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健 王琴 劉書宜 郭甜甜
摘?要: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和擇業觀。在三全育人視角下,文章從構建“1234”課程教學方案,教育反饋機制和課程保障體系三方面闡述兩者融合的路徑探索,發揮全員在大學生培養全程當中的重要性,既嵌合了學生成長規律,又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關鍵詞:三全育人;勞動教育;生涯規劃;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35
0?引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教育成為培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教育方針。勞動是通過培養人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社會現象,對促進大學生在思想道德、專業技能、身體素質等素養的成長上都具有作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勞動教育培養,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五育并舉”的新時代育人體系,從實踐范疇和歷史范疇上來說,勞動教育與其他它四育并舉是合乎理性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教育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因此將勞動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也有利于大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端正自身的擇業觀,形成勞動崇高的理念,實現全面發展。
1?勞動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的意義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慢就業”成為大學生畢業后的普遍現象。當前國內就業市場不穩定,就業“供給側”出現嚴重失衡。就業于大學生而言,實質是參與社會的不同分工勞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運用勞動教育理念為大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思想認識,端正就業態度,實現大學生“五育并舉”的新發展格局。
1.1?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
馬克思青年擇業觀對引導大學生認清個人職業選擇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明確表示青年擇業的價值取向要和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聯系。而人的成才和社會進步離不開勞動,只有勞動才能讓人與社會持續發展。勞動教育是形成擇業觀的基礎,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積極向上的擇業理想。因此將勞動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塑造正確的擇業觀念,將職業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緊密聯系。
1.2?有利于弘揚勞動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勞動精神是一個時代集體人文精神,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在新時代中,大力弘揚愛崗敬業、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能讓大學生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把大學生的個人抉擇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到基層、到需要的地方就業。
1.3?有利于實現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等學校培養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整合高校內外資源,以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對象,用系統性、協調性思維做好大學生培養工作。大學生生涯規劃是一項綜合性課程,需要高校共同謀劃,全程參與,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理念同“三全育人”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不僅豐富了“三全育人”的理念,而且還拓寬了就業理論。
1.4?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進一步發展完善
大學生的就業是黨和國家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近年來,由于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慢就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高校在謀劃大學生生涯規劃時,應重視培育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主人翁意識,承擔起個人應有的責任。在闡述生涯規劃等課程時,應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用時代勞模實例結合理論宣講引領課堂教學新模式;依據不同專業特點開設專業見習內容,深入體會專業服務勞動,從實踐層面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體系。
2?勞動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存在的問題
2.1?社會層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新時代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生活條件。大學生沒有體會過艱難困苦生活,再加上享樂主義的不良風氣影響,他們做不到吃苦耐勞、勤儉克己的精神追求。
其次,網絡新媒體的興起讓大學生更容易獲得信息內容,網絡環境充滿著奢靡主義、庸俗等不良行為,大學生在受到這些不良環境的侵蝕下,會產生對消費主義的向往之心,而現實中的生活條件無法提供“理想”中的消費,往往會走上“消費貸”等不歸路。因此,網絡媒體已經影響了新一代的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否定了踏實勞動獲得的報酬,扭曲了勞動的意義。
2.2?學校層面
高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是推廣和實踐勞動教育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的擇業觀受勞動觀的影響較大。雖然高校重視大學生生涯規劃和就業問題,但是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培養模式、考評環節都沒有將勞動教育納入其中,同時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升,目前的教學對學生的擇業觀培養和提升就業創業能力作用有限。
2.3?家庭層面
中國家長一直存在著最樸素的家庭教育觀:學而優則仕。這種樸素的觀念讓家長認為子女應專心學習文化知識,考取名校,找到一個好工作,而不是在學生階段去勞動。在這種錯誤觀念的教育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觀和價值觀,淡化了智育和勞動教育的聯系。家庭教育的偏頗,導致大學生沒有養成勞動觀念和意識。
2.4?個人層面
大學生在思想上對勞動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識層面上沒有主動思考和審慎勞動教育,只是粗淺地把勞動看作是“苦力”活動;行動層面上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主要對班級活動、比賽缺乏參與熱情,基本不會主動參與勞動。因此,從他們消極性的勞動習慣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勞動技能,這又逆向助推他們不想勞動,惡性循環之下,他們只會越發逃避勞動,越發依賴別人,更加注重腦力勞動,導致肢體不勤,知行分離,不會產生勞動的自覺性。
3?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育人體系構建
在三全育人視角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育人體系。依托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全員格局下,形成一主導(政府主導下的頂層設計)、二參與(社會、家庭共同輔助教育)、三教育(學校發揮教書育人作用)、四素養(大學生素養全面提升)的“1234”課程教學方案,對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實施方法等進行科學重構。在課程服務保障建設中,充分發揮多方資源,整合校內外資源,將課程教育全方位落實到校內校外。在構建課程評價反饋機制中,社會和家庭要全程參與,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3.1?構建“1234”課程教學方案
3.1.1?政府主導下深化在課程體系建設下的主導作用
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政府要總覽全局,確保課程體系建設有依據、有經費、有保障。在政府主導下,一是做好協調各方的工作,充分調動各方將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氛圍;二是做好課程實施方案的頂層設計,政府應積極出臺教材,確定課程目標和培養目標,以便高校知道把握重點在哪,教師才知道如何去教。三是建立統一的就業服務系統,統籌規劃求職招聘。四是加大政策引導,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支持和保障。
3.1.2?社會參與下充分發揮市場支持作用
