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謙稱自己是“一個勇敢的農民的兒子”,卻是百姓心中“橫刀立馬”的大將軍。他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立下赫赫戰功卻從不居功自傲,身居高位卻從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他就是共和國的開國元帥彭德懷。彭德懷一生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他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對百姓饑送食、寒解衣,撲下身子訪貧問苦、為民請命敢于疾呼,始終厚植愛民情懷。
“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
1942—1943年敵后抗戰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經歷了異常艱苦的歲月。由于冀南、太行山、太岳地區遭遇大旱,在敵占區、游擊區、根據地,敵我之間展開了一場殊死的糧食爭奪戰。日寇搶糧食、抓壯丁、趕牲口、殺百姓,在占領區強征強買,所有物資和糧食不得私下交易并對我根據地不斷襲擾。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災民紛紛涌入抗日根據地,根據地的糧食供給問題更加嚴峻。由于填不飽肚子,八路軍總部駐地山西麻田和附近村莊經常有摘樹葉、挖野菜充饑的老百姓。為此,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德懷憂心忡忡地向毛澤東、朱德報告:“根據地糧食大成問題。”
一些日偽特務趁機煽動挑撥,聲稱“天旱是因為八路軍不信鬼神”“天不下雨是彭德懷壓住了龍脈”。被蠱惑的少數民眾在村莊里搭起了神棚,燒香拜佛、請龍王降雨。如果此時還不采取措施,勢必給根據地軍民帶來消極情緒,甚至動搖抗戰的信心。
當時,根據地八路軍的供給只能維持在最低水平。在一次減租減息積極分子會上,彭德懷發現參會的同志大多餓得連坐的力氣都沒有,就讓大家躺在炕上開會,以節省力氣。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節糧,餓著肚子的戰士連槍都端不住,何嘗戰斗力?即便如此,為了能緩解老百姓的糧食危機,彭德懷在反復斟酌后,依然作出節糧的決定。1943年4月1日,彭德懷下令,要求八路軍總部直屬隊各單位,每人每日節約一兩小米救濟饑民并免除群眾應交的公糧。4月27日,彭德懷又規定,直屬隊全體指戰員再每人每日節約二兩小米用于救災;每日采一斤半樹葉、野菜,交給炊事班與糧食摻著做飯;各村公所可用公糧熬粥,救濟過往災民。同時他還要求,部隊挖野菜、摘樹葉不得與民爭食,不得在村莊附近采集,要把近處、平坦處留給群眾。以上規定,彭德懷均以身作則,摘野菜的時候也是和干部們攀崖越嶺到仙人峰、南洞山一帶去采摘。彭德懷日夜指揮戰斗,本身就有很嚴重的胃病,累得日漸消瘦,警衛員非常心疼,便在他的野菜糊里加了一小把雜合面。就這么一點小小的照顧,卻遭到了彭老總的嚴厲批評。他在黨支部生活會上說:“我彭德懷參加共產黨,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就這樣,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在彭德懷的帶領下軍民同甘共苦、克服困難,最終走向勝利。正如為支援中國抗戰犧牲的印度醫生柯棣華在日記中寫的那樣:“這些人即使在戰爭中失利也不會被摧垮,八路軍吸引著人民。”
“要多登一登群眾”
1947年8月,烈日炎炎。榆林城郊的一處沙丘上,彭德懷正在前沿勘察地形。為了拍攝彭老總指揮作戰的場景,攝影記者端著攝影機走到他跟前。可是記者還沒來得及把鏡頭對準,就被彭德懷發覺了,他馬上把臉扭向一邊,揮手示意記者離開:“你不要對著我。你到戰士當中去,多拍戰斗場面。”
幾天后,在山巒起伏的沙家店戰場,不甘心的攝影記者又悄悄出現在彭德懷身邊。正待搶拍,又被彭德懷發現,他沖著攝影記者說:“不要老在我身上打主意。”攝影記者只好失望地走開了。最難拍的就是彭老總!這是當時許多戰地攝影記者的共同感受。
新中國成立后,彭德懷不愿照相的習慣更是使很多報社和記者犯了愁。有一次解放軍報社要寫關于彭德懷的文章,需要幾張他的近照。他們知道直接請示彭德懷,他是不會同意的。報社只好找到彭德懷的警衛參謀景希珍,希望他找機會抓拍幾張彭老總的照片。景希珍拍照并不內行,再加上怕彭德懷批評,擔心完不成這個任務。當彭德懷看到景希珍一直在擺弄相機,就問他相機是哪來的,照相做啥用。景希珍只好回答:“這是報社給的任務,照回去做資料的。”彭德懷聽了說:“做資料可以,不要拿出去登報,登報也不要登我,要多登一登群眾。”由于彭德懷有交代,解放軍報社只好作罷,景希珍拍攝的照片也只能自己留作紀念了。
“你們這么做是叫我脫離群眾”
彭德懷長期擔任黨、政、軍重要職務,但他從沒有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而高高在上,也從不擺架子耍威風、搞特殊待遇。他始終視自己為普通群眾中的一員,保持著勞動人民的質樸本色,對大搞特權、脫離群眾的行為深惡痛絕。
1956年夏天,在景希珍的勸說下,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同意去熱鬧的北海公園走一走。景希珍按照規定將彭德懷當天下午的出行計劃上報警衛部門。傍晚時分,身穿便衣的彭德懷坐上汽車去往北海公園。為了不引人注意,他特意交代司機把車停在公園附近的一條街上,隨后在警衛員的陪同下朝公園走去。
原本心情不錯的彭德懷來到公園門口就看到一塊寫著“休息”二字的大牌子,旁邊還有幾位干部以及公安人員。見到彭德懷一行,立即迎了上去。彭德懷停下來、沉著臉問景希珍:“你這是搞的什么名堂?”景希珍見公園清場,也察覺出異樣,連忙解釋道:“牌子上寫的不是休息嗎?”彭德懷生氣地說:“休息?那為什么我們可以進來?你們這么做是叫我脫離群眾!說說看,是不是你們把群眾趕跑了?”
