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史兵 何勝保


摘 要:在對八卦掌流源正名分辨之爭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地方民俗體育項目八卦掌與《周易》哲學之間的文化流變關系,再從卦象、卦圖、卦數和卦理四個維度闡述了八卦掌與《周易》哲學易理的融合關系。研究認為,八卦掌由董海川所創具有時間上和文獻邏輯推理上的考察依據;八卦掌陰陽魚、八卦掌技變、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與《周易》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論、易變論、卦畫論、道德論存在“底層”與“借用”的文化關系;八卦掌對《周易》哲學融攝表現在“卦象、卦圖、卦數、卦理”論域。八卦掌的肢體運動特征、“站、轉、換、打”功法、四正四隅、門派武德之風與《周易》“卦象、卦圖、卦數、卦理”易理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俗體育特質的武學文化品格。
關鍵詞:《周易》哲學;八卦掌;民俗體育
中圖分類號:G8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033(2023)03-0083-06
引用格式:楊艷,史兵,何勝保.民俗體育項目八卦掌對《周易》哲學的攝取[J].商洛學院學報,2023,37(3):83-88.
Integration of the Folk Sports Event Baguazhang and
the Philosophy in Zhouyi
YANG Yan1,2, SHI Bing2, HE Sheng-Bao3
(1.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hangluo Smart Sports Service and Research Center,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2.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Shaanxi; 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roving the dispute on the origin of Baguazhang, the cultural ch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folk sports events Baguazha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Zhouyi is explored, and the fu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aguazha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Zhouyi is expounded in four dimensions:image, diagrams, numbers and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Baguazhang created by Dong Haichuan h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is in time and literature logic reasoning. There are cultural relations of "bottom" and "borrowing"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ory, changeable theory, divinatory theory and moral theory i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Zhouyi. The fusion of Baguazhang and Zhouyi philosophy is manifested in the field of "image, diagrams, numbers and philosoph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ysic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aguazhang, the "standing, turning, changing, beating", the four positive and four corners, the style of martial arts and the "image, diagrams, numbers and philosophy" of Zhouyi forms the character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folk sports.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Zhouyi; Baguazhang; folk sports
