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辰穎 黃江松
[摘要] 夜間經濟是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培育消費增長新動能的重要引擎。2019年以來,北京持續更新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政策,積極創造夜間消費新供給,打造“夜京城”名片,在品牌建設和經濟帶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北京已推出夜經濟3.0版政策,在國家著力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背景下,推進“夜京城”建設應從頂層設計、內容創新、政策完善三條路徑持續優化提升夜間經濟供給體系,打造不斷釋放消費活力的“24小時城市”。
[關鍵詞] 夜間經濟;? 供給體系;? 提質升級;? 關鍵路徑
[中圖分類號] F299.2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1-0074-04
夜間經濟是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是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內容。夜間經濟繁榮不僅有助于推動服務業擴大規模、提質升級,更能夠促進消費提質擴容,釋放潛力擴大內需,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培育城市經濟增長新動能。
北京市自2019年起,持續推進政策更新,支持培育夜間經濟新動能,創造夜間消費新供給。2022年7月,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干措施》(即“夜經濟3.0版政策”),重點打造多層次夜間經濟特色地標及場景,不斷呈現更加多元的夜間消費形態。經過4年培育建設,北京市已經形成諸多具有夜間消費用戶基礎和行業影響力的商業主體單位,其中11處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間經濟活力和優質夜間商家占比均位列全國第一,有力帶動了商業熱度和消費回暖。盡管北京市夜間經濟供給體系日漸完善,但仍存在載體布局不均衡、內容特色不突出、政策支撐不完備的問題,亟須針對當前北京夜間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進行靶向施策,促進首都城市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學規劃夜間經濟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
以“24小時城市”規劃為引領做好頂層設計。夜間經濟具有與白天經濟不同的時空屬性,以“24小時城市”設計理念為牽引,做好系統性規劃布局是高效集聚配置夜間經濟產業要素的關鍵。北京現有城市規劃實施理念尚未實現從白天的規劃到24小時規劃的轉變,對全時段考慮不足造成夜間經濟產業發展空間缺乏科學布局與整體設計,難以實現全域夜間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從“夜京城”地標商圈分布來看,呈現空間集中性強且區域不均衡的特征,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工體—三里屯、世貿天階、朝外商圈等熱門區域均集中在朝陽區,東密西疏的空間格局明顯。同時,全市的商業網點、休閑運動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在地理空間上的疊合度不高,“夜京城”載體的功能復合度和聯動性較弱,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并實現從點、線發展轉向塊、圈、帶狀發展。
北京發展夜間經濟需要融入“24小時城市”建設愿景目標,根據夜間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要求,制定夜間經濟空間布局和發展行動指引,整體提升夜間經濟產業發展空間與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城市治理的兼容性。應對夜生活區進行多維交叉數據的空間分析與重點識別,按照“突出集聚區建設,促進資源與群體、區域相匹配”的思路,優選重點街道、鄉鎮建設夜間經濟試點示范區,明確各示范區的功能定位、服務客群、主導業態、發展規模,充分發揮試點示范效應,帶動形成核心引領、小片集聚、多點分散的夜間經濟全域發展格局,并因地制宜細化規劃實施方案。
布局一批夜間經濟特色載體和新型消費場景。夜間經濟的發展邏輯正在由以內容為主導轉變為以場景為主導,規劃打造多元形態的夜間經濟新場景,是豐富夜間經濟業態供給的關鍵舉措。目前,“夜京城”布局主要覆蓋核心商圈、文旅景區,夜間消費活躍區集中在一些知名地標,對場館園區、公園綠地、社區站點等特色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各個區域夜間經濟的特色和辨識度不明顯。同時,現有布局在社區型夜間消費節點上發力不足,難以構建起完善的夜間社區商業消費網絡。例如,盡管相關政策已提及“引導品牌商超建設24小時便利店、藥店等”,但此類網點在開店布點上受限較大,短時期內無法滿足周邊人口的便利型夜間消費要求。據統計,北京便利店總數中24小時便利店占比僅為67.8%,1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北京24小時便利店新開數量僅89家,而上海同期新開221家。
