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繪本通常被稱為“圖畫書”,因為它敘述性文字較少,主要運用大量具有色彩鮮明、構圖別致特點的圖畫講故事,并將高雅、富有欣賞性的繪畫藝術呈現在幼兒面前,刺激幼兒視覺感官,為幼兒創造思考和幻想的空間,進而點燃幼兒的學習熱情。繪本在幼兒教育中應用比較廣泛,能夠直接透過幼兒視覺感官影響精神世界,啟發多元智能。繪本與幼兒美術教學融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美術興趣,而且能提升幼兒的美術素養,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一、積累繪本信息,激發美術興趣
繪本與幼兒美術教學的融合絕不意味著將繪本圖畫簡單地作為美術教學的范本,而是利用繪本啟發幼兒的個性化理解,引起幼兒對繪本故事內容情節和人物的持續關注,在激發幼兒情感的基礎上產生利用繪畫這一方式進行表達的想法。因此,教師需要將繪本閱讀作為開展繪本美術教學的基礎,引導幼兒積累繪本信息,挖掘繪本中的美術元素。
(一)閱讀繪本內容,引關注
繪本與圖片的本質區別在于繪本具有故事性和情節性,而圖片則不具備此功能,這也是絕大部分幼兒喜歡繪本的根本原因。繪本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幼兒進行繪本閱讀,喚醒幼兒內心情感并促進情感遷移,讓幼兒對繪本美術活動產生興趣。以幼兒園中班《蝸牛》美術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利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閱讀。比如,提問“蝸牛生活在什么樣的地方”“蝸牛的身體為什么會滑溜溜的”“蝸牛怎樣用柔軟的腳在草葉上爬行”“蝸牛喜歡吃什么,怎樣產卵”等問題。幼兒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繪本閱讀讓幼兒了解有關蝸牛的更多信息,對蝸牛的生活規律形成了個性化理解。幼兒天生喜愛小動物,大量的閱讀信息使幼兒積淀了對蝸牛的情感,將幼兒好奇的天性激發出來,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教師再繼續導入美術教學內容,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進而讓美術教學活動水到渠成。由此可見,在繪本與幼兒美術教學融合中,教師需要注重繪本內容與美術教學內容的過渡,為幼兒開展繪本美術活動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以此提高幼兒繪本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二)指導觀察圖畫,找規律
美術是認知和情感表達的特殊方式,事物表象信息積累得越多,幼兒的表達需求越強,表達的準確性越高。幼兒受自身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的影響,在觀察事物時往往處于無序化狀態中,獲得的表象信息比較零散,這種觀察特點影響幼兒美術學習效果。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觀察特點,引導他們找到事物的規律,增強表象信息的完整性。例如,教師在利用《蝸牛》繪本對幼兒進行美術教學中,可以啟發幼兒按照順序觀察繪本中的圖畫,了解蝸牛身體結構的規律。比如,提問“蝸牛身體是什么顏色”“它背著的小房子像什么”“蝸牛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它的嘴巴在哪里”等問題。教師利用提問啟發幼兒有序觀察,引導幼兒從“整體”到“細節”獲取蝸牛身體結構的表象信息,找出蝸牛在不同狀態中身體形態的變化規律,形成對蝸牛的直觀化認知,為美術繪畫活動奠定基礎。
(三)關注神態變化,增體悟
幼兒處于美術學習起始階段,他們雖然不了解美術相關理論,但能通過自身經驗加以體會。教師在利用繪本進行幼兒美術教學中,需要高屋建瓴地引導幼兒體會繪本圖畫中人與動物的神韻,豐富幼兒美術感知。例如,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繪本圖畫時,可以引導幼兒注重觀察“蝸牛”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態。比如,下雨了,草葉上掛滿了水珠,蝸牛在草葉上弓起身子緩慢爬行,從它眼睛形狀和嘴角變化中能夠看出蝸牛很開心;太陽出來了,日光下的蝸牛看起來垂頭喪氣,一副疲憊的樣子。教師借助繪本引導幼兒關注人與動物形體和神態的變化,并將這種變化與自己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感受繪本中人與動物的喜、怒、哀、樂。這不僅有助于幼兒對繪本內容進行解讀,而且能為幼兒體會美術教學中“形似”與“神似”的含義奠定基礎,幫助他們在美術繪畫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拓寬融入路徑,提升美術素養
(一)借助繪本臨摹,培養美術技能