民俗體育是指在民間風俗或民間文化及民間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形式[1]。中國民俗體育風格多樣、形式眾多,其形成、發展與演變是各民族在長期的行動實踐、認識實踐中不斷吸收、借鑒、融合民俗文化而逐漸形成的一類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事象,對民俗體育文化內涵的解讀從發生學、歷史學、現象學等諸多層面都需要探索文化源頭。《周易》作為中華史書典籍,對中國哲學、醫學、武術和養生術等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均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2],《周易》哲學思想對中國民俗體育勢必起到一定的統攝與引領作用,但長期以來,對這兩類文化流變關系與融合關系的研究并未引發學術界關注,相關的理論尚有待考證研究。
董海川,河北廊坊文安縣人,被譽為八卦掌的始祖,其所創八卦掌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故曰名“八卦”。八卦掌自開創以來廣泛流傳于民間,經過歷代傳承人的不斷繼承和發展,成為民間節慶表演、民間體育競賽活動、反映民間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故此八卦掌被列入了民俗體育文化范疇。八卦掌順應自然之法,動作剛柔相濟,以“變”為法,深得“易”變之精髓,在卦圖、卦理、卦數等方面勢必也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八卦掌技擊、技理、技法源自易之哲學思想,但是,在傳承與發展進程中,專家學者對于八卦掌哲理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鑒于此,為探討《易》之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個卦象系統對董海川所創八卦掌的形成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內在邏輯關系,進一步闡釋二者之間更高層次的聯系,以期形成對地方民俗體育文化所蘊含的哲理性賦予較為全面、清晰的認識,為實現民俗體育八卦掌的普及推廣提供學理支撐。
一、八卦掌的流變與發展
關于八卦掌流源之說在國內學術界經過多年爭議依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紛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八卦掌是否為董海川所創。無論是從清宮舊檔文史材料,還是董海川碑揭、墓葬的發掘中均未發現對董海川從師經歷、自宮入肅王府原因的歷史信息,從而引發了研究者的多種困惑與費猜。目前國內關于八卦掌流源的學術觀點主要有如下幾類:周傳良[3]通過對八卦掌民間口碑傳聞歷史信息的整理與分析認為,董海川創拳說缺乏必要的論證材料,所持支持觀點的敘事話語結構濫觴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遇仙”模式,八卦掌是八卦拳的發展,二者有著明顯的沿承關系。同時,又是八卦教的孑遺。時傳霞[4]借助文獻資料法、歷史鉤沉法對八卦掌流源的研究認為,八卦拳、八卦掌屬于同類拳種,因此,八卦掌并非董海川所創。還有一類說法則認為八卦掌為董海川所創,如李思南[5]認為董海川所創八卦掌屬于中華武學中內家武術拳種。劉金亮[6]也認為八卦掌的傳承體系是由董海川所創。
董海川創八卦掌是在吸收和借鑒磨掌或轉掌之后所創,并流傳各地,形成了尹式、程式、史式、梁式和張式五大派系[7],如今在發展變遷進程中已經由早期與內功融于一體的技擊術到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健身養生術的變遷,也實踐著在民間流傳的“小眾化”民俗體育活動向全國范圍內推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大眾化”民俗體育活動形式。自2008年八卦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對于八卦掌的傳承與保護得到普遍重視,開展了諸如武術世錦賽八卦掌比賽、學校八卦掌校本課程等。據統計,在文安縣的13個鄉鎮、158所小學均開設了八卦掌理論和實踐課程,總計覆蓋約5.5萬名學生[8]。
從現存的歷史檔案文獻資料來看,清代《藍籍外史·靖逆記》有“拳法有八步……步伐似合八卦”的記載[9]。董海川生于1797年,也就是說在董公之前就出現了八卦拳法的歷史印記,這也是學術界對董公創立持否定態度的依據,但董海川之前并沒有八卦掌相關史料。另外,徐哲東在《國技論略》也有“董海川傳授八卦掌技藝”的記載,姜容樵在《八卦掌考證》中也談到:“八卦拳與八卦掌有別,惟八卦掌按易理卦形發明”。董海川吸收了八卦哲理與八卦拳技理思想而創立八卦掌,既不能把其等同于八卦拳,也不能單純地看成是八卦拳的孑變關系。此外,八卦教中所練習的八卦拳實則為“八方步”,八卦指八個方位,這個步法也就是沿圈走轉,四周一圈。在《梅花拳秘譜》中載:“五勢梅花拳、八卦拳為昆侖派之基本拳。”八卦教傳習的八卦拳與梅花拳有著較大的相似之處,而把八卦掌創立始于八卦教的說法并不成立。因此,八卦陣由董海川所創的說法具有時間上和文獻邏輯推理上的依據,八卦掌是在吸收八卦教八卦拳、昆侖派梅花拳技理、技法的基礎上,融入《周易》之易理哲學思想,形成一種獨特的內家拳種,兼具技擊、健康養生功效。
