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聽松

文本呈現
太陽·老人·少女
(蘇聯)瓦西里·舒申克
太陽輕輕接觸到阿爾泰山的山頂,便開始緩慢地沉入遠方藍色的天底里去。它沉得愈深,山巒的輪廊就顯得愈清晰,好像移得更近了。在河流和群山之間的峽谷里,淡紅色的煙云不知不覺地暗下來,山中升起輕柔的夢幻般的暮靄。后來,太陽完全隱藏到布布爾汗山尖峭的山脊后面了。頓時從那里放射出一束鮮艷的金光,投在淡綠的天幕上,像一把扇子,但為時不久,也悄悄地消失了。而天空的另一邊卻泛起了火紅的霞光。(景物描寫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營造小說憂傷中帶著溫暖的氛圍,又給小說奠定了消沉憂郁和平靜安詳相交織的感情基調。)
“太陽落下去了,”老人嘆息說。
少女把畫紙疊好,放進箱子。他們就這樣靜坐了一會兒,諦聽著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聲音。峽谷里已彌漫起大片大片的夜霧。在不遠的小樹林里,一只不知名的鳥怯生生地叫了幾聲,河對岸的鳥立刻大聲響應起來。(少女的身份是畫家,畫家有著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好,”老人低聲說。(體現了老人內心世界平和安詳的狀態。)
少女想到,她很快就要回到遠方那座親切的城市里,要帶去許多畫,其中就有這位老人的像。而她的朋友,一個有才華的真正的畫家,一定會生氣地說:“又是皺紋!……為什么要畫這個?西伯利亞氣候嚴酷,那里的人很辛苦。這是盡人皆知的事。除此以外還有什么呢?有什么?……”
少女知道,她自己并沒有了不起的才華。但她想,這位老人度過了多么艱苦的一生啊!瞧那是雙什么樣的手啊……又是皺紋?!“應該工作,工作,工作……”(這處心理描寫既可理解為老人艱苦的一生,也可理解為少女被老人感動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激勵。)
“您明天到這里來嗎,老爺爺?”她問老人。
“來,”他答應道。(對話簡潔、凝練。)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會兒,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爐子旁邊他那個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無言地坐著,等兒子下工回來一起吃晚飯。
兒子回來時總是疲憊不堪,百事都不順心的樣子,兒媳婦也總是有氣。孫子都已長大,進城去了;家里沒有他們冷清得很。(寫出了老人晚年的孤寂與落寞。)
大家坐下來吃晚飯。
他們給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邊喝著,小心翼翼地不讓勺子碰到盤子,生怕弄得太響。大家都不說話。(這些細節描寫讓人印象深刻。)
飯后鋪床睡覺。
老人爬到火炕上,兒子和媳婦進上房去了。誰都不說話。說什么呢?話,早都說完了。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邊那棵盤根錯節的樹旁。少女匆忙地畫著,老人一面望著太陽,一面說:(老人的靜和少女的忙之間構成對比。)“我們一直生活得不錯,不該有什么埋怨。我當木工,活兒總是挺多。我的幾個兒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時候死了好幾個,死了四個。剩下兩個,現在我跟一個過,他叫斯捷潘。萬卡在城里住,在比斯克,是一個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來,說生活不錯。他們來這里做過客。我有許多孫子,他們都喜歡我,現在都分散在各個城市里……”
少女在畫老人的雙手,她畫了又涂,涂了又畫,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動。
“生活很艱難吧?”她問道,好像沒聽見老人的話。
“什么艱難?”老人驚訝地說,“我不正告訴你,我們生活得挺好嗎?”
“為兒子難過吧?”
“能不難過嗎?”老人又驚訝了。“四個挺像樣的兒子死掉了,能好受嗎?”(“挺好”與“難過”構成表面的矛盾,其實“挺好”是對生活的滿足,“難過”則指向幾個兒子死亡這一具體的事情。)
少女自己也不知道,此時此刻她是心疼這位老人,還是更多地為他那奇怪的安詳和平靜而驚訝。
太陽又落到山后去了。天邊又悄悄燃起紅霞。
“明天是陰雨天。”老人說。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
“為什么?”
“我渾身酸疼。”
“可這天空完全是晴天的樣子。”
老人沒有說話。
“您明天來嗎,老爺爺?”
