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我們對人才培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30歲之前,年齡越小越重視。對還在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我們不但不惜重金聘請名師給他們補習,而且家長要親自指導、直接干預??墒堑搅酥袑W,家長指導不了,就只能搞后勤;到了大學就只剩下鼓勵。等到人才大學畢業,很多家長又會勸他們趕緊找份安穩的工作,老老實實上班,等著升職加薪、買房、結婚、生小孩,然后等生出小孩,再來新一輪培養。這個充滿關愛的人才觀,其實是個“燕雀之志”。規劃來規劃去,是在設定一條最保險的人生路線。各種不計成本的高投入,只不過是為了實現一個平庸的目標。
古代讀書人都要講個“修齊治平”,認為人才就得做大事,但當今的人才觀是“打工者心態”,社會上都有些什么位置,哪個行業掙錢多,哪個職位待遇好,我就爭取去成為這樣的人。這種心態的人再厲害,也不過是一只優秀的綿羊。
打工者人才觀的本質是把人變成標準化的產品,去填充現成的位置,是削足適履。
大人物的成長,可不是這樣的路線。偉大的國家不可能全靠打工者建成,我們需要一個更高級的人才觀。
有一項研究追蹤了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地區學生的職業生涯,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學生們高中時就要選定自己的專業,一直到大學都是上對口專業的課,但蘇格蘭正好相反,學生們在大學頭兩年都不需要選專業,到了大三才分專業。結果跟蹤研究發現,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而那些早早定型的人則最好工作一段時間趕緊換個專業,統計表明,換專業能讓他們的收入增長速度加快。
這個普遍規律是:如果你一開始就想好了這輩子要做什么,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別大的成功,反而是一開始走錯了,后來才找到人生目標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功。
真正的人才,都有黑馬的氣質。有人發現,這些黑馬的共同點并不包括“特立獨行”“叛逆精神”,其實黑馬有各種各樣的性格,很多人非常溫順。
最主要的黑馬氣質就是兩點,第一是黑馬總是在追求“做自己”。這些人不問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這份工作能掙多少錢、職位高不高,他們也不問社會需要什么人,他們問的是“我到底喜歡做什么”,他們更在意對工作本身的享受,想要一種“滿足感”。他們不是因為卓越而滿足,而是在滿足中達到卓越。
第二是黑馬沒有長遠的目標。標準化思維總是鼓勵人們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并為之奮斗。如果你認為金融工作最厲害,那你就要先考上一所“985”院校的金融專業,最好再去國外留學幾年,然后拿著亮麗的學歷加入一家頂尖金融公司,一路努力拼搏,最后成為一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這樣可以是可以,但這是金融打工者的攻略。
事實上你去看看那些厲害的、對市場有影響力的金融人士,他們并不是這條標準化流水線的產物。
我們當前對標準的評價過高,對自由的評價過低。
向誰誰誰學習、按照教學大綱溫課備考、模仿滿分作文、參照職場攻略,這些都是把人變成產品。
你認為這件事兒現在的做法不對,那你想怎么做?
你覺得這篇范文寫得很俗氣,那你會怎么寫?
你看社會上有些事情不合理,那你能怎么改?
敢問這些問題的,才是真正在培養人才。
(林冬冬摘自《哲思2.0》2022年第8期 圖/新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