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紅
[摘要] “正·和”源自紫瑯湖實驗學校的校訓“正德·和美”,本意為“端正品行,和諧優美”。作為班主任,筆者深刻領悟“正·和”的文化內涵,在它的引領下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努力實現養正以育德、致和以潤心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 養正育德;致和潤心;文化引領
2020年,伴隨著紫瑯湖實驗學校的成功開辦,“正德·和美”的校訓也應運而生。短短2年時間,在“養正致和”育人工程的指引下,“正·和”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正·和”二字已成為紫瑯湖實驗學校的閃亮名片。
一、人人參與,制定“正·和”班訓班規
班級制度引領著班級發展的方向,在學校“正·和”文化大背景下,筆者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班訓班規的制定,讓“正德和美”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萌芽。
1.立“正·和”班訓
班訓凝聚著班級成員共同的奮斗目標。開學兩周后,我班開展了“我是班級小主人”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根據班級實情和自己的愿望暢所欲言,編寫“一句話”班訓。學生們年齡雖小,卻有很多值得點贊的想法。最后,一致推選施添祺同學提出的“正心正行,和愛共進”作為班訓,既契合了“正·和”文化的思想內涵,又明確表達了奮進的目標。因為自主參與,學生們很快就對這八字班訓朗朗上口,了然于心。
2.定“正·和”班規
我們的班規同樣由學生參與,圍繞班訓共同制定,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八禮四儀”的要求融入其中。我還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違反班規該怎樣處理?為班級爭得榮譽該如何獎勵? …… 結合學校的寶葫蘆爭章手冊的要求,我們繼續對班規進行完善,最終張貼于班級公告欄。因為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班規的制定,所以大家都愿意自覺遵守。
二、立足學生,營造“正·和”文化氛圍
班級文化是隱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級文化能讓班級成員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形成強大的內部驅動力,從而使整個班級形成正向發展、和諧和美的精神樣態。
1.“柔軟區”里巧過渡
剛入一年級的學生們還處在幼小銜接階段,為此,我在班級后面開辟出溫馨有趣的“柔軟區”。家委會熱心相助,在其中鋪上五彩卡通地墊,擺上各種有意思的玩具,立上讀物數量充足的書架。在柔軟區的幫助下,學生們順利度過了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
2.作品展示我最棒
教室內外每面墻壁的作品常換常新。學生們圍繞每月主題發揮創造才能,繪畫、手工、書法、手抄報、攝影作品等形形色色的作品吸引著學生們的眼球。課間,他們會駐足觀賞,小作者們還會自豪地介紹自己的作品。自信的笑容、飛揚的神采,定格成最美好的畫面,藏在了每一位正和娃的心間。
3.葫蘆爭章競向上
寶葫蘆爭章是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亮點。我們班級的爭章圍繞課堂表現、光盤行動、遵章守紀等七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每月獲章總數為前30% 的學生,評選為當月的“七彩葫蘆娃”,頒發獎狀并拍照;單項獲章總數為前30%的學生被評為“單項最美葫蘆娃”,拍照貼在教室后墻的葫蘆藤上,形成獨特的表彰園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們在你追我趕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爭當努力向上的葫蘆娃。
4.種植園內有擔當
除了教學區域的文化布置,我們還開辟出校內空地,打造屬于班級的種植園。我們把學生分成三個組,一組種植西紅柿,意味著紅紅火火;一組種植向日葵,象征著陽光、熱情;還有一組種植大南瓜,寓意著圓圓滿滿。每組之間用矮柵欄隔開,并分別插上漂亮的種植介紹牌。這方小天地成為我班又一個育人陣地,從播下種子的那天起,學生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舒適、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陶冶了學生的性情,規范了學生的言行,美化了學生的心靈,班級的凝聚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強。
三、依托活動,踐悟“正·和”文化內涵
1.公益活動傳正能
每學期,我都會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與山區學校手拉手,捐贈圖書和衣物等,喚醒每一個學生向上向善的情感。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學生在捐獻的書本扉頁寫道:“這本書我用心讀了,希望對你有幫助,你一定要愛你的同學、老師和學校哦。”樸素的言語、真摯的情感讓我感動不已,一瞬間我感覺學生們長大了。這樣的公益活動不僅能夠體現“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大愛情懷,更能深刻詮釋“正·和”文化的價值追求。
2.巧設平臺提自信
我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創建多元化的班級活動,并形成固定展示的時間和欄目,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每周二的晨會課組織“新聞連連看”活動,讓學生分享新聞時事,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陳宸同學專門制作并介紹了《辨別真假人民幣》的視頻,強調了假幣的危害,開闊了大家的視野,增強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每周四的早讀課組織“故事驛站”活動,學生們按學號輪流上臺講故事,在故事分享中收獲著努力之后被認可的自信;每周五中午組織“我來露一手”才藝展示活動,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特長,既鍛煉了膽量,又促進了個性化發展。
3.學校活動助發展
我們還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在“養正致和育新娃,十月金秋享農趣”和“認識動物閱自然”的研學活動中,我們體驗挖花生的樂趣,懂得了珍惜的意義,也多了一份保護自然、愛護動物的責任;在“尋紅色足跡,傳革命薪火”紅領巾尋訪活動中,我們聆聽老黨員講黨史故事,去烈士陵園悼念革命先烈,明白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一次次意義深遠的活動,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他們志存高遠、逐夢未來。
4.家校攜手顯合力
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做到家校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會收獲“1+1>2”的效果。
入學第一周,我發布了家委會招募令,成立家委會,家長們熱情高漲,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家校共育中;學校開設的家長課堂很受歡迎,每次活動家長們都踴躍報名,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供了巨大幫助;我還邀請家長走進課堂,開設“正和講壇”,讓家長利用專業特長為學生打開一扇扇認識世界的窗口。有了家長的大力支持,我們的班級建設也更加順利,育人效果也更加明顯。
在“正·和”文化的熏陶下,我們的班級連續被評為校“文明班級”,筆者也被評為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魏書生老師的一段話道出了所有班主任的心聲:世界也許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愿我們以神圣的態度,在神圣的崗位上把屬于我們的這片園地管理得天朗氣清。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正·和”,養正以育德,致和以潤心,持之以恒,定能聽見花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賈永春.讓班級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管建剛.一線帶班[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齊學紅.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