二、八卦掌拳理對《周易》哲學的化用
(一)陰陽論
《周易》無論是對自然哲學還是生命哲學的闡發都是以“陰陽二氣”為本[10]。《周易》把“陰陽之道”看成是陰、陽爻組成的卦象哲學,《黃帝內經》也有同樣的記載。董海川八卦掌所用的八卦圖中間有太極圖,也正是吸收了《周易》陰陽八卦太極哲學思想。另外,董海川八卦掌練習的太極圖中間部分為陰陽魚,繞圈走轉是在太極陰陽魚組成的力場中呈現“道法自然”的演化規律。《周易》認為宇宙的初始狀態為混沌原始之氣,用太極表示,在《八卦掌轉掌功架勢法內外合一歌訣》中也有這樣的描述。因此,董海川八卦掌中的陰陽魚正是吸收了《周易》陰陽哲學觀,實現了轉掌與身法步的結合,融為一體的陰陽螺旋力場,表現出陰陽迭變的互換規律。由此形成了以《周易》陰陽論為“底層”,董海川八卦掌陰陽魚“借用”的一種文化演變邏輯關系。
(二)易變論
《周易》中的易理哲學強調剛柔、動靜合一,“變易也,不易也”(《周易·乾鑿度》),易有“簡易、變化、不變”三義之理。董海川所創八卦掌正是“借用”了“變易”之理形成掌法、步法不斷變換的拳術體系。確立了“柔化剛發,剛發柔連” “轉掌就變化”(《八卦掌轉掌要領歌訣》)的技變哲學。《周易》易變論的“底層”哲學文化及以運動變化為指導的辯證法則對八卦掌的影響表現為,“練內培本,性命雙修,起于陰陽之步,變于陰陽之間”的拳理文化和技法規則。八卦掌以“轉”為特色的技法表現,“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的走圈運動[11],利用走圈、“避正打斜”使之演化為一種“變易”之拳。因此說,《周易》易變論與八卦掌技變之間的“底層”與“借用”關系表現為,“以易理說拳理,以拳理演易理”的文化互文關系。
(三)卦畫論
《周易》做卦畫不是憑借心靈的主觀臆造或雜亂無章的拼湊,而是根據宇宙萬物的初始混沌狀態,結合萬事萬物的基本運動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用一種變化的序列來加以形象表達,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組成的八個卦象系統揭示了中國古典自然哲學的思維范式,而非簡單的形象模仿。根據陰陽觀,“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六十四卦畫,形成了“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畫”演化的推理模式,以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具有抽象性的思維邏輯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這種借助形象思維對宇宙萬物最原始本質屬性的客觀描繪,體現了認知事物的客觀邏輯,刻畫了事物的本質規律和所固有的物化基礎模式。八卦掌由“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演化生成邏輯,都是《周易》陰爻(- -)、陽爻(—)卦畫的不同組合符號,來預示人體的動靜變化規律,體現攻防轉換、辯證統一的技擊哲學。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對于宇宙認識的混沌(太極)向六十四卦畫演化的認知規律對董海川八卦掌八卦取象的影響表現為“借用”關系,亦可謂之八卦取象的“底層”。
(四)道德論
《周易》提出“天道” “地道” “人道”之三道論的哲學命題,其中的六畫卦也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兩兩相重而成,并處于生生不息的永恒變化之中,順應了人的本性與自然本性相協調,形成了“天人合一”道德譜系,確立了“人”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說“易學即人學”,這種道德意識的出現也標志著東方民族的原始思維向理性思維范式的過渡,原始古樸的“泛道德主義”范疇成為中華民族早期超世俗思維的文化鏡像。“龍德而中正”、“元亨利貞”四德、“仁禮義智”思想觀,構建了《周易》道德論的價值譜系[12]。
《周易》道德論思想價值體系對董海川八卦掌修身影響的“借用”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八卦掌四德八能四情中記錄的八能分別為:搬、攔、截、扣、推、托、帶、領,“八者,而為德行,行之于身而為道……則能與性德合為一道也。”這也是道論觀在八卦掌技擊中的應用,道也成為修習八卦掌的根本要訣。“立壯志,勤苦練,貴有恒,始有成。”(《八卦掌練習三字經》)這也說明,八卦掌法的修習必須達到內外兼修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道德意志,以及練掌者高尚武德、浩然正氣、堅韌不拔精神品質的道德教化。第二,八卦掌繞圓走轉勢不間斷取法于易之“天道”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同時,八卦掌修習層次水平的高低也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提高的過程。第三,《周易》“元亨利貞”的道德論思想“借用”于八卦掌技擊中,二人較技,雙方對敵立意之處謂之“元”,進攻謂之“亨”,爆發擊而中謂之“利”,結束謂之“貞”,這也是《周易》“元亨利貞”道德論在八卦掌技擊中的修身之法。
