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沁雨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得到了空前提高,教育教學的理念不斷革新,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受到教育教學者的重點關注。為了順應教育理念發展的需求,使課堂實踐發揮出最優的教學作用,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學媒介朝著創新化、科技化、簡潔化、直觀化的方向穩步發展,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都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眼中的難點,作為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拓寬教學媒介的使用路徑,使其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發揮奇效。
一、教學媒介的設計對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在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面臨的學習困難并非詩詞背誦默寫,而是詩詞大意的理解。很多時候,即使教師一字一句地向學生教授每句詩詞的含義,很多學生抓住了詩句之間的聯系,創設出詩詞所描繪的畫面,也難以理解古詩詞背后的思想情感與深刻內涵。究其根本,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發展時期,相較于抽象的詩詞情境,他們更能接受直觀的場景,而古詩詞的學習與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化抽象為具象的思維過程。然而,在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多以課本、黑板、粉筆作為主要的教學媒介,這些教學媒介只能起到簡單的輔助引導作用,卻無法成為溝通學生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橋梁。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媒介的設計中多引入信息技術元素,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影音圖像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讓課本上的古詩詞在眼前“活”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詞中的世界,體會別樣的思想情感。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相結合,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具象理解與抽象感受相結合,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的進步與發展。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缺乏主動性與探究性的過程,只有表面效果,無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產生深刻影響。缺乏學習興趣是當今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學生不想學也不會學,導致詩詞教學效果不顯著。而將信息技術作為詩詞教學的主要媒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問題。信息技術的引入順應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興趣所在,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配合相關的動畫場景加深理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得更輕松,還能讓學生學得開心,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首詩詞都是精挑細選而來,其背后都有一個遙遠宏大的歷史背景和一個名垂千古的文人墨客。詩詞教學不應當僅停留于“詩詞”,作為語文教師,還要關注詩詞背后蘊藏的深刻內涵與文化元素,讓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詩詞,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詩詞教學相結合,能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時間、空間與教材的限制,通過網絡技術與多媒體設備,教師向學生呈現出詩詞的作者、創作年代、所表現的自然風光或歷史事件,學生能夠通過一首詩詞的學習開闊視野,并與處在遙遠年代的詩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對詩詞教學的要求不應僅停留于應試教育的層面,而是應該為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文化盛宴與思想上的啟迪。
二、多媒體設備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路徑探索
(一)創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想象
在小學階段,景物描寫是詩詞教學的主要內容,然而在絕大多數詩人的筆下,景物不是純粹的景物,“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寥寥幾筆勾勒出了自然中的秀麗風光,而在自然風光的背后卻蘊藏著詩人的思想情感或哲學體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都處于發展階段,自身的生活體驗并不豐富,絕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思維階段,因此難以理解詩詞場景背后蘊藏的深刻思想。教師應當就這一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樹立創新意識,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提高其想象力與思維能力,更好地理解詩詞背后深刻的思想含義。
以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竹石》的教學為例,這首詩的作者是我國清代的著名書法家鄭燮,前兩句贊美了破巖之中勁竹的內在精神,向讀者展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與剛毅的性格,后兩句展現了竹子所處的自然環境的惡劣,然而不論是風霜雪凍還是風吹雨打,竹子依然蒼翠堅挺,展現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在生活中,學生都見過竹子,但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竹子卻很少見到,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這個因素,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竹子生長的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制作教學動畫,向學生展示生長于破巖之中的勁竹經歷風吹雨打卻傲然挺立的場景,通過音頻與畫面模擬惡劣的天氣環境,讓學生感受到竹的剛毅。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為那一株勁竹,體會詩人借物喻人的思想內蘊,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加深對詩歌的認識。
(二)寓教于樂,引入課堂游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學生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喜歡快樂的游戲,討厭沉悶的課堂,這是天性使然,作為教師應理性看待。那么該如何利用好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對課堂教學也能產生像玩游戲一樣的熱情與興趣呢?教師可以將電子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讓古詩詞的學習變成一場緊張刺激的游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知識,體驗快樂。
同樣的教學內容換一種教學形式可能會得到全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古詩詞的學習也是如此。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絕句》的教學為例,這首詩的作者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這首詩通過景物描寫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在明亮歡快的畫卷中卻隱含著作者對時光流逝、孤獨無趣的失落之情。要想讓學生理解這首詩歌的內涵,應當先讓學生理解詩詞大意,并捕捉詩歌中所包含的景物,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詩中的景與物,不如通過游戲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記憶。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趣味十足的名為“記憶力大挑戰”的小游戲。游戲開始前,首先讓學生通讀詩詞,并重點關注詩歌中所出現的景物,其次,讓學生合上語文書,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現詩中所出現的畫面,并讓學生搶答畫面所對應的詩句。游戲設計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學習熱情,在游戲過程中,學生眼前有畫面、心中有詩句,在興趣盎然的學習中基本掌握了詩詞大意。
(三)多感官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體驗
詩歌教學絕對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給學生創設一個完整的學習場景,讓學生通過多感官結合更好地感受詩歌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相結合,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沉浸在詩歌的世界中。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松靈動的輕音樂,為富有情趣的鄉村生活的學習做鋪墊。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詩朗誦與課件動畫相配合,讓學生從聽覺與視覺雙方面感受到一幅富有情趣的鄉村景圖。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學生補充一些同為描寫村居生活的詩歌,豐富學生的詩詞儲備,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全面地了解與學習詩歌,感受作者的思想與情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推動教學媒介的革新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深刻認識教學媒介的設計對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同時,教師應當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與探索精神,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多感官結合,為學生想象力的發展、學習興趣的提升以及學習體驗的進步創設更好的條件。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