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造演藝之都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部署。北京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演藝資源,近年來在演藝品牌、創新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奮進新征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首都的文化引領示范作用將更加彰顯,演藝之都建設還將在標準制定、專項政策、能效提升、空間集聚、名家培育、品牌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以世界級演藝精品彰顯中華文化精神,凝聚起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關鍵詞] 首善標準;? 演藝之都;? 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中圖分類號] G12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1-0033-04
北京坐擁得天獨厚的演藝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文化資源以及遍及城市的多元演出空間,匯聚全國優秀的藝術院團、藝術院校和藝術家,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演藝城市。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近年來,北京演藝城市建設就是在堅持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不斷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激活群眾文化創造力,努力建設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北京演藝之都建設助推文化發展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作為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設關乎“國之大者”。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在演藝平臺、演藝團體、藝術類高校等演藝基礎資源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劇場劇院多、演出團隊多、劇目創作多,演出活動豐富多彩,北京的文化市場非常活躍,也是文化演藝消費的中心城市,一直在全
國演藝領域發揮著創新引領的先導作用。
堅持政策引導,推動演藝事業快速發展。政策供給始終是北京演藝發展的第一抓手,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如2021年下半年制定的《關于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該方案聚焦建設會館演藝新空間,促進文化空間資源與文化內容資源有效對接。在激勵政策方面,投入基金扶持文藝創作項目,投入獎勵獲重大文學獎項的文學作品,簽約扶持優秀文學作品,扶持引導重點項目,深化市屬文藝院團改革,打造“一團一品”。在激勵創作機制方面,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聚焦演藝創作的選題、排練、演出等關鍵環節,相繼推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原創劇本創作及選題孵化機制等政策組合拳;加強統籌規劃和選題策劃,組織推動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北京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統籌各領域、結合長短期、兼顧多層次,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全鏈條扶持精品藝術生產。
堅持內容為王,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多年來,北京堅持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基本理念不斷推出演藝精品。各細分領域的精品不斷,如電影方面精品有《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等,電視劇方面精品有《獅子山下的故事》《高山清渠》《胡同》等,民族歌劇方面經典作品代表《山海情》,舞蹈詩劇方面經典作品《楊家嶺的春天》,音樂劇方面的《亦夢亦真》等,京劇方面的《石評梅》,還有評劇《蒲柳人家》、昆曲《曹雪芹》、兒童劇《花貓三丫上房了》、木偶劇《大象來了》等優秀作品。近年來實施京津冀演藝聯動戰略,聯合舉辦中國藝術節,其中舞劇《五星出東方》、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電視劇《覺醒年代》、歌曲《領航》、圖書《遠去的白馬》等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另有3部作品獲第十九屆群星獎、6部作品獲魯迅文學獎、3 部作品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在中國電影“金雞獎”中獲得4個重量級獎項。多部作品斬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和第三十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等。
