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克 狄金崧 胡格吉夫
鄂溫克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總人口只有三萬多。其中,通古斯是一個部落,他們的日常服裝看似簡單,其實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連綴在一起,講述著一個從遠古走來,到今天仍在繼續的故事。故事中融入了鄂溫克牧民對大自然的情感,融入了他們對自身的智慧和創造力的感嘆,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令人羨慕的是,鄂溫克牧民把這些心理層面的感性內容,通過剪刀和針線在服裝上體現,讓服裝變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書。因此,通古斯鄂溫克族服飾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么,怎樣來閱讀這部穿在身上的史書呢?怎樣用紀錄片的方式把書中的內容傳達給觀眾呢?
首先要有一個故事性的線索。
在紀錄片《卓拉的嫁期》拍攝前的調查中,我們得知作為女兒的卓拉正準備結婚,母親要為女兒和女婿制作新裝。在這個節點,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都有了,故事的情節、脈絡清晰了起來。繼續深入調查,我們得知鄂溫克族結婚時一定要佩戴飾物,而遠在一百多千米外、由另一對鄂溫克母女制作的太陽花成了首選。太陽花是大興安嶺山林里使鹿鄂溫克族的吉祥物,是光明的象征。母親烏仁帶著女兒艾吉瑪,把古老的傳說做成了千變萬化的太陽花飾物,并乘著電商快車火遍了全國。服裝與民族文化的無縫對接,為全片的故事帶來了強烈的時代特征。
故事性的線索完善了,將如何展現?
紀實的拍攝方法與平行的結構布局是講好故事的最佳方式。兩對母女相隔百余千米,一邊在夜以繼日地趕制婚服,另一邊加班加點地制作太陽花,都是為了在婚期之前完成佳作。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然后將卓拉自己設計馬頭圖案太陽花并跟母親一起縫制皮袍和艾吉瑪制作馬頭太陽花這兩條故事線穿插講述,剪輯成互為對應的結構形態,整個故事的節奏便活躍了起來。
結構、節奏有了,如何讓故事飽滿?
在推進故事情節的過程中,該片水到渠成、恰到好處地展示了鄂溫克族服裝的文化元素。例如,無論男女裝,胸前都有藍黑紅三條彩色裝飾帶,分別代表著天、地、火,這是鄂溫克族的古老崇拜。人,頭頂藍天,腳踏大地,火是文明與智慧的開端。男女裝的腰間都要有彩帶,象征著彩虹,鄂溫克族特別喜愛彩虹,認為是吉祥的象征。男女都要戴尖頂紅纓帽,帽子的形狀像一座山,從下往上縫制九道線,從最底層的線開始,代表幸福和磨難交替上升,到了山頂,迎來的就是火紅的陽光。一年四季女裝服飾的背部,都會有形狀像展開雙手掌的圖案,鄂溫克族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人用雙手創造的。另外,對于家庭來講,女人的世界在手上,男人的世界在馬背上。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內地商販把江南一帶的綢緞帶進了蒙古高原,其中內地人喜歡的帶有圓形古代錢幣圖案的面料備受草原人的寵愛,因為這種圖案恰巧與草原民族的吉祥圖符極為相似。從那時開始,這種圓形圖案的面料成了最受草原民族歡迎的面料。太陽花則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從前,大興安嶺山林里的使鹿鄂溫克居住在用木桿和樹皮搭起來的撮羅子里,尖頂上只有一個很小的孔洞,由于山高林密,陽光很難照進撮羅子。有一天,太陽姑娘從孔洞中飛了進來,把燦爛溫暖的陽光帶給了鄂溫克人,從此太陽姑娘成了鄂溫克的吉祥物。把這些點狀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出來以后,就使全片的故事厚重、綿長了起來。
片子的時代感又在哪里?
鄂溫克服裝的功能性極強,尤其是冬裝。從前,皮袍白天穿在身上,晚上一半鋪在身下,一半蓋在身上,既是被子又是褥子,在極度嚴寒的冬季為生命的延續提供了保障。如今,鄂溫克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富裕了起來,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現出高度的尊重。片中主要人物其木德把從祖輩學來的手藝傳承給女兒卓拉和鄉親們,在遠離城鎮的草原上辦起了民族服飾工作室,為文化的傳承做著實實在在的事,同時帶動了鄉親們一同致富,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鄂溫克人個個都愛美,經濟實力也讓他們美得起。幾千塊錢一套的民族服裝,他們每人都有好幾套,閑暇之時,草原就是舞臺,鄉親們和牛羊就是觀眾,他們會盡情地秀出人與服裝天然合諧的美。無論是大型文化活動還是親朋好友的婚慶、壽宴,他們必定穿上最美的服裝,戴上最經典的配飾,前來出席。他們實實在在地把古老的民族服裝完全變成了時裝。
這就是我們的紀錄片《卓拉的嫁期》。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