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戈
甘草,味甘,性平。古書記載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作用。我國最早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其甘草列為上品。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256首處方, 60%以上含甘草。 南朝醫學家陶景弘:“此草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說,尊稱“國老”。甘草片、甘草合劑用于止咳幾乎人人皆知。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研究發現,甘草具有類似糖皮質激素樣的抗炎作用,而無糖皮質激樣的副作用,甘草酸是主要活性成分。第一代甘草酸制劑是成分難以確定的粗混合體。受日本研究啟發,我國研發了第二代是以β體為主的復方甘草酸苷(商品名:強力寧)。后來日本研發了復方甘草酸苷(美能)主要為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由于國家重視和科技的進步,第三代和第四代甘草酸分別于2004年和2005年研發成功,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各種原因的肝損傷,臨床觀察改善肝功能效果更好,降低了不良反應風險。
炎癥是許多慢性肝病發病機制的一個共同過程。肝臟炎癥不僅見于幾乎所有原因所致肝病,而且常常貫穿病程始終。“炎癥”是肝臟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 炎癥是肝臟疾病進展的關鍵因素。
甘草現代藥理作用研究顯示:抗炎、抗肝纖維化、抗生物氧化解毒,抗肝臟毒物、穩定細胞膜。我國2014年“肝臟炎癥及其防治專家共識”指出:“甘草酸類制劑具有類似糖皮質激素的非特異性抗炎作用而無抑制免疫功能的不良反應,可改善肝功能。藥理實驗證明,該類藥品可針對炎癥通路,廣泛抑制各種病因介導的相關炎癥反應,減輕肝臟的病理損害,改善受損的肝細胞功能。可抑制由炎癥刺激誘導的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核因子-κB 及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蛋白-1 關鍵炎性反應信號在起始階段的代謝水平,抑制三條炎癥通路相關炎性反應信號的活性,下調炎癥通路上游相關促炎性細胞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 8、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 6、相關趨化因子以及環加氧酶的表達,阻斷炎癥通路下游,包括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和活性氧的生成。具有刺激單核- 吞噬細胞系統、誘生干擾素-γ 并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從而發揮免疫調節功能。還兼具抗過敏、抑制鈣離子內流等作用。臨床研究證明,該類藥品可改善各類肝炎所致的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等生化異常,明顯減輕肝臟病理損害,改善受損的肝細胞功能,對慢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均有較好作用。”
控制炎癥是改善慢性肝病結局的關鍵。 “肝臟炎癥及其防治專家共識--2014”將抗炎保肝藥物分為5類:第一類為抗炎類藥物:以甘草酸類制劑為代表。共識推薦意見6:對于肝臟炎癥,無論是否存在有效的病因療法,均應考慮實施抗炎保肝治療。對于缺乏有效病因治療或暫不能進行病因治療的部分患者,更應考慮抗炎保肝治療。推薦意見9:對于各類急慢性肝臟炎癥,血清ALT水平顯著升高或肝組織學有明顯炎癥壞死者,在及時進行病因治療的同時,應給予適當的抗炎保肝治療。
甘草酸類制劑是獲批急性藥物性肝損傷適應癥的保肝藥。急性藥物性肝損傷III期臨床數據,甘草酸制劑有效率為76.2%,對照組為48.7%。歐洲Manns等用甘草酸苷治療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無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進行52周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 結果顯示:治療12周時明顯降低ALT,52周時能夠改善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陜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徐源等對甘草酸苷治療脂肪肝臨床療效進行系統評價,認為,復方甘草酸苷治療脂肪肝患者,可以明顯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 ALT、AST 水平,改善 TG 水平,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王廣基院士研究顯示:異甘草酸鎂可增加肝細胞內恩替卡韋的濃度,其中細胞核增加1.55倍,胞漿增加1.36倍。
甘草為中國傳統道地藥材,廣泛流傳于古今中外。甘草中含有三萜皂苷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類化合物、氨基酸類化合物以及糖、粗蛋白、粗纖維、脂肪等多種化學成分,而這些化學成分亦分別表現出抗氧化、抗癌、抑菌、神經保護、調控血糖血脂以及抗抑郁等生物活性。現今,甘草不僅應用于醫藥行業,亦被應用于日常飲食之中,說明了甘草應用的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