三、八卦掌拳法對《周易》哲學的借鑒
民俗體育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傳承載體,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與認知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具有集體性、程式性、象征性、儀式性的體育行為文化符號,這種行為本身把民間宗教、信仰與體育習俗融為一體。八卦掌作為地域性的民俗體育文化形態,其發生、發展與中國傳統自然哲學思維存在不可須臾分離的內在自生關系,特別是易之“象、圖、數、理”哲學對八卦掌的影響既有統攝引領意義,又有創新指導作用。
(二)卦圖
董海川八卦掌的武術功法分為“站、轉、換、打”四個部分。其中,“站”是站樁,“轉”是指擰旋走轉,“換”是走轉方向的轉換,加強動作組合手法,“打”是打單操,把組合動作拆開反復操練。“八步一圈走轉,每步為一卦。”(《八卦掌九宮要訣》)表現為一勁一卦象,一運一陰陽,周而復始,成就其神功之法[13]。
八卦掌的站樁于八卦圖陰陽魚中心,取法于周易之先天八卦陰陽之道,遵循陰陽轉換客觀之規律,陰陽平衡,成為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之功法。繞圈走轉起勢于八卦圖陰陽魚的兩只眼。八卦掌任何功法均是由轉圈派生而來,這也是八卦掌修煉之法與宇宙溝通的感悟,與《周易》天人合一的辯證哲學觀實現了融合。八卦掌這一核心修煉之法與太極八卦圖直觀地契合中,效法于先天八卦圖,并把卦圖符號移植到人體之中,經過人體修煉所感應而形成人體之八卦圖像,如乾卦獅形即朝乾卦西北方向起步走轉。
對于《周易》哲學與董海川八卦掌卦圖上的攝取不能僅局限于直觀上的理解,而需要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八卦掌在卦圖中的轉圈不只是一種運動形式的效仿,更意在“采集天地八方之氣”。《八卦掌平穿掌》中強調“走如風兮站如釘”,也就是說八卦掌轉圈要求足抓地、胸虛空,以便采集大地之氣。《八卦掌盤掌走轉行功要領三十六歌訣之三》載:“拉指挺掌指上翹。”意采天之氣,這也是《周易》天地(乾坤、陰陽)之氣與人自身之氣的充分和合,彰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學觀綱要。
(三)卦數
萬物皆由數演化而來,因為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由量變向質變的發展規律。《周易》宇宙認識一元論(混沌)的哲學觀也說明了世界萬事萬物在本源上都存在普遍的聯系,太極演化為陰陽,陰陽兩儀作用生四象。在此基礎上,陰陽力量的持續作用,再生一陰一陽產生第三爻而成為八卦,再到三百八十四爻變化在《周易》哲學思想中都是數變向質變轉化的概念范疇。
《周易》卦數哲理與董海川所創八卦掌之間的融合關系具體表現在:第一,八卦掌四正四隅與《周易》八卦哲學陰陽交泰的融合,包括:蟒形、獅形、虎形、熊形、蛇形、馬形、猴形、鵬形,正是《周易》八經卦之說。第二,八卦掌動作分八組,每組七種動作,這也應驗了《周易》中的“七日來復”(《易經·復卦》)之數,這樣單個動作與組合動作的總數也是《周易》之六十四卦數。“八卦掌法貴三盤,三盤三節各分三。”根據《周易》卦數組合法,結合八卦掌法的組合動作方法,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每一形的基本散手為7×8×3=168,八形的基本散手為168×8=1 344,這樣再加上8個八形組合動作,共計1 352個基本動作。
(四)卦理
《周易》涵蓋了陰陽、五行、八卦等中國傳統樸素的哲學觀,陰陽兩卦雖簡,卻能生萬事萬物。董海川所創八卦掌效法于此簡易之理,形成“一陰一陽謂之拳”的掌法特色,左轉為陽,右轉為陰,并在此基礎上演化為各種招式。“生生之謂易”(《周易·系辭》)解釋了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董海川八卦掌借用“陰陽消長”的變易思想,使陰陽變化與攻防拳勢融為一體,以動制靜,以變為中的掌技法總則,區分剛柔屬性,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規律,這種自然循環往復的規律是不變的——不易。這種不易定則在八卦掌運動技法中的運用使之表現為,空胸緊背、頭頂肩合、肘肱里裹、扣腳合膝、步若趟泥、旋轉穩健、滾轉爭裹等技法、勁法的固定準則。
董海川八卦掌吸收了易之母體因子,與《周易》卦理哲學的融合使之表現為以中華傳統哲學形簡而意繁文化哲理,內在文化底蘊深厚,外在表現形式豐富,形成了集“養生、技擊、尚武”為一體的中華拳理文化范式。董海川八卦掌技擊吸收了《周易》陰卦陽卦矛盾的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在技擊中要達到陰陽兼顧,協調統一。《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其卦理具有“謙”卦的性質,實現著對人進行道德修養教化的目的。從武德上來講,八卦掌“尚德不尚力”(《八卦掌盤掌走轉行功要領三十六歌訣之十五》)形成了八卦掌“謙虛忍讓,力戒盛氣凌人”的門派武德之風。
