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秋末冬初是抑郁高發的季節。醫學上把這一類型的抑郁叫作伴季節性模式,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季節性心境障礙”。它是抑郁癥的一種亞型,在高緯度地區表現尤為明顯,推測跟日照時間有關。比如美國的數據表明,在阿拉斯加的發病率是在佛羅里達發病率的7倍。有理由推測我國東北和海南的數字對比與此也差不多。所以每年一到秋葉凋零,很多人就心情寥落,出現季節性的抑郁。

我喜歡季節性這個說法。它同時就在暗示,等到春回大地、陽光普照的日子,情況就會隨之好轉。那么現在就可以不用當自己在生病,只當是過冬。
對待健康的態度很奇妙。有時候必須警醒,防微杜漸,也有些情況要放松,不要一出現異常就看成一種病,小題大做。有時泰然處之更有利于康復。《黃帝內經》講順應天時,“冬主收藏”。我對這句話理解得不深,但總歸是把季節作為一個重要變量提出來。人在不同季節生理水平不一樣,做的事也不一樣。我們的活動量減少,睡眠時間變長,無心工作,不想見人,都是順應天時。
作為心理咨詢師,講這些話似乎有點奇怪,不強調如何規避抑郁,卻在安慰那些正受抑郁所困的人,讓他們知道“不打緊”。我認為這些安慰也很重要,反正再小心還是會中招,倒不如心安理得地認為是季節的問題,冬天就會遇上這些糟心事,“不是我的錯”。抑郁來了就來了,也就一個冬天。
在看到抑郁的時候,別忘了看到變化本身。傳統的心理咨詢一般是每周見面一次,我現在也會嘗試長一點的間隔。有些來訪者,每周談的話題都差不多,我就會約他們兩三周之后再見,甚至幾個月后再見。
我甚至會讓來訪者過一年再來。今天談完了,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再見。來訪者就會展開對未來一年的思考。他不需要考慮自己的一生怎么過,只要考慮一年就好。我會問他:一年之后你會在哪里?那時候你的問題怎么樣了?人們一下子就能看到很多變化。有時我們被困在微小的變化里。這周見了,下周再見,談的就只能是“問題有沒有好一點兒”,對方就會說“還那樣”。今天吵架,明天吵架,下周也吵架。好,那就明年再見,你們應該不會整整吵上一年吧?
但我最喜歡的工作節奏還是季節,我會說:“春天再見。”大多數人容易看到的時間尺度也是季節。幾個月,一抬腿仿佛就能邁過去,但什么又不一樣了。現在是北風如刀的季節,是難得曬到太陽的季節,是抑郁的季節。等吧,等幾個月,又是一個春天。
我們強調病,強調癥狀,強調風險,強調缺陷,而我們很少強調季節。小孩子都知道,落下的葉子會長出來,雪會化,冰會消。即使同一個事物,在冬天和春天看上去也不一樣。雖然是一個常識,但是加入這個視角,再看問題就會全面一些。當有聲音提醒你“當心秋冬季抑郁”時,你就會關注“抑郁”。你必須保持小心,好像一旦被纏上一生就完了。
別忘了,這只是一個季節,遠遠不足以定義你。人有漫長的一生,而心情總在起起落落。就算有點什么癥狀,都不是大問題。抑郁發作會有一段時間,幸好也只有一段時間。治療要考慮的只是在這段時間過得好一點,而不見得非要藥到病除。后者當然更理想,但前者更容易實現。
(愛吃肉摘自《環球人物》2021年第24期 圖/山茶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