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珍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 上海 200031)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船舶憑借其運輸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成為全球化運輸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目前,世界貿易總量的80%都通過船舶運輸完成。包括設計、制造、運輸的船舶行業已成為現代經濟中一個綜合性產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國際標準不僅為船舶產品設計、制造和維護等提供了安全、環保及功能的統一要求,同時也是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各國推動船舶行業對外貿易的競爭手段,因而受到高度重視。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最早始于1927年,具有較長的發展歷程,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
本文將對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分析,探討我國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發展方向,對我國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出 建議。
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專業領域主要涉及船舶及其配套設備的設計和制造、船舶航行、近海結構物、游艇和小艇、海洋資源勘采與海上環境保護等。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是聯合國負責海上事務(包括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等)的專門機構,其制定的國際公約、法規等具有強制性。而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是連接IMO 與船舶工業界間的橋梁,通過不斷制修訂船舶設計、建造的國際標準,指導國際航運業和造船界工作。其中ISO 主要負責船舶總體、船舶配套設備、航運、內河船、大型游艇和小艇等領域國際標準,IEC 主要負責電氣設備和導航設備領域國際標準。
ISO 船舶行業相關技術委員會主要有ISO/TC8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與ISO/TC188 小艇技術委員會。另外,ISO/TC67/SC7 海上結構物技術委員會/石油、石化及天然氣工業用材料、設備及海上結構物分技術委員會,以及ISO/TC43/SC3 聲學技術委員會/水下聲學分技術委員會、ISO/TC35/SC12 涂料及清漆技術委員會/涂料及相關產品噴涂前的鋼質底基的準備分技術委員會等,也制定了一些船舶行業相關的國際標準,但涉及專業范圍較窄,國際標準數量也較少。本文主要研究ISO/TC8 和ISO/TC188。
1.1.1 ISO/TC8 機構設置及標準概況
ISO/TC8 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是船舶行業最主要的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成立于1947年,是ISO 中成立最早的技術委員會之一。ISO/TC8 主要負責遠洋船舶、內陸船舶、近海裝置、船岸接口及其他與國際海事有關的海洋結構物建造和營運過程中涉及到的設計、建造、構件、舾裝件、設備、方法、技術以及海上環境等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1]。
截至2022年8月,ISO/TC8共有26個P成員國,21 個O 成員國,下設10 個分技術委員會。其中,負責船舶總體的有3 個分技術委員會,負責船舶設備的有5 個分技術委員會,負責航運和海洋技術國際標準的各有1 個分技術委員會,詳見表1。

表1 ISO/TC8 各分技術委員會工作范圍

續表1
在10 個分技術委員會覆蓋的專業領域之外,ISO/TC8 不斷根據國際海事界工作熱點和新要求建立新工作組。目前,ISO/TC8 下共有8 個直屬工作 組,分別為ISO/TC8/AG2 極地問題工作組、TC8/WG4 海上安保工作組、TC8/WG6 ISO 30001 起草及ISO 30006 和ISO 30007 維護工作組、TC8/WG8液體和氣體燃料船舶工作組、TC8/WG10 智能船舶工作組、TC8/WG11 挖泥船工作組、TC8/WG12 水生有害生物工作組,以及TC8/WG14 海事教育和培訓工作組。
截至2022年8月,ISO/TC8 共發布399 項國際標準。其中,TC8/SC1 的標準主要涉及救生器具、照明、安全標識的產品及使用要求;TC8/SC2 的標準主要涉及海上防污系統評估及海上漏油處理等;TC8/SC3 的標準涉及范圍較廣,包括推進裝置、各類用水接口、各類軟管、金屬管道和閥件等;TC8/SC4 的標準主要涉及錨絞機及部件、吊機起重設備及部件、系泊拖帶設備等;TC8/SC6 的標準主要涉及船舶導航裝置、船舶控制系統、航運過程各設備系統信息傳感裝置等;TC8/SC7 的標準主要涉及與內河船相關的甲板機械、救生消防、管道機械、標示及建造文件等;TC8/SC8 的標準主要涉及船舶設計規則要求以及船舶門、窗、蓋等;TC8/SC11 僅有5 項已發布標準,主要涉及電控機組、港口設備安全、供應鏈安全管理系統數據結構和核心數據元素;TC8/SC12 的標準主要涉及大型游艇相關的玻璃開口強度、涂層測量、起重機及舷梯通道強度要求等;TC8/SC13 的標準主要涉及潛水器耐壓結構、潛水器氧氣供應等。ISO/TC8 下屬各分技術委員會發布標準數量及所占比例見圖1。