打造“大戲看北京”品牌,持續提升文化品位。全面落實“大戲看北京”任務清單,創新文藝創作生產傳播引導激勵機制,在劇本創作、劇目打造、演出空間、宣傳推介、市場經營等環節全面發力,持續打造“大戲”的精品力作,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不斷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通過重點項目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建設“大戲看北京”編創人才庫,引領精品創作、宣推、交易全鏈發展。舉辦“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集中展演精品劇目,包括線上演出,線上文化供給力度持續加大,生動詮釋“大戲看北京”文化內涵。京味話劇《蓮花》參加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中國戲曲文化周上演連臺好戲,“十月文學月”聚攏全國優質文學資源。不斷推動“大戲看北京”的內涵拓展和機制創新,充分發揮首都文化資源、人才、平臺優勢,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文藝作品,《茶館》《雷雨》等經典劇目常演常新,《日出》等近年新排佳作持續上演。
不斷完善演藝服務保障體系,充分展現首都文化魅力。全面落實深度調研、日常溝通、服務引導三項機制,與作家、編劇、導演、制作人、評論家形成交流機制,統籌開展文藝人才專項培訓和聯合培養,進一步改善創作環境,穩定人才隊伍。加大優秀年輕藝術人才培養選拔力度,持續創新文藝工作機制,激發活力、優化服務,推介優秀作品,以形成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持續抓好市屬文藝院團劇場建設,高水平謀劃駐場演出項目,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如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項目實現開工,中國雜技團藝術中心項目取得立項批復,京南藝術中心納入市政府投資重點項目庫,北京交響樂團落戶臺湖項目順利開展,正乙祠戲樓重張亮相。“會館有戲”系列活動正在陸續登場,湖廣會館、臨汾會館、福州新館等8個會館先行先試,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創新傳播方式賦能中華文化傳播,積極應用數字化手段推廣演出活動,讓更多觀眾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圓滿完成北京冬奧會服務保障任務,高標準服務保障重大活動,展示首都文化魅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
基于比較視野的中外演藝城市經驗提煉
北京不僅是首都,也是重量級全球城市,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中國,北京的演藝城市建設備受世界關注。通過對倫敦、巴黎、紐約、拉斯維加斯等國際知名演藝城市發展情況的梳理,發現這些城市大都有以下特點。
文化服務相對完善。世界上知名演藝城市大多是文化產業和文化服務比較發達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步比較早,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對完善。演藝業對其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有顯著的貢獻能力,演藝業對這個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有很強的提升力。
演藝名家和創作名家云集。演藝之都大多擁有享譽世界或進行世界巡演的演出精品節目,大多擁有大批創作制作演藝隊伍,尤其是演藝名家,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戲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羅溫·艾金森等。演藝市場較為完善,有較完整的演藝市場鏈條,演藝產業有相當的規模,劇場數量多、劇目品質高,觀眾數量大,演出場地運用的可持續性強。
演藝產業是城市文化建設核心競爭力之一。盡管各演藝城市的競爭力特點并不相同,但這些城市的演藝產業作為核心競爭力卻是其他城市所無法超越的。比如倫敦西區,有超過10萬人從事演藝事業,戲劇、音樂劇產業與影視、旅游的內在互動,這是其作為“演藝之都”的關鍵,而紐約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已形成完整的創意產業鏈,劇場數量多、劇目品質高、觀眾數量大,有較完整的市場鏈條;從上游的創意、策劃、投資到下游的劇場、演員培訓、票房推銷、宣傳活動、紀念品銷售等,都按照社會化規模生產進行,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若干專業公司承接業務。
在國內,迄今為止已經先后有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十多個城市提出要打造“演藝之都”。如上海的“亞洲演藝之都”、張家界的“中國演藝之都”、桂林的“國際演藝之都”、橫店的“中國旅游演藝之都”、合肥的“東方百老匯”、重慶的“西部特色演藝之都”等。其特點可歸納如下。
起步早且政策先行。如上海市2017年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2018年出臺《關于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上海演藝產業發展的若干實施辦法》,并在這些文件中對上海演藝業發展作了整體部署。2018年杭州正式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創意中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杭州打造“中國演藝之都”目標。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各地將推進旅游演藝的轉型升級作為文化旅游發展首要任務,政策支持和硬件設施相對成熟,比如陜西大劇院、上海大劇院、江蘇大劇院等都建立先進的演藝設施,這些設施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和文化名片。
具有較高的演藝品牌知名度。如西安不僅起步早,而且不斷推出精品,1982年的《仿唐樂舞》是中國旅游演藝的開山之作,而2005年大唐芙蓉園推出的《夢回大唐》則是景區演藝的先行者,實景演出《長恨歌》的演出管理已列為國家實景演出國家標準范本。上海的原創精品也不斷爆紅出圈,如《時空之旅》《永不消逝的電波》等。
