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技法巧借
閱讀小說大家的作品,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這是我們在家庭和學校中學不到的知識,這些經典作品是大師們留給我們的精神瑰寶,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它們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很多作品表達的不光有情感,還有更多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白凈草原》就為我們展現了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俄國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閱讀這樣的經典作品,將會使我們的思想更深刻。
經典是經過歷史檢驗的作品,但是閱讀時也需要我們具有一雙慧眼,因為再偉大的經典也不可能全是精華,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辯證的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寫作中,我們也很需要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
寫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經典是人類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的精華,它凝聚著一個時代的各種文化成果和現實生活價值,成為時代生活的寫照。它是歷經時代考驗,為歷史所首肯的成果。閱讀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物、生活和世界,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人性、命運和生活,使我們擁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堅定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上述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有人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只為娛樂、應試,請結合材料內容辯駁這種觀點。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閱讀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到世間百態,理解人性、命運和人生,從而涵養我們寬廣的心胸和睿智的人生態度。材料點明了經典的作用和價值:除了淺層次的故事講述,更多的是透過人物傳遞文學大師們對世界的認知,對人生的解讀,對命運的把握,對品德的磨礪。而這些正是文學大師們的智慧結晶,隔著時空,穿越種族,越過國度,影響并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也正是經典作品魅力所在和經久不息的原因。
題目要求考生駁斥“閱讀文學作品只為娛樂、應試”的觀點,可見文體是駁論文。這種錯誤的觀點是膚淺的,是功利性的,考生要注意從深刻的、審美的、精神的層面去駁斥,強調閱讀文學作品,除了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充實,更多的是審美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道德品質上的涵養,自我全方位的成長。在行文的過程中,可將兩種觀點對比論述,也應辯證地指出錯誤觀點中的合理成分,這樣更具有說服力,也更符合駁論文的要求。
參考立意
1.讀書求術亦求道,不可過分求功利;
2.腹有詩書氣自華;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4.經典給我一雙慧眼。
寫優選范文
讀書求術亦求道,不可過分求功利
一考生
談到讀書,我們就會不自覺想起那句著名的諺語:“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似乎道盡了讀書的好處。正因為書里什么都有,所以千百年來,一代代的讀書人前赴后繼,以前是考取功名,現在是各種考試,而最大目的就是通過讀書而功成名就。這句話其實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色彩,我們讀書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在物質上的欲望。當然,這樣也無可厚非,社會要發展,每個人都想擁有更舒適的生活,功利性的追求可以讓社會變得繁榮。
但是,只有功利性的讀書是不行的,功利性的讀書會讓人驕傲,變得自高自大。因為功利性的讀書,奉行的是成功主義的價值觀,比的是讀書量的多少,掌握知識的多少,獲得頭銜的多少。你獲得的東西越多,你就越成功。所以說功利性的讀書,并不能讓我們真正變得強大,它告訴我們成功是光榮的,失敗是可恥的,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痛苦。這就是追求成功的悖論,那就是越渴望成功,你就會越害怕失敗,但越是害怕一樣東西,它就會越容易控制你,從而讓你越來越失敗。
而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風光,而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低迷的時候,是否依然還有勇氣繼續前行。這樣的勇氣只有非功利性的閱讀才能夠獲得。雖然功利性讀書不可避免,但我們同樣需要非功利性的讀書,只有非功利性的讀書才能讓我們抵抗內心的虛空與虛榮。
人都是有虛榮心的,這種虛榮心讓我們天生就會跟人比較,就會追名逐利,從而變得患得患失。非功利性讀書的目的,不是追求外界的肯定,而是去豐盈自己的內心。閱讀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物、生活和世界,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人性、命運和生活,使我們擁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堅定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它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讓我們思考,當剝離掉外界賦予我們的一切之后,是否還能如顏回一般怡然自得。
外界對我們造成何種影響,取決于我們看待它們的方式,我們覺得某樣東西重要,失去它必然會讓我們感到痛苦。非功利主義的讀書可以讓我們擺脫這種控制,但它不是讓我們不要這些身外之物,而是讓我們不為它所牽絆,有就好好享受,沒有也有沒有的活法。我們的內心由自己掌控,而不是隨外界變動,這就是智慧。
所以說,功利性的讀書是帶著目的去閱讀,會導致盲目自大,為名利所困;但非功利性的讀書,獲得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種領悟,它可以讓人一通百通,讓人變得輕松自在。
所以,知識是術,智慧是道。有句話說得好,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于道。
點評
這是一篇很成功的駁論文。文章一開始就通過引用著名諺語,強調人們讀書就是為了追求功成名就,這就為全文樹起了駁斥的靶子,但是這篇文章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于其辯證思維的運用。作者先承認人們通過讀書滿足物質上的欲望本無可厚非,但緊接著指出,只有功利性的讀書是不行的,并展開了具體的批駁,分析非常透徹。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風光,而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低迷的時候,是否依然還有勇氣繼續前行,而這時非功利性讀書就顯得很重要。在強調非功利性讀書重要性的同時,作者又宕開一筆,指出人都是有虛榮心的,這種虛榮心會讓人變得患得患失,而非功利性讀書卻可以讓人們像顏回一般怡然自得。為了解除人們的誤解,作者又指出,非功利主義的讀書不是讓我們不要身外之物,而是讓我們不為它所牽絆。最后作者歸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于道。文章說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