圖1 ISO/TC8 下屬各分技術委員會發布國際標準數及所占比例
為及時滿足國際海事界的最新要求,ISO/TC8非常注重縱向發展戰略的制定及橫向合作。ISO/TC8 專門設立主席戰略專家咨詢組(chair strategy advisory group, CSAG)幫助主席在發展戰略、業務規劃上進行決策;同時與IMO、國際船級社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assification societies, IACS)、IEC 等重要機構以及各相關技術委員會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及時了解動態及需求。
1.1.2 ISO/TC188 機構設置及標準概況
ISO/TC188 小艇技術委員會成立于1984年,主要負責艇長小于24 m 的娛樂用小艇設備及其建造的標準化,ISO/TC8 中涉及的救生船及救生設備除外[2]。截至2022年8月,ISO/TC188 共有22 個P 成員國,23 個O 成員國。該技術委員會采用比較扁平的工作結構,下設TC188/SC1 個人安全設備分技術委員會以及10 個工作組,詳見下頁表2。

表2 ISO/TC188 下設工作組
截至2022年8月,ISO/TC188 共發布94 項國際標準,在研國際標準22 項。其中,TC188/SC1的標準主要涉及快速釋放系統、甲板安全裝置、救生衣和浸水服等;ISO/TC188 各工作組標準涉及小艇動力、推進系統、電子儀器、救生、消防、舾裝、小艇用螺旋槳、操舵系統、耐火油管、燃料系統和艙室通風等。
ISO/TC188 的工作宗旨是為歐盟的《娛樂艇導則》(Directive 94/25/EC,后被2003/44/EC 修訂)提供支撐,該導則為歐洲小艇、個人工具船、船用發動機和配套部件確立了技術、安全和環境方面的最低標準。同時,ISO/TC188 與國際游艇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arine industry associations, ICOMIA)、歐盟標準化委員會建立了緊密的工作聯系。ISO/TC188 參考了ICOMIA 的很多標準,并得到ICOMIA 技術委員會的有力支持。此外,ISO/TC188 國際標準同時在ISO 和歐盟標準化委員會進行投票,保證了小艇專業領域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的高度一致。
IEC 中與船舶相關的技術委員會主要有IEC/TC18 船舶及移動式和固定式近海裝置電氣設備技術委員會、IEC/TC80 海上導航與雷達通信設備及系統技術委員會。
1.2.1 IEC/TC18 機構設置及標準概況
IEC/TC18 船舶及移動式和固定式近海裝置電氣設備技術委員會成立于1927年,主要負責編制船舶及移動式和固定式近海裝置的電氣標準。
截至2022年8月,IEC/TC18 共有20 個P 成員國及13 個O 成員國。該技術委員會下設IEC/TC18/SC18A 船用電纜及移動式和固定式近海裝置分技術委員會,以及2 個工作組、2 個聯合工作組和10 個維護組,詳見表3。

表3 IEC/TC18 下設工作組
截至2022年8月,IEC/TC18 共發布51 項國際標準,在研國際標準21 項。其中,TC18/SC18A 的標準主要涉及船舶與近海移動及固定式單元用電纜的架設、性能、電纜結構、試驗方法和絕緣材料等,各工作組標準主要涉及船用電氣裝置的設計要求、主要設備、電力推進裝置、專用設備和岸電連接等方面。
IEC/TC18 主要關心兩大因素:一是影響船舶與近海移動及固定式單元安全性的因素,二是影響人命安全的因素。該技術委員會為SOLAS 的要求制定操作規則,為主管機構將要發布的法規制定指南,并由制造廠商及相關機構起草使用說明。該技術委員的標準將提升各部件的兼容交互性,并有利于設備 (包括電力、信號及數據傳輸電纜)選型和采購。
與ISO/TC8 相同,IEC/TC18 也非常注重縱向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橫向合作。IEC/TC18 也設有主席咨詢組,其主要工作是與其他技術委員會和國際機構合作、評估市場需求并提出建議,鑒別可能的沖突交叉并進行協調等。同時,IEC/TC18 與ISO/TC8 聯系緊密,特別是在羅經等與電氣有關的標準制定方面。
1.2.2 IEC/TC80 機構設置及標準概況
IEC/TC80 海上導航與雷達通信設備及系統技術委員會成立于1980年,主要負責編制電工、電氣、電聲、電光及數據處理技術的海上導航及無線電通信系統級設備標準。
截至2022年8月,IEC/TC80 共有18 個P 成員國及17 個O 成員國。該技術委員會下設4 個工作組、4 個維護組和3 個項目組,詳見表4。