北京市做大夜間經濟增量應在開發特色空間、創新消費場景上下功夫,打造具有超強識別度和功能配置的夜間消費載體。依托場館群打造新型夜間經濟核心體。借鑒北京華熙LIVE發展模式,重點圍繞文化、體育場館群建設商業配套設施,依托場館主導產業和客群基礎,匯聚商業、旅游、文娛、教育、體育等夜間經濟業態集群,延伸主導產業的服務鏈條。加強商務區的夜間經濟承載功能。借鑒倫敦打造中央活動區(CAZ)的經驗做法,以商務+商業的多業態混合布局加強區域對夜間消費的兼容,緩解就業型街區的夜間經濟洼地現狀。依托社區商業完善夜間生活配套。推動24小時便民生活圈建設,聚焦夜間消費需求較為突出的街道社區,在條件成熟的社區商業綜合體引入小劇場、圖書館、共享辦公、親子樂園等多樣化夜間服務功能,增加建設一批無人化、智慧化、可移動的夜間商業服務設施,并根據居民夜間消費需求構成合理設置業態配比。探索打造暗夜經濟先行示范區。與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相結合,在具備條件的市政公園、開放空間控制和治理光污染,試點布局暗夜經濟區,因地制宜開發星空攝影、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等暗夜經濟新業態,彌補傳統夜間經濟業態冬季無項目、無消費的問題。
多元賦能夜間經濟消費內容品質升級
打造獨具地方夜生活文化特色的品牌。提升文化內涵是夜間經濟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關鍵。發展夜間經濟要做好夜間文化消費的大文章,與城市歷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城市特色品牌,為居民和游客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夜間消費產品和服務。目前,北京致力于打造“北京范”“時尚潮”“文化芯”“科技核”的“夜京城”,但是相較于“不夜重慶”“夜上海”等城市品牌,“夜京城”在品牌關注度和吸引力方面還有所欠缺,2缺乏具有“夜京城”特色文化標識的項目產品,內容展示形式較為固定單一,難以保持外來和本地夜間消費者的興趣及高頻次消費。
北京市夜間經濟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一方面要以培育活化城市夜生活文化為出發點,通過扶持夜生活文化傳承人、培養夜生活文化創意人才、吸引夜生活文化經紀人等方式,組織人力挖掘北京文化休閑特色資源,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和商業進化模式,提煉出屬地性強且難以復制的夜生活文化IP,促進IP要素在文商旅體領域標桿項目中深度滲透。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統籌,做好城市營銷和產業論壇,聚合商貿企業、消費品牌企業、互聯網企業、文化創意機構等多元市場主體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夜間節事活動體系,以非遺、曲藝等主題開發契合北京文化調性的市集經濟、首發經濟、后街經濟,集聚人氣;加強與新媒體平臺合作,以網絡短劇、紀錄片制作、電競賽事、影視綜藝宣傳等新形式推廣“夜京城”品牌。
培育夜間經濟文商旅體融合的業態矩陣。擴大夜間經濟有效供給的關鍵在于緊跟消費升級趨勢,不斷創新夜間經濟業態模式。根據《北京市夜間消費滿意度調查》數據,168.85%受訪者認為食、游、購、娛多業態融合是夜間消費目的地的首選因素,并且更偏好文化休閑等體驗類業態。盡管北京市夜間消費產品和服務品類已涵蓋了文化、教育、體育、休閑等多個領域,但業態融合推進緩慢,業態功能難以匹配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北京市商務局監測數據顯示,在全市52個重點商圈與消費相關的5.6萬個興趣點中,涉及購物餐飲業態的合計占比近9成,反映出存在好吃不好玩、夠吃不夠玩的問題。同時,北京夜間文化消費業態供給有限,特別是音樂會、話劇、Livehouse等新型夜間文娛業態相比上海存在明顯差距,2021年北京市全年共推出2415臺演出劇目,舉辦營業性演出20597場,而上海同期全年共舉辦營業性演出多達38366場,日均演出105場。2
北京市夜間經濟在品質提升方面,需要突破傳統的夜間餐飲、夜間觀光、夜間零售概念,可以借鑒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做法,推行文商旅產業全鏈條合作模式,基于平臺化資源體系和共享機制構建夜間經濟業態集群,形成一站式綜合運營模式,打造區域特色強、功能復合度高的文化商業新載體,開發特色核心產品。以數字化場景應用賦能傳統業態轉型升級,推動數字技術企業、商貿企業、文博單位等深度合作,將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運用到各類夜間消費場景中,讓文物、非遺、舞臺藝術、傳統技藝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夜間經濟產業鏈,培育壯大數字文旅、數字演藝、數字藏品等體驗式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積極發展秀演市場,可以借鑒上海出臺的“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增加適合新型文娛業態發育壯大的“演藝新空間”,3利用商場、地鐵、書店隔間等便捷場所創新“演藝+”融合業態,為居民和游客提供新穎且常態化的夜間文娛產品。
