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彬
教師要借助數學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推理、驗證、分析,促進他們對數學概念的建構、數學猜想的驗證、數學規律的探索、數學問題的解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規律,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能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一、以實驗建構抽象概念
教師要借助數學實驗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過程,促進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深入理解,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深刻。在學習體積這一數學概念時,學生對其缺乏真實的體驗,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驗,在兩個相同的水杯中,一個放滿水,一個放一個橘子,再將第一個杯子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中,此時會有部分水剩余,這說明橘子占據一定的體積。數學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物體所占空間大小”這一體積的概念,能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實驗幫助他們形成直觀的體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以實驗促進數學猜想
教師要為學生留有猜想、驗證的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能促進數學結論的發現。教師要為學生留有猜想、發現的機會,讓他們能有所思、有所悟,促進他們對數學結論的發現。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呈現三個直徑大小不等的圓,讓他們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讓學生對比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讓學生猜想二者有什么關系?與以圓的直徑為邊長的正方形和圓對比二者周長,有的學生猜想是3倍少一些,也有學生猜想是3倍多一些。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操作等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能讓學生的自主意識獲得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以實驗獲得數學結論
學生通過計算、測量、操作等數學實驗去探尋數學結論,使數學學習走向深入。學生運用數學學具展開探索,融入自己的思考去探尋結論,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后,教師讓學生探索數學結論,讓學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有的學生量出了是180°,有的學生量出了179°、181°,教師指出是因為誤差而引起的,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拼組的方法,得出三角的內角和是180°。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探尋數學結論,能使他們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入。
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自主操作的空間,讓他們通過自主實驗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自主潛能,增進他們的操作體驗,促進他們對數學規律的探尋,幫助他們形成深度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