表4 IEC/TC80 下設工作組
截至2022年8月,IEC/TC80 共發布86 項國際標準,在研國際標準18 項。這些標準主要涉及:雷達、航海速度和距離測量設備(speed and 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SDME)、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 系統(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 GMD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數字結構、電子圖表系統(electronic chart system, ECS)、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電話設備以及接收機等方面。
IEC/TC80 主要為IMO 和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提供支撐,同 時致力于提供被各國主管機關接受的統一標準。因此,IEC/TC80 一直與IMO、ITU、國際水文組織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以及 國際移動衛星組織(international mobile satellite organization, IMSO)等9 個國際機構保持密切聯系,根據這些國際機構關于導航、搜救系統方面的最新動態制定國際標準。
近年來,IMO 起草并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公約規則,對ISO 和IEC 的工作重點及趨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不斷涌現的船舶新技術、新產品也將推動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進展。[3]
為提高海上航運的安全性并減少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IMO 近期推出《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附則VI 修正案(包括船舶能效設計指數和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排放控制)、《國際氣體燃料或低閃點燃料動力船舶安全規則》和《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與管理公約》等公約規則;同時,為了提高船用起重設備的安全性,IMO 目前正在起草《船用起重設備導則》。因此,針對上述新要求,ISO近期將重點關注船舶溫室氣體減排、船舶氮硫化物減排、LNG 動力船、壓載水控制、海洋環境影響評估、船用起重設備等方面的國際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促進IMO 文件在全球的實施和應用。
智能船是近年來國際海事規則制定活動中的焦點方向之一[4]。在國際海事規則方面,德國率先在IMO 推動開展“自主航行船舶國際公約適用性的梳理和評估”,各國正在開展相關研究以推動進一步討論。歐洲方面,在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 (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 BIMCO)和國際海事無線電委員會的共同推動下,成立了涵蓋船東、通信導航設備廠商和服務供應商等的聯合工作組,聯合研制關于船載軟件維護的工業標準。日本則高度關注智能船信息系統的總體架構和其中的數據服務器、數據管理和標識、船-岸通信等,在上述領域提出2 項國際標準并已成功立項。因此,為更好地順應法規、市場和技術的快速發展,ISO/TC8 成立了WG10 智能船工作組,旨在更好地開展智能船領域國際標準研究,推動并加快船舶智能化發展進程。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海冰加速融化,極地地區的油氣和航道資源開發利用價值不斷提升,其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并且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極地船舶是極地裝備的重要組成,也是各國推進落實極地戰略的重要依托。為了規范極地船舶操作及航行,IMO 近年來共頒布3 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分別為《極地規則》、《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附則 I、II、IV 和 V 修正案“國際極地水域營運規則”,以及《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 公約)極地水域營運船舶的安全措施修正案,對極地船舶的構造、設計布置、設備、操作、培訓、搜救與環保等各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5]。針對上述公約及修正案的新要求,ISO近期重點關注極地冰區環境測量與預報,極地船舶結構設計、材料、系統設備低溫防護與防冰除冰設計,甲板機械低溫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以及推進系統、實船測試試驗等領域,開展國際標準研究,支撐極地船舶設計建造和運營。
近年來,我國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工作發展迅猛,已經成為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并將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早在2000年,我國依托于舾裝與甲板機械領域的技術優勢,承擔了ISO/TC8/SC4 舾裝與甲板機械分技術委員會主席和秘書處工作;2007年,與德國結對承擔ISO/TC8 秘書處工作;2010年,承擔ISO/TC8 副主席工作;2013年,建立ISO/TC8/SC13 海洋技術分技術委員會并承擔主席和秘書處工作;2016年,鑒于我國在ISO/TC8/SC4 和ISO/TC8/SC13 技術領域的出色工作表現,承擔了ISO/TC8 主席和秘書處工作。同時,我國還在ISO 中承擔大量工作組召集人的角色,如SC4/WG2 甲板機械工作組召集人、SC4/WG6 船用起重設備工作組召集人、SC1/WG2 一般安全要求工作組召集人、TC8/WG11 挖泥船工作組召集人以及TC8/WG10 智能船舶工作組召集人等。
通過履行ISO 主席、秘書處和召集人職責,我國推動了ISO/TC8 戰略規劃的實現和工作有效開展,為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截至2022年8月,由我國主導制修訂并發布的船舶行業國際標準共81 項,主導在研國際標準達39 項。我國發布及在研國際標準主要集中在船舶舾裝與甲板機械、船舶設計和船舶安全等領域,而在船舶管系機械、船舶導航、救生消防和近海聯運等領域的國際標準參與度仍不足(見圖2和圖3)。

