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賢
“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讓每一位教育者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作為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上好每一節體育課、教好每一項運動技能,而且應深入思考如何讓學生熱愛運動并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強身健體。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課程的設計,著力提高課后鍛煉設計的有效性,讓課內課外“雙管齊下”。
一、課后體育鍛煉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壓力
中學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逐步增強,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同時絕大多數學生的課外活動少之又少。在學校里,學生坐在課桌前抬頭聽課,低頭做題,回到家后剛吃完飯,便坐在書桌前低頭奮筆疾書,等到學生寫完作業,這一天的學習生活才算是徹底結束。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初中時期,絕大部分學生都迎來了青春期,青春期的特殊性讓他們容易將自己的不良情緒放大化,如若學生的壓力不能及時排解,便有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課業負擔逐步減輕,他們終于有機會支配自己的課余時間,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了。有研究表明,運動能愉悅神經,讓身體產生“腓肽效應”。“腓肽”,又被稱為“快樂因子”,能夠幫助人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緩解疲勞。因此,讓學生堅持課后體育鍛煉,能夠幫助學生及時釋放壓力,同時學生能在運動過后緩解當天的疲勞,重新振奮精神。
(二)有助于學生調整心態
運動,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有益的事情之一。眾所周知,運動能夠幫助一個人強健體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運動能提高人感受快樂的能力。初中生作為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容易敏感與自卑,而運動能夠消除他們的這種不良狀態,建立起積極陽光的心態。當學生完成運動時,大腦會自覺啟動獎勵機制,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與自豪感。同時,在運動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遇到各種挑戰、產生想要放棄的心理。隨著他們戰勝自我、堅持到底,他們的意志力便會得到加強。運動有助于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面對生活之中的困難,也能采用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應對。
(三)有助于學生鍛煉交往能力
運動是一個打開自我的過程,沒有人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是孤獨的。初中生的社交范圍其實很窄,他們最大的社交圈就是自己的學校。然而,運動能夠讓他們擴展社交范圍,在運動中結交新朋友。通過互相鼓勵、相互學習,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從而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四)有助于學生保持身體健康
個別學生在初中階段就產生了重度近視、過度肥胖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青春期發育,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長期且有規律的課外運動,能夠幫助學生保持身體健康,提高學生的抵抗力。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成長的保障。
二、“雙減”背景下提升初中體育課后鍛煉設計有效性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增添體育運動的趣味性
想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教師就應當重視體育課后鍛煉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興趣愛好出發,讓體育運動的形式豐富化、內容趣味化。
以跑步這項最基礎的運動為例。跑步是讓很多學生都頭疼的一項運動,每學期的“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體測都讓許多學生叫苦不迭,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也往往并不理想。這是因為長跑對學生的耐性與體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很容易在跑步過程中覺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可以打破傳統的跑步訓練形式,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趣味性跑步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跑步水平。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選取一些自己喜歡并且適合的地方進行課后跑步訓練,可以是社區花園、公園跑道、學校操場、江邊湖畔等,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跑步。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選用“法特萊克訓練”,這是一種將加速跑與慢跑交替進行的長跑訓練方式,能夠讓學生在非結構化的跑步運動中鍛煉耐力,提高興趣。隨著速度的變化,學生的跑步過程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這種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跑步形式,往往會燃起學生的斗志,讓他們逐漸忘記疲勞,愛上跑步。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趣味賽跑活動”,讓學生通過障礙跑、接力跑等形式,提高競爭意識,收獲運動快樂。此外,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對自己每次的跑步成果進行記錄,要記錄跑步的時間、距離以及個人的心得體悟,長此以往,學生便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并為自己的堅持與努力而感到自豪,從而對跑步這項運動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
“雙減”政策的落實,不是要讓體育運動成為學生的新負擔,而是要讓教師運用科學的策略,讓學生輕松學體育,熱愛練體育。所有運動項目都如此。想要讓學生真正愛上運動,教師就應當增加課后體育運動的趣味性,讓學生體會運動的樂趣。
(二)完善考核機制,家校聯手幫學生養成運動好習慣
想要讓學生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就必須課內課外相結合,在引導學生進行運動的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家長起到監督作用,做到學校與家庭“雙管齊下”。因此,教師在課后體育鍛煉的設計過程中,將各個體育活動的打分機制與評價標準制成表格,并交給家長,讓家長對照參考表格對學生課后的體育運動表現打分。同時,表格可以成為家長指導、督促學生課后運動的標準,讓家長明白如何正確、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運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設計一些需要“親子互動”的體育作業,建議家長在能力范圍內,每周末和孩子進行共同體育運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還可以同孩子一起爬山、游泳。在運動過程中,家長能夠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孩子堅定運動的信心與決心,在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為了讓家長的監督功能發揮到最大效果,教師在體育成績評定時,可以結合學生課后體育表現的成績進行綜合考量。
(三)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分層體育活動設計
“雙減”政策的落實,讓學生有了充足的課后服務時間,學生可以運用這一段時間充分提高個人的愛好,發展興趣特長。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與機會,滿足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進行分層體育活動設計。
學校中的體育運動社團要盡可能豐富多彩,充分滿足學生的個人需求。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分層教學,有些學生對某一項運動有興趣,但是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社團活動要以打基礎為主要目的。而有一些學生熱愛某項運動,并且水平較高,這類學生的社團活動應以提升自我為主要目標。面對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當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活動目標,利用各種運動App軟件,加強學生鍛煉的趣味性。通過運動軟件,教師能實時而準確地掌握學生課外鍛煉的情況,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能夠通過課后服務的時間體會到運動的樂趣。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