“不知道,”老人沒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渾身都疼。”(以對話推動情節發展。)
“老爺爺,這種石頭你們這里叫什么?”少女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塊白里透紅的小石頭。
“什么樣的?”老人問,他仍然望著群山。
少女把石頭遞給他。老人伸出手掌,但沒有轉過身子。
“這樣的嗎?”他問,匆匆地瞥了石頭一眼,用他那干枯而彎曲的手指摸弄著它。“這是一塊小火石。戰爭期間沒有火柴,人們就用它取火。”(暗示著戰爭這一時代背景。)
少女忽然產生一個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覺得老人是個盲人。她一時不知說什么話才好,只是無言地在一旁注視著他。老人則望著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安詳地、若有所思地望著。(這一舉動的背后暗含著老人的心理動機:老人其實清楚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每日坐在河岸邊注視著太陽的東升西落,這體現了老人對土地、對生活深深的熱愛以及眷戀。)
“給你……這塊小火石,”他把石頭遞給少女說。“還有和這很不一樣的石頭呢!有的全是白的,幾乎是透明的,里面有些小花斑。還有一種石頭簡直就和蛋一樣。有的像喜鵲蛋,兩邊有小花點;有的又像椋鳥蛋,青色的,上面也有小麻點。”
少女一直注視著老人。她不敢問他是不是雙目失明。
“老爺爺,您住在哪里?”
“就在這兒,不太遠。這是伊萬·柯洛科利尼科夫家,”老人指著岸邊一幢房子說。“再過去,是別林列夫家,沃洛基京家和季諾維耶夫家。再那邊有個小巷,我家就在那兒。有什么事就來吧。我孫子在的時候,我們家可熱鬧哩。”(以前的熱鬧和現在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
“謝謝您。”
“我走了。身上直疼。”(與前文呼應。)
老人站起身,沿著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著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進小巷。老人一次都沒有跌倒,也沒有被絆著腳。他走得很慢,低頭看著腳下的路。
“不,他不是瞎子,”少女明白了,“只不過視力不大好。”(單純的故事,單純的美,讓讀者感受到一種驚心動魄的真實,這種真實平凡而偉大。)
(節選,有刪改)
“智讀”文本
內容概要
小說寫的是兩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是滿手滿臉全是皺紋的老人,整日都坐在河邊,按常人的眼光,家庭貧困,幾個兒子在戰爭中死去,家庭生活算不上幸福,但他卻滿足于這樣的生活,心情平靜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一個是從遠方來的青年女畫家,她為自己所看到的老人、即將墜落的太陽所感動,努力地用畫筆描摹著自己的內心感受。
中心主旨
通過女畫家對老人生活的探查和老人對生活的感悟態度,理解人生、生活的意義與奧秘。
寫法歸納
一、技法
1.象征的藝術手法
在這篇小說中,太陽象征著自然的無限,象征著生命的永恒;老人象征著奉獻一生的老一輩人,象征著有限的生命;少女象征著朝氣蓬勃的新一代,預示著未來的新生。老人的有生之年屈指可數,他猶如黃昏時鮮紅的太陽漸漸沉落于黑暗的谷底,但少女的美好人生則剛剛開始,她像清晨時分太陽初升泛起的火紅的霞光,這是生命的延續,也是自然的規律,這一過程就像太陽每天都會東升西落般平常,而這種平凡普通的生老病死、東升西落背后仿佛又暗含著某種不平凡。太陽的不平凡就孕育在每日平凡的起落之中,而人類的不平凡也存在于平凡的生死之中。
2.對比的藝術手法
小說中隨處可見對比的藝術手法。少女柔軟的小手與老人干枯的手;老人的行為舉止從容不迫,而少女總會亂了陣腳;老人一生艱辛坎坷,而少女尚涉世未深;老人的有生之年屈指可數,而少女正值青春年華;老人對生活已別無所求,而少女對生活充滿著幻想與憧憬……作者從多方面將老人與少女進行對比,體現了作者對老人的禮贊與敬佩。其實這更是老一輩人與新生力量之間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消逝、生命更迭的感慨——太陽落下又升起,一代人消逝又一代人成長。
二、語言簡約、凝練且對話通俗易懂
在老人給少女描述太陽和河水的時候用的都是極為簡單且普通的詞匯,可見老人的詞匯非常匱乏,印證了他文化程度不高、農村人的身份。小說中還有些句子結構簡單,多為不完整句,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很多對話都是與之類似的句子結構,這比較符合日常口語會話特點,且通俗易懂。
讀寫聯通
聯通技法
透過《太陽·老人·少女》這篇小說,我們發現了“不平凡是立于平凡之中的”。這世上偉大的人固然存在,但世界不僅由他們組成,更多的是如老人一般的平凡的人,他們共同參與造就了這一切,在默默無聞中奉獻著自己,用自己的一生為這個世界做出功勛。人類只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粟,但不可否認,其中又蘊含了巨大的能量,太陽一如往常,升起又落下,生命也如此,出生又死亡,這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太陽的不平凡就孕育在每日平凡的起落之中,而人類的不平凡也存在于平凡的生死之中。老人在平凡的一生中經歷了許多不平凡,明日,也許老人已離開世界,而太陽將照常升起。個體生命的完結并不是一切的終結,一個生命離開的同時也總有另一個生命在誕生,這便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