圖2 我國主導編制已發布國際標準(81 項)

圖3 我國主導編制在研國際標準(39 項)
這些國際標準保證了船舶舾裝和甲板機械、潛水器等相關產品的質量,為船舶噪聲測量與隔振、水聲測量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提高了產品作業的安全性。
以ISO/TC8 為例,各分技委現有已發布及在研國際標準分布見圖4,各分技委的標準數量及涉及范圍多有不同。在標準總數方面,海上安全、管系機械、舾裝與甲板機械、導航與船舶營運和船舶設計等領域標準數量較多,海上環境保護、內河船、海陸聯運和近海航運、大型游艇和海洋技術等領域標準較少;在研標準方面,海上安全、海上環境保護、舾裝與甲板機械、導航與船舶營運、船舶設計和海洋技術領域在研標準較多,內河船、海陸聯運和近海航運等領域在研標準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分技委專業領域范圍大小不一,成立時間不同:如管系機械、船舶設計、舾裝與甲板機械等領域涉及的船舶設備設施較多,成立時間較長,標準數量相對較多;而大型游艇和海陸聯運等相關分技委成立時間較短,標準數量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由于IMO 對環保和安全的要求頻頻提升,ISO 在標準制定中需要及時反映IMO 公約規范的要求,因此環保和安全相關的國際標準項目數量增多。

圖4 TC8 國際標準分布圖
但是,隨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涌現,船舶領域現有國際標準布局并不能完全滿足船舶工業發展要求。如大型游艇業發展迅速,游艇類產品設計、建造和認證檢驗等需求明顯,TC8/SC12 中只有10項已發布國際標準,8 項在研標準,且涉及領域較為狹窄,多為大型游艇發動機、錨泊設備和涂裝檢測等,還未達到形成完整體系的目標;2014年新成立的SC13 旨在海洋觀測、潛水器和海水淡化等領域開展標準化工作,而目前該分技委只有11 項發布標準,且涉及領域較為狹窄,為潛水器結構及氧氣供應;隨著物流全球化及“門到門”的物流服務方式的發展,海陸聯運標準化需求增加迅猛,與此相對的是SC11 僅有10 項國際標準(7 項已發布,3 項在研),無法滿足多種聯運中貨箱及物流的兼容性標準需求。
我國下一步應以行業主管部門牽頭,船舶企業積極配合的形式,對上述標準缺失領域開展頂層規劃研究,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及發展規劃,同時以重點領域為突破,加大技術投入,對上述標準缺失領域及新工作領域著重開展國際標準制修訂。
隨著IMO 公約的修訂增補及新公約的發布,海上安全環保、智能船舶和極地船舶等成為工業界關注熱點。對此,我國船舶行業應積極應對,在可替代燃料船、壓載水控制、海洋環境影響評估、智能船通信協議、網關技術、極地船結構設計和甲板機械低溫環境適應性等領域,我國已開展相關研究,并且結合自主科研成果,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國際標準,充分發揮我國優勢技術,響應IMO規范要求與工業界需求。
近年來,我國船舶行業正在加大對高新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其關鍵配套設備的研發力度,向著“造船強國”目標發展[6]。我國已于2016年承擔了ISO/TC8 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的主席和秘書處工作,建議后期借助在船用柴油機減排、大型游艇和船舶導航等領域的優勢技術,爭取承擔如工作組召集人、聯合秘書處等更多新的管理權職務[7]。
目前,本所已與韓國船舶設備研究所、日本船舶技術研究協會簽署了三方國際標準化合作備忘錄,我國船舶行業可在最大程度上爭取韓國、日本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在我國與韓國、日本不存在核心利益沖突的領域,如救生設備、管系等傳統專業領域,建議積極借助中日韓合作聯盟參與更多的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承擔更多管理權[8]。
國際標準是建立全球共識的重要平臺,也是國際組織與船舶工業界銜接的重要橋梁。我國目前已成為船舶工業領域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制定國際標準的領域除傳統的舾裝與甲板機械、船舶設計外,開始向網絡安全、極地及海洋環境影響評估等國際熱點和前沿方向轉移。未來,我國應持續完善現有國際標準布局維度、有序推進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制定、積極承擔管理權職務,促進國內國際標準互聯互通,強化標準化多邊合作交流,推動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通過標準形式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