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一部從天津城市視角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之路的歷史人文紀錄片《津門往事》,于2023年3月20日在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時段首播,并在學習強國、央視頻、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B站等多家網絡視聽平臺熱播。
該片以10集、500分鐘的超大體量,用人類學的文化演化史視角,以歷史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維度,將上百名歷史人物、幾十個現實人物,鋪陳在1840年至1949年跨越百年的歷史時空中,將天津與中國命運相連的近代百年歷史,提煉成富有強烈戲劇性的故事,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謀求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畫卷。
《津門往事》紀錄片播出后,《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解放軍報》等相繼發表了評論文章,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學術網站發表了6000余字的學術專訪,《當代電視》刊載了7000余字的學術專論。這些文章還被學習強國、人民網、今日頭條、網易、紀錄中國等多家網絡平臺和眾多微博、微信平臺轉載和置頂。2023年9月,該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3年第二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名單。
天津是個充滿傳奇的城市,“臨海、近都、親運河”的區域特質,讓天津在千百年的不同歷史時空下,綻放了獨特的文化魅力。《津門往事》猶如近代中國的縮影,講述天津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茫然無措,不假外求、脫胎換骨走向現代世界的過程。天津用堅韌的軀體,在無形的時空里用有形的畫面,雕刻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黑暗、貧弱到站起來的傳奇故事。《津門往事》正是循著這樣的歷史脈絡構建的影像時空。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精神力量。在創作中,我們在歷史大背景中選取了不同身份的人物視角,深挖潛藏他們在悲情下細膩的、超越人性的、為了大義不惜舍棄個體生命的精神之光。這道光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哪怕微光闌珊,被照耀的靈魂將恒長不朽。
在中國歷史的十字路口,有與八國聯軍殊死搏斗“以死報國”的羅榮光、聶士成;有抒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強保種觀念的嚴復;有以千萬文字探索救國思想的梁啟超;有攜8000字“富強觀”來到天津,上書對中國未來希望的孫中山;有起兵討袁、發起護國運動的蔡鍔;有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教育思想培育莘莘學子的張伯苓;有周恩來、鄧穎超、張太雷、于方舟等在覺醒中覺悟的新青年;有范旭東、李燭塵、宋棐卿等實業救國的民族企業家;有創造了29小時解放天津奇跡的劉亞樓……他們有的出自天津本土,更多的是來自五湖四海。近代歷史的偶然性,讓他們紛紛駐足津門,近代歷史的必然性,讓他們從軍事、思想、教育、商業等不同領域,將救亡圖存的抱負、行動乃至生命,留給了這座城市。
憂國憂民、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的時代主旋律,他們的故事值得服膺于心,值得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影片中年事已高的諸多歷史親歷者與其后人,當他們撫今追昔時,胸中依然澎湃著那一代人備嘗艱辛、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
該片創作歷時五年,由祖光紀錄片團隊精心攝制完成。十多年來,我們深耕天津歷史文化資源,創作了《五大道》《有個學校叫南開》《過年的畫》《津門往事》等優秀紀錄片作品,用一個個影像,搭建天津城市的文化、教育、民俗等多層面、多維度、立體的歷史人文時空。
城市的偉大,在于不同人在這里產生了對話。天津正是古今、中西、雅俗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通過作品的延伸,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源,我們越來越深刻理解今天和歷史的絲絲關聯,也越來越深愛天津這座有故事的城市。
記錄是時間的延續,故事是記憶的傳承。挖掘天津的深厚歷史,傳播城市的文化樣態,傳承綿延的中華魂脈,頌詠人類的經驗智慧,是我們身為紀錄片人的時代責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