政策加持激發夜間經濟供給主體活力
完善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工作推進機制。夜間經濟涉及的領域和范圍廣,需要審批、監管的事項多,需要政府部門在激發活力與維護秩序之間建立起良好平衡關系。北京已提出設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跨部門、跨區域的統籌協調機制,消除部門職能分割帶來的影響。同時,部分“夜京城”地標商圈缺乏管理主體,區域內企業、商戶發展夜間經濟的合力難以形成,夜間經濟產業資源利用率和政策紅利轉化度仍需進一步提升。
完善深化“掌燈人”制度,明確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的崗位職責及考核標準,切實發揮好其在制度規范建立、基礎設施建設、人員管理調配等方面的綜合管理作用。建立夜間經濟“執行官”制度,組建具有獨立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的協同機構——夜間經濟“執行官”理事會,公開招募成員單位,承擔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資源整合與跨行業交流合作等職責。同時,公開招聘夜間經濟企業家擔任“執行官”,協助“掌燈人”做好夜間管家工作,在公共政策與企業、商戶、居民之間發揮好溝通橋梁作用。
出臺支持夜間經濟企業主體的專項政策。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有為政府作用,營造適宜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各類行業領域向產業化、專業化、品質化方向發展。根據北京市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夜間經濟業態中,酒吧、網吧/電競類業態全天營業商戶比例接近100%,但餐飲、文化藝術等業態夜間經營存在困難,全天營業比例僅為1%。例如,86%的餐飲類商戶閉店時間在23點之前,部分“深夜食堂”特色街區難以達到評審規范中對營業時間到24點及以后的餐飲企業不低于30%的要求,特別是對于西單、前門大柵欄等區域,夜間經營成本高、收益難平衡,相關政策實際執行難度更大。同時,文化藝術類場館、園區的夜間開放也需要專項政策進一步支持。
為激發各類夜間經濟供給主體的積極性,要鼓勵“夜京城”地標商圈運營主體積極創建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對其在地標形象提升、夜間設施配套等方面的投入給予持續性補貼支持;針對18—23點的淺夜經濟與23點后的深夜經濟分類施策,根據假日、季節多種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審規范標準,對不同類型的運營主體予以分檔補貼,給予其夜間延時運營用水、用電、用工的差異化價格政策支持等。要鼓勵文博場館、園區常態化、制度化夜間開放,通過發放“24小時營業證”,使其可以自主決定營業時間,促進新企業進駐;出臺針對文化藝術類夜間創新項目研發的支持政策。要支持小店夜間經濟發展,在“夜京城”承載地合理規劃小店經濟的商業設施、臨時攤位,布局一批生活服務、文創藝術類特色小店;通過租金補貼、公域私用等方式為經營主體提供低成本的經營空間;鼓勵金融機構出臺支持小店夜間經濟的專項服務方案;支持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搭建人才對接平臺,針對小店經濟的夜間靈活用工需求,推出定制化的人力資源系列產品。
北京市夜間經濟發展到當前的3.0階段需要跳出一般的概念范疇,重點在內涵拓展、品質提升和精細化治理等方面發力,突出科技文化的創新優勢賦能,突出供給與區域、群體需求相匹配,突出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推動,擴大“夜京城”的影響力及覆蓋面,使其在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牽引下蓬勃發展,成為首都城市消費經濟的活力代表,為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本文是2023年度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新型消費擴容提質的北京實踐和推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DXXTZDDYKT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毛中根,龍燕妮,葉胥.夜間經濟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0,(2).
[2]周怡薇,朱文一.倫敦24小時城市政策解讀[J].城市設計,2021,(3).
[3]黃建.基于商戶大數據的北京夜間經濟消費狀況調查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30(5).
(作者簡介:高辰穎,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講師;黃江松,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 陳?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