所謂繪本臨摹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對繪本圖片中的事物運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仿制的過程。幼兒對美感的事物具有潛在性感知,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引導幼兒對圖畫臨摹,提升幼兒觀察力,促進幼兒眼、手、腦的活動協調一致。例如,在對《蝸牛》繪本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引導幼兒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讓他們找出繪本圖畫中自己最喜歡的事物,自主選擇畫筆或色彩將事物畫出來。幼兒對繪本圖畫臨摹的過程本質是幼兒體驗繪畫的過程,幼兒不但能夠從中感受到動手實踐的快樂,能在親自操作中遇到新的問題,進而思考并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體會線條和色彩在美術繪畫中的運用效果,增加幼兒對美術繪畫的感性認識。如此,在提高幼兒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幼兒美術繪畫的基本技能。
(二)依托繪本添畫,發展創造思維
繪本閱讀是以幼兒為主體的個性化理解和體悟的過程,每個幼兒生活環境和生活體驗不同,理解繪本內容的角度將存在較大差異。而繪本添畫則是在尊重幼兒個性差異基礎上衍生出的美術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閱讀繪本,觀察繪本中的圖畫,讓幼兒結合繪本圖畫中構建的場景,豐富繪本圖畫中的內容,以此擴大幼兒想象空間,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蝸牛》繪本中寫著,“蝸牛爬到花壇里,它看到了紅彤彤的燈籠花,開心極了,張開嘴巴吃一口香噴噴的花瓣”。幼兒解讀了繪本圖畫中的信息,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想“香噴噴的食物,需要分享給蝸牛寶寶”,就會用畫筆在繪本上畫出小蝸牛;有的幼兒想“花開了,引來許多蝴蝶、蜜蜂”,于是在繪本上畫出蝴蝶、蜜蜂的圖案。教師借助這種繪本添畫的方式,能夠引導幼兒圍繞圖畫呈現的場景不斷思考故事情節,批判性地找到圖畫中的“不足”,創造性地為圖畫添枝加葉,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從而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
(三)利用繪本補充,拓寬想象空間
繪本是圖畫與文字配合形成的信息傳遞的媒介,圖畫與圖畫之間自然而然地會出現大量“留白”。繪本閱讀中這些“留白”依賴幼兒的想象加以補充,讓繪本呈現的故事情節具有連續性和延展性。在繪本與幼兒美術教學的融合中,教師可以對繪本“留白”加以有效利用,以此啟發幼兒思維,拓展幼兒的思維想象空間,促使他們利用自己的畫筆對留白進行補充。例如,以《蝸牛》繪本為載體的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幼兒想象:小蝸牛出生了,它們在長成像媽媽一樣的大蝸牛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教師讓幼兒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編小蝸牛成長過程中的故事情節,用繪畫的方式將小蝸牛的經歷表達出來。比如,有的幼兒將小蝸牛的故事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聯系起來,設計成“小蝸牛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有的幼兒想象小蝸牛在成長中會遇到許多天敵,它想方設法化險為夷的故事。由此可見,繪本應用到幼兒美術教學中能夠為幼兒想象力創造更加廣闊的拓展空間,教師需要通過自身教學讓繪本這一優勢發揮出來,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三、實施有效評價,提高自我效能
教育需要在幼兒自身基礎上,通過方法的運用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幼兒的成長規律,尊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從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幼兒的美術作品進行賞識性評價。教師除了要評價幼兒繪本美術作品純真的品質外,更需要注重對幼兒的贊揚和鼓勵,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表達,講述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含義,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需要抓住幼兒心理,對幼兒的美術作品進行展示和分享,讓幼兒在教師的積極評價中體會對自己的肯定,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保護和發展幼兒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讓美術創作成為幼兒終身愛好。
繪本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能夠給幼兒帶來細致入微的藝術感受和情節感受。教師需要借助繪本的優勢開展幼兒美術教學,引導幼兒積累繪本表象信息,拓展繪本融入途徑,促進幼兒對繪本的觀察和理解,讓幼兒在美術學習中提升思維,提高核心素養。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幼兒園美術活動與繪本優化整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57)的研究成果。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