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
相比于“天下之中”的東周,東晉、南宋兩個朝代都是偏安一方。若只從地理位置來看,似乎稱“南晉”“東宋”也未嘗不可。那么,為什么偏偏是“東”晉和“南”宋呢?
不用“南”來稱呼東晉的一大原因是,中原地區按地理位置來看處于北方,以“南”命名并不妥當。因此,東晉在王朝稱謂上盡量避開“南北”,稱西晉為“西朝”或“中朝”,根據地理位置稱自己為“江左”。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記載,劉倓、王濛、桓伊“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宋齊梁陳亦多用“江左”自稱。直到唐宋時,人們仍常常以“江左”為南朝的代稱。
而“東晉”這一稱呼與“東漢”一樣,最早見于《宋書》,其中談論歷代禮樂變遷時提到“爰及東晉,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這恐怕也不只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南朝人的共識。此外,東晉時人有時也會自稱“中晉”,如陶淵明《命子》詩云“在我中晉,業融長沙”,顯然是模仿“中漢”的用法。
“南宋”和“東晉”的根本區別在于“東晉”是其繼承者所發明的,而“南宋”則不是。實際上,“南宋”這一稱謂反倒比“南宋”這個朝代更早出現,它最初是遼朝對其南方“宋”政權的稱呼,其后金、元也很自然地沿用了這個說法。元代以后,“南宋”這個稱呼也就固定了下來。
歷朝歷代中,三足鼎立的三國可能是稱謂最為復雜的一個時期。魏室姓曹,名之“曹魏”,漢居蜀地,故稱“蜀漢”,吳處東南,則為“東吳”,三個政權就用了三種不同的稱呼方式。這還只是同時代的稱謂而已,后人對這一時期的稱呼就更加多樣了。劉備政權以兩漢的繼承者自居,所以也被稱為“季漢”,如西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稱他“建殊功于季漢”,季就是末的意思。但是十六國時期也有兩個政權自稱“漢”,五代十國還有三個“漢”,那么到底誰是最后一個呢?歐陽修《新五代史》還將十國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劉崇政權稱為“東漢”,這就更加混亂了。因此,“季漢”這個稱呼就不如“蜀漢”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