演藝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西安將演藝作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旗幟和標桿,旅游演藝、臺次、節目最多,匯聚諸多一流的旅游演藝單位;杭州文廣演藝集團,集演藝文化創作生產、劇場經營、演出營銷、產業投資、藝人經紀于一體,推動演藝產業和演藝事業齊頭并進。
整合劇場資源打造演藝集聚區。如上海市2017年底推出“上海文創50條”,打造上海8大演藝集聚區,由市委市政府統一規劃場地,建成大歌劇院等一批大型演藝場館。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通過市場化運作,集聚了國內優質演藝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為杭州的城市形象增光添彩,成為城市文化金名片。
集成創新助力打造演藝之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為踐行文化強國的首都擔當,北京持續加快推進演藝之都建設,這對首都演藝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標準。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首都在文化強國建設方面還應承擔更大擔當,演藝城市建設還需進一步提速。
加大政策供給,繼續推進演藝體制機制改革。北京的演藝事業發展將始終堅持首善標準,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統籌相關部門機構,助力演藝之都建設。加強演藝領域的理論、實踐與政策研究,聯合或委托智庫機構,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繁榮發展首都文化,推進“大戲看北京”品牌建設,精心組織創作一批文藝精品,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提升北京演藝的創造力、吸引力、影響力。研究推進演藝之都快速進階的政策方案,以首善標準建設演藝之都,讓北京演藝的創造力、吸引力、影響力更加彰顯,體現國之大者和首都文化精神。
提高基金激勵能效,不斷完善演藝產業鏈。北京演藝城市建設當務之急是要充分激發資源優勢,盤活資源提高效能。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其演藝團體數量居全國之首,應發揮其戰略優勢和演藝資源優勢,參考總部經濟理念,積極探索首演經濟,使頭部演藝機構、頭部演藝產品更愿意選擇北京開展首次演出和發布。吸引全球經典劇目、世界著名院團等來京巡演,邀請全國的藝術院團來北京演出,吸引各地觀眾來北京看演出。提高政府激勵基金效能,充分發揮文化發展基金等專項基金影響力。積極運用市場化思路,形成有競爭力的演藝集群、供給體系和產業鏈,進一步增加高品質演藝產品供給。還應探索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的路徑,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助力演藝產業發展,形成演藝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生態圈。
堅持創新引領,以精品演藝彰顯首都風貌和中國文化精神。演藝之都建設要求北京打造引領演藝領域創新和發展的高地,需要在制度創新和規范上有所作為,力爭使創新的北京標準成為國內乃至世界演藝發展的重要參考。創新是文化產業的靈魂,應積極探索劇場建設、劇目創作、演藝經紀、演藝人才培養等方面創新思路。鼓勵內容創新,多出精品,用現象級作品打響北京演藝品牌。著眼于內容生產上游的創新,深刻把握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精髓要義,始終堅持精品結果導向,完善尊重原創和鼓勵創新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人才和市場主體參與內容生產。重視人才,以人才為抓手,建立演藝人才保障機制,推進院團、人才、創作、場地、品牌、經紀等多方面的創新迭代。
促進演藝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區域示范效應的演藝新空間。加速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演藝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盡快研究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明確場所、活動審批適用的法律法規,促進內容產出與轉化。將演藝活動與旅游、展覽、商業等領域結合,構建全新文化消費場景,開展特色演藝群落建設,推進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演藝新空間探索。要重視駐場表演、主題公園演出和沉浸式演出在內的旅游演藝市場,這也是北京打造“演藝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重視入境游客和國內游客的雙向市場發展,發揮文化和旅游結合的優勢,結合北京城市空間特點,陸續開展特色演藝群落建設。聯動商業街區,植入高品質的文化設施、文化項目、文化業態,重點打造前門京味文化體驗區、天橋現代演藝群落等演藝集聚區和特色演藝群落,建設演藝特色文化商業新地標,打造多維演藝空間。積極探索云演出等數字演藝形式,培育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等表現形式,促進演藝多元業態融合。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華文明標識的視覺呈現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3BH15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作者簡介:陳紅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 / 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