原來,公安部門為了彭德懷的安全,事先閉園清空了游客。得知實情的彭德懷勃然大怒:“為什么要這樣?我們有什么見不得人的?這么大的公園,我來了,別人就不能來了?這樣的規矩,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里絕對不能有!”他扭過頭邊走邊說:“我以后再也不去公園了,免得老百姓背后罵我們的娘!”
從那之后,彭德懷再也沒有逛過公園。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臨許多問題,為了能及時地傾聽老百姓的難處,彭德懷常輕車簡從去視察。有一次去鞍山,動身前,他對辦公室主任講,這次不坐公務車,要乘普通客車去。因為這樣走,就能在車上聽到老百姓的心里話了。
辦公室主任答應了,保衛部門的同志卻不答應,他們一致認為:保衛首長安全是第一位的。開車時間到了,彭德懷來到車站,看到還是公務車,立即嚴厲地對辦公室主任說:“叫你買普通票,你怎么又搞這個?你們就是不愛接近老百姓,這樣做不怕脫離群眾?”
彭德懷以身為范、嚴謹自律的背后是密切聯系群眾的黨性。他深知,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他曾用做“掃把”、不做“泥菩薩”來形象比喻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他說:“我們要像掃把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稱贊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菩薩看起來很威嚴、嚇人,可是經不起一掃把打。掃把雖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個家都離不了它。”而今,有的黨員干部喜歡做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到哪里都喜歡封場閉館、“私人訂制”、前呼后擁,在群眾面前耍特權、搞特殊、講排場,豈不知這樣做背離了黨的宗旨,脫離了人民群眾,面臨的將是最大的危險。
“今后要做到‘八不準”
1958年12月,彭德懷在湖北武昌參加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后,回到闊別32年的家鄉湖南湘潭進行調查研究。他沒有住縣里安排好的招待所,而是直接住進了自己的舊居彭家圍子,為的就是能聽到群眾的真心話、大實話。彭德懷在舊居先后接待2000余名干部群眾,多日奔走在家鄉的山山水水中,到人民群眾中走訪調查,實地了解百姓生活情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在與鄉親們交談中,彭德懷不時聽到反映農村干部作風的問題。部分基層干部辦事時有簡單粗暴、不講民主,出現打罵甚至捆綁群眾的現象。彭德懷為家鄉干群關系感到痛心。他在離開彭家圍子時,嚴肅叮囑前來送行的干部,今后要做到“八不準”:不準搞瞎指揮,不準搞浮夸,不準說假話,不準強迫命令,不準打人罵人,不準罰口糧,不準拆毀社員房屋,不準砍伐山林。
看到百姓的生活,受到當時“大躍進”、浮夸風的影響,彭德懷很痛心。彭德懷專門到公社煉鐵廠考察:“煉一噸鐵要花多少成本?”干部們說:“我們是不惜代價的。沒有算過賬,也算不出來。”彭德懷聽罷,不禁長嘆一聲。當時,為了大煉鋼鐵,公社的勞力都被抽調走,稻谷卻爛在地里;砸了做飯用的鐵鍋和社員的農具當原料;砍伐了大片山林,還拆毀了部分房屋……這對老百姓而言代價有多大啊!回京后,彭德懷如實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反映了問題。
3年后,經黨中央批準,已經63歲的彭德懷又一次回到老家調研。心系百姓疾苦的彭德懷來不及休息,就開始深入農戶訪貧問苦。當時正值湖南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一位身居高位的老人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走完這戶又看那戶,他的眼里、心里裝的全是老百姓。低調樸素、平易近人的彭德懷對未能認出彭元帥而連連道歉的老鄉和藹地說:“彭元帥進了鄉,不也是和大家一樣嗎?普通一人嘛!”
(作者簡介:王厚明,浙江省嘉興市國資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 / 鐘? ?鑫
前線202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