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翻譯家里,許淵沖先生始終是一個異類。對翻譯事業永無止境的追求,對美學觀點寸土必爭的執拗,讓他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飽受爭議。
許淵沖把公認“不可譯”的眾多中國古典詩詞曲賦分別翻譯成英語、法語,使讀到這些譯本的外國人體會到唐詩、宋詞、元曲的美妙,領悟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和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他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形成了獨創的“三美理論”,即意美、音美、形美,堅持翻譯出來的作品在情境與韻味上盡顯中國古典文學的美感。在直譯與意譯之間,他堅持選擇后者。
比如,在《包法利夫人》的譯本中,許淵沖不止一次改掉福樓拜的比喻,用自己的二次創作取而代之;更著名的例子來自《紅與黑》,全書最后一句的“Ellemourut”,在法語中明白無誤地表示“她死了”,許的版本將其譯為“魂歸離恨天”。不少人批評他的版本違背了作者原意,可許淵沖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譯者應該發揮母語優勢,戰勝作者原文的觀點。他還將自己的翻譯稱為“不忠實的美人”,為了追求美的至高信念,可以部分舍棄求真,把意境與韻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思維解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大力弘揚。文化自信源自文化認同,當我們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中華文化之大美時,怎能按捺住向世界展現它的激動之心?許淵沖正是秉持著強烈的文化自信,一生致力于搭建中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將中華文化傳遞給世界。當下,我們應積極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立足傳統,面向世界,不懼交流碰撞,擁抱世界文明,彰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