模擬演練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文中采用插敘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況,用意在于暗示故事發生的背景,突出經歷戰爭之后,人民生活漸漸好轉。
B.小說開篇運用細節描寫,刻畫老人的肖像,寥寥數語,生動形象地凸顯了生命的滄桑與辛勞,在落日的背景下頗有畫意美感。
C.本文語言平中見奇,例如“他默默無言地坐著”“那棵盤根錯節的樹旁”“老人一面望著太陽”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寫,卻蘊含著豐富意味。
D.“太陽·老人·少女”作為文章的題目,簡練醒目,富有象征意義,耐人尋味,其中,“少女”成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
2.關于小說中老人的形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人是飽經風霜、生活艱難的,因為他的手上和臉上都刻滿了皺紋。
B.老人是命運坎坷、熱愛生活的,因為他每天都來到河邊看太陽落山。
C.老人是純樸善良、安詳平靜的,因為他坦然地面對命運對他的安排。
D.老人是不屈不撓、斗志昂揚的,因為老人相信自己能戰勝所有困難。
3.小說結尾時通過老人兒子之口告訴少女,老人是個瞎子,這里節選的部分有著多處伏筆,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做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講述的是老人和少女之間的故事,為什么要多次寫到“太陽落山,天邊泛起霞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通范文
平凡人生亦精彩
湖北 李學開
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能成為元帥的畢竟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注定要當士兵。如果個個都去當元帥,元帥手下沒有士兵,元帥豈不成了“光桿司令”?不想當元帥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平凡的人生同樣精彩。
…………
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張秉貴,是北京市百貨大樓一名售貨員。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準”“一口清”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眾對張秉貴售貨藝術的美譽。全國三八紅旗手李素麗,是首都公交戰線的一名普通員工,她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為乘客服務,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
每個人都期待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人注定是凡夫俗子。每一個生命都有自身的價值,做一個凡人同樣光榮,同樣值得尊敬。那些奉獻出一件件藝術精品、完成一項項宏偉工程的工匠,名字雖被時光帶走,但我們能通過那些不朽的作品觸及其深刻的靈魂;那些揮灑汗水、辛勤耕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光環雖被塵土掩蓋,但整個人類幸福的笑臉是對他們崇高的禮贊;那些扶危救險、爬冰臥雪的軍人,青春雖被歲月銷蝕,但祖國人民的安康是對他們響亮的喝彩。
黃山的迎客松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了無數的游人,但黃山上挺拔的迎客松畢竟是有限的一棵,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松樹。做不了大樹,就做一棵小樹,做不了一棵小樹,就做一棵小草,照樣能為大地增添一抹秀美。
平凡的我們可以擁有不平凡的夢想,即使摘不到夢想開的花,但至少能品味它的芬芳;平凡的我們可以擁有不平凡的人格和心靈,即使我們登不上成功的高峰,但我們無怨無悔。因為平凡的人生同樣精彩!
參考答案
1.A(交代老人的家庭狀況不是為了說明生活好轉,而是為了表明老人經歷的艱難生活。)
2.D(小說重在表現老人平靜坦然的生活態度,不能說是斗志昂揚。)
3.①當少女把石頭遞給老人時,老人伸出手掌,但沒轉過身子,說明老人主要不是靠看來識別東西,且老人的主要動作是“用他那干枯而彎曲的手指摸弄著它”。②吃晚飯的時候,“他們給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邊喝著,小心翼翼地不讓勺子碰到盤子”,這些描寫都符合一位目盲老人的特征。③少女有了奇怪的猜想,老人是一個盲人。
4.①小說的標題是“太陽·老人·少女”,多次寫到太陽,可以呼應標題,也可讓情節發展銜接更為自然。②老人會走向死亡,漸漸沉落的太陽正象征著老人的命運,而泛起火紅霞光的太陽則象征著少女的活力。太陽落下又升起,則象征著一代人的消逝和又一代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