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哈特穆特·羅薩
人們可能覺得半個小時非常短,但也可能感覺非常久,這完全由我們所處的情境和參與的活動而定。如果人們做一件自己很喜歡做的事,并且獲得非常多樣且令人興奮的體驗,時間通常會流逝得非常快。但當我們在一天結束時回想這一天,反而會覺得這一天特別久。

比如,假想一趟從柏林到蔚藍海岸的旅行。可能一早就起床,先搭乘飛機飛往慕尼黑,在慕尼黑來一趟短暫的城市觀光,再花一點時間到阿爾卑斯山逛逛,然后傍晚到了地中海岸邊看著海景喝著咖啡。等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會覺得這一天過得好充實,好像已經過了兩三天似的。
反之亦然。試想,你在某個車站或辦公處很無聊地等候了一整天,然后可能因為堵車又多花了很多枯等時間,這時,你會覺得簡直度日如年。
體驗到的時間過得緩慢、長久,在記憶里卻會變得非常短暫易逝。
到目前為止這沒什么問題,既不是什么新的現象或研究結果,也不是什么糟糕討厭的事。
但接下來的事就精彩了。
現代的數字媒介世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時間體驗形式,跟“經典”的那種“體驗短/記憶久”或是“體驗久/記憶短”的時間體驗和時間記憶模式背道而馳,變成了“體驗短,記憶也短”的模式。
設想一下,現在你剛下班回到家,拿起電視遙控器要看一會電視,接著很可能花了幾個小時調臺,或是看了一部精彩刺激的懸疑推理劇。觀看結束時,你會覺得剛才觀賞的時間一下就過完了。就像上面提到的旅行一樣。
但是,關掉電視機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看完電視后,時間在記憶當中并沒有變長,而是莫名其妙、幾乎毫無痕跡地“咻”地一下就不見了。
一天結束、上床睡覺時,通常看電視的時段不會在你所記得的時間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像“體驗久/記憶短”的模式。可是,如果一整天都在看電視,那么到了晚上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才起床一樣。這時候就出現了“體驗短/記憶也短”的模式。
時間在體驗當中一下就流逝了,在記憶當中也縮水了。如果這種情況只出現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沒什么特別值得一提之處。但我想說的是,“體驗短/記憶也短”模式在晚期現代的生活世界變得相當普遍。
讓我們來想一下,這種時間的體驗倒置的原因是什么。我相信,看電視和旅行之間的差異有兩個層面。第一,我們是全心全意投入旅行當中,對任何方面來說旅行都是一種全身心的體驗。相反,看電視是去感官化的,我們很難把頭轉開,而是緊緊盯著范圍很小的屏幕,沒有使用其他感官知覺。第二,我們沉浸其中的電視節目(或計算機游戲)是去背景化的。它們跟我們是什么或我們是誰一點關系都沒有,跟我們感覺如何、余生怎樣也沒有關系。它們跟我們的內在狀態或體驗沒有有意義的“共鳴”。
因此,在這些活動當中,我們的行動或體驗都只是“孤立的片段”。這些片段沒有在我們腦海里留下任何記憶痕跡。它們對我們過去的體驗沒有增加任何東西,我們傾向于馬上就忘了它們。事實上,這種抹除(或是不留下)記憶痕跡的趨勢,在加速社會當中是很有用的。因為在加速社會當中,大部分的經驗很快就會過時而無用了,人們總是要準備去面對無法預想到的新事物。但是(深層)記憶痕跡的在場或缺席,似乎決定了人們所記得的時間是久還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