調查結果與本校科學陪伴推進實際情況,學校、家長學校將統籌、協調、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以便更快、更好地推進科學陪伴項目,讓家長與孩子得此受益。
1.統籌校外優秀科學陪伴資源的有效供給
校內的科學陪伴資源呈現出單一性,科學陪伴活動要達到數量多、質量高、涉及廣,并切實滿足需求,服務于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學校必須廣泛統籌校外資源,不斷豐富科學陪伴內涵。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與家長的需求,結合本校科學陪伴的現狀,在深挖校內資源的同時,對校外社會可利用資源進行適用性評估,選擇性地引進部分優質資源,并與社會可利用資源建立共享、共育合作平臺,不斷提升科學陪伴的理論引領與實踐推進;另一方面,結合本區相關職能部門遴選引進一批合適的課程,采用微信推送、現場講座、直播課堂等形式,豐富科學陪伴資源,提升家長科學陪伴的能力,有效助力家庭教育。
2.加強特色科學陪伴“小藍書”項目的提升共享
“小藍書”對各年段的科學陪伴活動進行有效的引導與指導,將“愛心”評價體系融入科學陪伴活動中。根據本次調研中收到來自家長的科學陪伴引導期待和社會教育現狀,引進校外專家對“小藍書”進行持續性的活動提升。一方面,打破活動設計的學科性質,將多學科內容糅合在活動設計中,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在各年段呈階梯式闖關形式,增加陪伴活動的趣味性;另一方面,繼續開發科學陪伴的“愛心”評價體系,力求評價類型豐富、評價形式多樣、評價指導專業等,真正將陪伴項目科學化,以便更快、更好地進行推廣與共享。
3.關心家長及孩子的陪伴情緒建設
科學陪伴的主體既有家長也有孩子,兩者的陪伴情緒狀態是不一樣的。一種是忙碌一天剛回到家就要開始陪伴的緊迫,一種是等待了好長時間期待被陪伴的希望,這時陪伴情緒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由此,首先,家長學校將定期開設專業心理輔導課和心理輔導對話,為陪伴情緒主體做好陪伴情緒按摩;其次,依托學校心理節創作心理劇、心理短視頻等相關創意活動,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其三,發揮學校“開心果”心理咨詢室的專業作用,將自己的困惑與不解與“開心果”姐姐暢聊,使其心情舒暢。好的陪伴就是情緒的陪伴,正所謂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心安孩子自然心靜,生活理所當然愜意。
4.強化科學陪伴的社會協同機制建設
《家庭教育促進法》規范了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責任,其中涉及多部門的參與與支持,亟須建立多部門協同、貫穿全過程的社會協同機制。首先,建立由各級關工委牽頭的多部門協同管理機制,主要參加單位包括工會、共青團、科協以及社區等,保障科學陪伴的政策性指導,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合力。其次,由職能部門牽頭建立校外科學陪伴資源庫,包含專家種子庫與課程資源庫兩個方面,由學校提出申請,選擇合適的專家或課程充實學校科學陪伴資源。其三,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創造性地設計活動,向家長展示科學陪伴的過程,定期表彰獎勵科學陪伴的優秀家長,有效激勵更多的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陪伴中來,為孩子的茁壯成長提供強有力的社會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