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鷗
蠶花會、立夏祭祖、燒烏米飯、非遺市集、稱人、斗蛋、跑山……5月6日,立夏,浙江杭州拱墅區第12屆半山立夏節舉行,市民紛紛前往體驗延續千年的古老習俗,并為創新、潮流的新形式點贊。
天還沒亮,老人們就早早架起大鍋,清洗樹葉,燒制烏米飯。“吃了烏米飯,討個好彩頭,夏天不中暑,還能避免蚊蟲叮咬。”李阿婆端起兩碗,一碗給孫兒,一碗自己用。另外一邊,不少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和小朋友被“聯名款”的烏米飯所吸引——某老字號品牌推出半山立夏習俗“烏米飯”,典雅簡約的包裝、時尚新穎的設計,加上噴香的烏米,讓非遺美食持續“圈粉”,希望更多人能品嘗到,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參與到半山立夏習俗這一傳統民俗活動中來。不只是聯名款“烏米飯”,今年很多立夏民俗都進行了創新。
杭州拱墅區的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聯合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了增強年輕人對半山立夏習俗的了解,杭州創新性地將非遺與老字號進行聯名碰撞。今年,來自美國、印度等國家的朋友也聞訊前來,大家深度體驗“活起來”的非遺,都感到非常有意義而且有意思。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話題提煉
尊重傳統文化、創新與融合、傳播、傳承和弘揚……
觀點提要
①非遺項目要融入傳統民俗中才能有更多的活力。②當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相融合,會碰撞出別樣的火花。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要接地氣,與民同樂,適合群眾的審美及需要,方能歷久彌新。④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空間廣闊。
速寫引領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不斷升溫,一些文化類電視節目迅速走紅,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然而,面對資源豐富的中華文化寶藏,應進一步豐富傳播平臺、創新表達方式,讓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迸發新活力。非遺應見人見物見生活,杭州拱墅區的半山立夏習俗堅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致力于讓非遺更加時尚、潮流,從而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進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由此,我們真心地希望這樣的文化節不妨多開展些,在接地氣中,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利于非遺的推廣與傳承。其實,非遺也只有在接地氣中才能活起來,并發揚光大。
詩詞熱、漢服熱、文物熱等一浪高過一浪,彰顯了人們對傳統文化井噴的熱情。涌動在國人心靈深處的,是文化的“固本培元”“尋根鑄魂”,沉淀下來的,正是延續千年的文化命脈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充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正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