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英語教師重視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更要關注其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然而,只重視語言知識傳授,忽視主題探究、文化理解的課堂仍然存在。課堂教學如何使學生既掌握內容又達到理解目標呢?
一、理論依據(jù)
(一)“理解為先”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
1998年由美國課程專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Jay McTighe)共同提出,旨在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性質和思維,幫助教師進行科學的課程規(guī)劃和有效的教學評估。
浙江大學盛群力教授提出該模式教學目標——掌握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在新情境中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北京師范大學程曉堂教授認為“將語言作為整體來學習,借助語境意義促進學生對于語言的感知,既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又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的提升”。
二、實踐探索
(一)確定高中英語教學的大單元主題框架
外研版教材每個單元都圍繞某個主題語境展開,有利于學生理解主題意義。教師引導學生對具體話題感知、學習、探討,導向重要育人主題的達成,首先要明確教材每個單元的“大概念”——基本問題。
例如:在“Book 1 Unit 2 Exploring English”學習中,教師激發(fā)學生已有背景知識,形成知識遷移并運用到生活任務中——思考“在國外旅游中遇到的因英語使用的誤解而帶來的麻煩”并提出解決方案;或者舉例說明國內一些誤用、錯用英語的現(xiàn)象,提出改進方案,形成研究性報告。這種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而且關注到學生背景差異,使有無出國經(jīng)歷的學習者都能真正進行“基于理解”的學習。
學生在完成任務中,認識到產生這些文化沖突的一個明顯原因是缺乏對語言和文化的“深入理解”。這也是為何使用基于“理解為先”的UbD模式指導大單元教學的原因。
以必修一為例,教師確定大概念“Unit 1 A new start”的基本問題確定為“適應新環(huán)境與自我調節(jié)”,核心任務為學生可以制定“一周校園生活日志”;“Unit 2 Exploring English”的基本問題為“英語的文化內涵影響”,核心任務為“撰寫生活中英語錯用研究報告”;“Unit 3 Family matters”的基本問題為“逾越代溝”,核心任務為設計中秋節(jié)Tea party。
在制定大單元框架時,還要考慮個別主題學習的時間設置。例如:根據(jù)學校運動會時間,將“Book 2 Unit 3 On the move”前置學習時間與校園生活匹配,有助學生理解。因此,大單元教學的調節(jié)與整合應以促進知識遷移實現(xiàn)真正理解為目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二)單元設計前預估學生先期知識
1.預估學生認知特征。高中生認知發(fā)展已到能夠監(jiān)控和內省的思維活動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分類、聯(lián)想等方面訓練,培養(yǎng)認知策略,鍛煉學生思維。2.預估學生學習基礎。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為核心,預想“學”的困難。3.預估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可以涵養(yǎng)文化,同時其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制約著其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實踐的運用。如“Book 2 Unit 2 Let’s celebrate!”的學習對于文化背景知識儲備有一定要求。“時間長軸”游戲中學生以小組接龍形式,在時間軸上標劃日期與節(jié)日,比一比哪組寫得多而準。熱烈的氣氛中學生互相激發(fā)、互相學習。
另外,在教學啟動的預估階段,教師還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充分調研,思考哪些是滿足當下學生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符合其生活實際的相關任務、實際問題等。
(三)使用UbD模板進行大單元設計
UbD模式指出成效最高的教學在開始就明確預期學習結果,還要求有學習真實發(fā)生的證據(jù)。
階段一:明確預計學習結果
模式認為“預期的學習結果指依據(jù)課程標準和需要深入持久理解的內容”。
1.基于課標設計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標中關于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將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緊密結合進行設定,并將其轉化為師生雙方都能明白的具體目標。2.設計KUD目標。教師繼而分解該單元的知識、技能、理解意義和遷移目標,即設計出KUD目標。該模式的知識(K),是指掌握事實、定義和基本概念;技能指能熟練操作某一動作或過程(D);理解力目標(U)是指獲得理解后將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情境中(遷移)。3.設計基本問題。學生在真正進行理解學習時總會產生問題,并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方式,無形中促進了真正理解的發(fā)生。在進行UbD模式單元設計時要以單元主題為核心明確基本問題。
以“Book 2 Unit 6 Earth First”教學設計為例,階段一教師應明確預期學習結果。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結合《課標》內容,制定以下方面內容:
一是學習遷移:(1)思考減少碳足跡的具體方法。(2)識別不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并運用所學知識建設“綠色學校”。
二是理解意義:(1)理解力目標。①人類活動會持續(xù)對自然環(huán)境、野生動物造成影響。② 日常生活的不經(jīng)意會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2)基本問題。①人類做哪些努力才能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②學生個人可以做些什么?
三是掌握技能:(1)本單元單詞、短語;根據(jù)語篇結構與信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歸納、理解-ing和-ed做補語的意義并內化運用。(2)觀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能夠給出客觀、辨證的分析。(3)寫倡議書,喚起人對該問題關注。
階段二:設計評估方法
UbD模式以“為理解而教”為核心,教師要考慮如何知道以及以哪種方式能確保學生學習目標達成。
1.設計真實表現(xiàn)性任務。大單元教學可以根據(jù)主題,整合一個單元甚至幾個單元的內容,設計出真實情境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目標—角色—受眾—情境—成果—標準”是該模式任務設計的一套思考方式,教師應圍繞這六方面設計有挑戰(zhàn)的學業(yè)表現(xiàn)任務。
Unit 6 的真實情境任務:請你組織開展一次校園碳排放調研活動,了解校園里的碳排放情況形成調研報告。要求:(1)小組分工明確;(2)調研提綱、過程和結論表達清晰;(用至少5個本單元所學的環(huán)保方面的生詞和短語)。
2.設計其他評估方法。教師可以選擇測驗等形式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主題相關的必要詞匯,也可以在活動中檢驗學生的真正理解。設計《評估量表》來讓學生自己反思:生生互動評估是否達成了該單元學習的整體目標?是否掌握單元的基本知識?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觀點?是否理解單元基本問題?真實任務中貢獻如何?
階段三:規(guī)劃相關教學過程
教師在基于對教材分析和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整體制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并細化分課時目標,整體組織單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安排教學時間,設計單元主題活動。
1.前測:用問卷星進行全球變暖、碳足跡等問題問卷調查;-ed和-ing做補語的課堂小測驗。
2.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取與梳理信息—認知與加工信息—建構與輸出信息”,語篇學習中真正理解人與動物、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主題理解—思維拓展—觀點表達的系列活動中,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結合現(xiàn)實生活案例,運用語法。設計真實任務,鼓勵學生身體力行作出自己的貢獻。
3.教學監(jiān)控:用情景交際,持續(xù)關注學生真實理解的發(fā)生。用問題串了解學生任務的完成效果。及時了解學生對生活中的環(huán)保“真理”真?zhèn)蔚谋孀R。給予實時反饋、激勵。作業(yè)提交后教師及時反饋。情境任務由師生及本人作出評價。
三、效果與反思
UbD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使其看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規(guī)律與聯(lián)系,促進了教堂上真正“理解”發(fā)生。教師增強了自身對于教材內容理解和“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對于教學目標的分析研究能力,同時鍛煉了教學研究小組的協(xié)作探究能力,發(fā)揮了每一位參與者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