作為大學生群體就業的外部環境,社會氛圍對他們的影響是長久的。首先,應在輿論層面上宣傳正能量,社會各界應守好門戶關,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營造全社會和諧向上氛圍。其次,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一是社會要增強信任,良好的信譽能讓企業和大學生更加信賴。二是主動搭建平臺,提供勞動實踐崗位,讓專業學習和社會生產聯系起來。
3.1.3?家庭參與下奠定基礎勞動教育
家庭教育是給學生系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起點,家庭教育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是示范性和終身性,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各個方面都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影響。一是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家庭教育應灌輸一個概念:職業無貴賤,勞動最崇高。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運用家務勞動教育大學生。讓大學生主動承擔生活勞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勞動習慣,讓他們在經歷勞動過程中體會收獲之美,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3.1.4?學校教育下發揮育人主體作用
高校作為教育大學生的主體,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的教育重任。大學生的全面成長離不開高校的培養。
第一,完善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機制。一是建立以創新創業學院為主導的工作小組,設置就業創業教研室,學工隊伍為成員的三級教育管理隊伍。從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管理督導等多方面為課程實施做保障。二是建立制度。制定勞動教育考核制度、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等,將學生參與勞動的次數、形式納入綜合考評中。
第二,打造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人才的培養在于教師,高校應積極謀劃建設一支校內教師為主,校外企事業專家為輔的專兼職隊伍。在學校內,針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的勞動實踐,將勞動內容貫穿專業學習中;學校外,邀請企業家、高級技工和勞動模范等來校授課,讓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打造勞動教育平臺。應該指出,我們的教育和生產實踐有所脫節,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能做什么。因此,要打造“產教勞”融合的勞動育人平臺。首先要結合課內外,把理論學生和專業實訓結合,強化勞動意識,學習勞動技能。其次,結合室內外勞動實踐,把志愿服務、生活勞動整合到學生的日常中,形成勞動習慣。最后,整合校內外實踐基地,把專業實訓作為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途徑。
3.1.5?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素養提升
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勞動教育成功的關鍵,也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素養的根本動力。大學生生涯規劃就是:大學生找什么樣的工作、成為什么樣的人、未來發展成什么樣。因此,大學生應從“知”和“行”兩方面理解勞動教育和生涯規劃并積極謀劃自己的人生。
第一,正確認識勞動。科技產業的進步和社會的轉型離不開勞動,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理應思辨地看待勞動、理解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
第二,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實踐檢驗真知,只有在勞動中不斷重復,才能真正理解并獲得相應知識。因此,大學生應主動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志愿服務、專業見習等,在參與勞動中,審視自己,歷練自己,在就業中實現才能抱負,激發勞動創新,實現全面發展。
3.2?全方位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實施
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保障體系是確保大學生勞育課程有條不紊進行重要保障。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大學生勞動教育要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去培養,樹立勞動偉大、勞動崇高的理念,使大學生深刻體會個人的進步和祖國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二是強化物質保障。高校要加強對勞動教育的資金投入,確保教學設備、實踐基地建設等物質條件能配備到位,確保教育實踐環節的正常開展。三是加大師資力量培養。通過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定期開展培訓會,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本領,營造良好氛圍,讓優秀的教師能充分施展本領。
3.3?多方協助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體系的反饋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應遵循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目標進行評價反饋。一是緊隨國家教育方針,牢牢把握人才培養政治方向,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方式方法進行評價;二是立足于辦人民滿意的大學,培養社會需要的大學標準進行內容設計和探索實施路徑;三是遵循教育規律,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客觀、全面地進行資料收集,針對不同學科特點進行定性評價;四是建立長效機制。因時而變,用發展的思維做好評價標準,確保反饋評價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因此,從大學生層面來說,關注的評價指標是:勞動教育的認可度、專業技能熟練度、擇業觀塑造;從教師的層面來說,教學內容是否包含勞動教育、教學方式是否新穎、是否能針對學生的勞動認知、價值觀培養起指導作用;從社會層面來說,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生產,畢業生的個人就業意愿,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工作的認可程度。
4?結語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特別是疫情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越發嚴峻,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很有討論必要。大學生參與社會工作本質就是參與社會勞動,因此將勞動教育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不僅能正確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和擇業觀,還能提升就業本領,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標,伊鑫迪,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與實施路徑[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01):7277.
[2]李逸.勞動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闡釋[J].甘肅教育研究,2021,(03):959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01).
[4]鄭金洲.勞動教育的“自立性”辨析—兼談黃濟、瞿葆奎先生的為學與對勞動教育的論辨[J].教育研究,2021,42(02):3544.
[5]楊兆山,陳煌.馬克思主義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幾個基本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2021,(01):218229.
[6]馬夢雪,白艷梅,等.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2,(03):87.
[7]毛宇飛,曾湘泉.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來自招聘網站數據的經驗證據[J].學術研究,2022,(01):104110.
[8]陳振航.數字化時代社會分工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J].改革與戰略,2021,37(11):8494.
[9]劉海燕,楊連生.馬克思青年擇業觀的內在意蘊及啟示[J].人民論壇,2021,(09):7173.
[10]劉海燕,楊連生.馬克思青年擇業觀的內在意蘊及啟示[J].人民論壇,2021,(09):7173.
[11]張玲,廖鈺.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確立正確勞動觀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9):8387.
[12]卜云.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路徑探析[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