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歷時多年,四川劍南春 (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劍南春”)原董事長喬天明行賄、私分國有資產案一審判決出爐。據四川省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樂山中院”)3月24日消息,現年74歲的喬天明因行賄罪、私分國有資產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4億元。
作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劍南春一直活躍在白酒行業的浪潮之中。但該公司長期受制于喬家的官司影響,未能在資本市場有所邁進。去年4月,喬天明的兒子喬愚正式出任劍南春副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主持公司全面工作。
隱匿國有資產2.64億元
此前,樂山市人民檢察院曾起訴劍南春董事長喬天明犯行賄罪、私分國有資產罪。2018年9月12日至14日,樂山中院對該案件進行公開開庭審理。
在為期3天的庭審中,法庭對被告人喬天明行賄和私分國有資產的犯罪事實展開調查,控辯雙方圍繞指控事實,當庭出示相關證據并進行相互質證,對定罪和量刑問題充分發表了辯論意見。法庭辯論結束后,被告人喬天明作最后陳述。
經過數年等待之后,2023年3月24日晚間,樂山中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樂山中院當天下午一審公開宣判喬天明行賄、私分國有資產案,對被告人喬天明以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以私分國有資產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并處罰金人民幣4億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人民幣4億元;私分的國有資產及其相應收益予以追繳,返還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政府。

經審理查明:2001年1月4日,喬天明經綿竹市人民政府任命為劍南春董事長。2003年,劍南春改制,喬天明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在2006年至2012年期間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共計38萬元。改制期間,喬天明伙同他人,通過偽造財務資料等方式,隱匿國有資產2.64億元歸改制后的劍南春所有。
樂山中院認為,喬天明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國有公司劍南春違反國家規定,在改制過程中隱匿國有資產轉為改制后的劍南春所有,喬天明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其行為構成私分國有資產罪,且數額巨大,應依法懲處。
鑒于喬天明犯行賄罪、私分國有資產罪,依法應當數罪并罰,法庭遂作出上述判決。
股權改制爆“退股門”
資料顯示,喬天明出生于1949年,1982年進入劍南春酒廠,歷任劍南春酒廠副廠長、總經理等職務,并于2000年擔任劍南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至今。
據重慶媒體報道,20歲出頭的喬天明在礦區當了多年工人,1978年被派到黨校學習。1982年,32歲的喬天明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開始跑調動。據他在自傳里回憶,那時還沒有請客送禮的現象,完全靠自我推銷介紹。他被綿竹酒廠接收,兩年后就升任黨辦副主任,接手酒廠的行政工作。
據報道,上世紀80年代中期,劍南春整頓,喬天明被調離領導崗位,不久又東山再起。1989年,酒企從計劃轉向市場,喬天明出任負責銷售的副廠長,解決了當時劍南春產品滯銷問題。1996年,喬天明擔任劍南春集團常務副董事長、總經理,4年后出任劍南春集團“一把手”。
在喬天明治下,劍南春在全國打響知名度,一躍與茅臺、五糧液并稱“茅五劍”。據央廣網報道,2003年,劍南春邀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到劍南春參觀訪問,又在2004年白酒提價潮中贏得機會,當年銷售額約25億元,而同時代茅臺的營收約30億元,與劍南春同為“川酒六朵金花”的五糧液營收超60億元,瀘州老窖營收約12億元。也正是在2003年,喬天明主導劍南春改制,為劍南春爆發內斗掉隊行業前三、遲遲未能上市埋下了隱患。
2003年,依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川委發〔2002〕2號”《關于加快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建立現代制度的意見》相關要求,劍南春集團進行了“國有資本有序退出、實施戰略性改組”的改制方案。隨后,綿竹市委常委會經研究,同意采取“由劍南春集團現有領導層作為經營團隊融資控股、職工持股并引入戰略投資伙伴”的方式進行產權改革。2004年該方案正式獲得四川省財政廳批復。最終,劍南春集團國有凈資產為9.29億元(不包含商標等無形資產),并以這一價格為轉讓價。
據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旗下《法治周末》報道,2012年8月,劍南春集團推出《劍南春集團員工持股信托計劃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要求將2003年改制時員工手里的《出資證明》改為《受益權份額證明書》,此外對職工股份(收益權份額)回購價定為前一年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的70%,遭到基層職工強烈反對。
有員工認為,《出資證明》是自己股東身份的證明憑證,而《受益權份額證明書》則代表自己與劍南春之間只是一種類似委托投資理財的關系,此舉是為剝奪員工作為劍南春股東的身份,部分員工舉報喬天明涉嫌侵吞國有資產。這次股權風波,以“溢價回購”告終。2013年6月,劍南春集團、職工、政府三方協調后,達成了“溢價回購”方案,劍南春集團以均值14.06元的價格回購了職工手上所持股權,約有90%的職工選擇賣出股份。
屢傳借殼上市未果
作為全國知名白酒品牌,劍南春被譽為四川白酒界的“六朵金花”之一,如此響亮的招牌自然備受資本市場厚愛。而事實上,還未上市的劍南春早已攪動起A股漣漪,讓概念炒作的投資者躍躍欲試,有人癡迷炒作,有人為此被罰。
早在2002年,*ST金路(000510. SZ)曾發布提示性公告,稱當時的公司第一大股東西藏珠峰(600338. SH)摩托公司擬將其持有的金路集團法人股轉讓給劍南春集團。
此前,劍南春集團已經通過受讓四川佛蘭印務有限公司和四川德陽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有的1915萬股和524萬股金路集團股權,成為金路集團第三大股東。
若股權轉讓順利完成,劍南春集團將取得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借殼上市有望實現。但出人意料的是,2002年最后一天,漢龍集團悄然入主金路,劍南春集團借殼夢碎。不過,在隨后的時間里,市場不時流出劍南春再度借殼金路傳聞,2013年12月金路再度否認借殼給劍南春。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A股市場便會盛傳劍南春借殼上市的消息,隨之相關股價亦陡然上漲。其中,近期被市場爆炒的妖股財信發展(000838.SZ)前身“國興地產”和華塑控股(000509.SZ)等個股,都曾被傳為劍南春集團借殼標的,而后上市公司也相繼澄清查無此事。
如果說是一般投資者借勢炒作也就罷了,竟有上市公司高管自導自演發布劍南春借殼的虛假信息。2015年8月,金宇車城(000803.SZ)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董事長胡先林、時任董秘羅雄飛改正,并分別處以20萬元罰款。
(來源:證券時報網、澎湃新聞)
專家點評
本案當事人喬天明作為劍南春改制前后的董事長,在改制期間,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并偽造財務資料隱匿國有資產歸改制后的劍南春集團所有。根據“兩高”《關于辦理國家出資企業中職務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國有公司、企業違反國家規定,在改制過程中隱匿公司、企業財產,轉為職工集體持股的改制后公司、企業所有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私分國有資產罪定罪處罰。國企“改制”,不是國企“改姓”,在市場化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既要盤活,也要防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