四、結語
地方民俗體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對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內涵的深層闡釋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董海川所創八卦掌作為地方民俗體育的典型代表,經過不同流派的不斷傳承、發展與創新,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中華武學特質的文化譜系,成為中國民間民俗體育的象征性文化符號。對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哲理的解釋可以從中國早期哲學思想——《周易》哲學中探尋答案,民俗體育對《周易》哲學思想的攝取進程中也不斷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成為引領發展轉向的母本基因,這可以在八卦掌文化哲理的呈現中找到答案。
《周易》陰陽論、易變論、卦畫論和道德論哲學與八卦掌陰陽魚、八卦掌技變、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存在不可分割的文化關系,這種關系的生成不是巧合與簡單的耦合結果,而是上下游文化鏈的一種內在衍生關系,表現出上層文化對底層文化的主動調適過程。乾、坤、離、坎、震、艮、巽、兌八卦取象等易理哲學思想與八卦掌的融合塑造了剛柔、虛實、動靜、進退的技擊風格。董海川八卦掌“站、轉、換、打”之武術功法取法于易理之先天八卦陰陽之道,并把卦圖符號移植到人體之中,意在“采集天地八方之氣”。八卦掌從身體八卦、四正四隅、八形掌法方面均與《周易》卦數哲理相契合。八卦掌空胸緊背、頭頂肩合、肘肱里裹等技法、勁法的固定法則皆源自易之簡易、變易、不易哲理思想。董海川八卦掌吸收了易之母體因子,形成了集“養生、技擊、尚武”為一體的中華拳理文化范式。
參考文獻:
[1]? 羅孝軍.民間體育、民族體育、民俗體育與傳統體育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
35(2):135-139.
[2]? 何勝保,高紅斌,楊春,等.融攝與對話:《周易》哲學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影響發微[J].體育科學,2013,33(10):93-97.
[3]? 周傳良.八卦掌淵源新探[J].體育文史,1997,23(1):35-37.
[4]? 時傳霞.八卦掌源流的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2):56-59.
[5]? 李思南,茹凱.獨特的八卦掌養生功法——定式八掌[C]//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第五屆醫學氣功學會會員代表會議暨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2:187-191.
[6]? 劉金亮.八卦掌與周易八卦的關系[J].周易研究,1995,25(3):81-90.
[7]? 新華網.走進校園 百年八卦掌煥發“青春”[EB/OL].(2023-05-12)[2023-05-12].http://he.news.cn/xinwen/2023-05/12/c_1129605210.htm.
[8]? 王振山.八卦掌源流新說[J].武當,2013,18(2):31.
[9]? 何勝保.《周易》哲學觀對道家太極拳的影響[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5,40.
[10] 高紅斌,何勝保.《周易》美學對中國古代體育審美思想影響——基于元哲學理論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16(1):179-182.
[11] 劉瑛,何勝保,關博.論少林武學與道家功法、禪學思想的融合[J].體育與科學,2014,35(4):55-58.
[12] 黃正泉.論《周易》的道德譜系[J].倫理學研究,2006,11(6):88-95,99.
[13] 張杰.智慧的“善手”:憶王文奎——“北京南城樁功八卦掌”漫談之七[J].中華武術,2021(3):32-35.
收稿日期:2023-02-03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0Q018);商洛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2022-Y-0014);商洛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2KYZX07)
作者簡介:楊艷,女,陜西山陽人,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