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鳴
摘 要:近年來,我國在糧食安全生產戰略上不斷作出調整,通過補貼與技術扶持等方式激勵種植人員擴大生產規模,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高產栽培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優質的種植效果。本文將從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展開分析,為栽培技術的發展與宣傳提供理論知識,實現我國總體糧食安全的目的。
關鍵詞:大豆栽培;病蟲害;技術推廣;田間管理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是對種植模式的優化,不斷改進大豆種植的土壤環境、溫度、水分、肥料等,實現大豆產量的有效提升。針對當前大豆產量與栽培技術現狀,我國部分地區建設大豆新品種高產示范基地,對高產大豆進行培育,以期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推動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1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重要意義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發展。在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糧食安全是基礎,是我國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相較于傳統的大豆生產種植,傳統種植方式以犧牲一定的環境為代價來保障大豆的產量,但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下,將化學藥劑進行改善,降低其對環境的嚴重影響,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支撐。在種植人員科學的土地規劃下,生態效益實現巨大提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能夠不斷提升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從而降低城鄉之間的經濟收益差距。另外,大豆也是提高我國畜產品產量以及主副食的重要來源,歷史上,由于大豆產量低,收益低,擠占耕地面積和其他糧食作物的影響,所以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而改為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玉米,我國早些年一直從美國和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但這些年國家為了降低對外貿易的依賴,提振我國的大豆產業,所以開始大力推動發展大豆種植業。在國家的大力推廣下,鄉鎮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得到提高。雖然我國農業生產結構仍存在一定缺陷,在國家大豆種植補貼政策的實施下,農村地區種植大豆的面積還是較少,主要緣于大豆產量得不到保證。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創新應用下,種植人員開始逐漸認識到大豆高產的經濟效益呈現上升趨勢。對此,大豆種植人員開始增多,這有效改善了我國大豆產品較少的現象。因此,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成為大勢所趨。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不斷應用中,人們已經普遍了解大豆種植的發展潛力,進而滿足我國市場對大豆的需求。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有利于我國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當前,大豆產業出現品牌化與規模化發展,以大豆為原材料的農副產品逐漸占據市場。對此,需要充足的大豆供應,為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大量的大豆,實現大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
2.1選地、整地
選擇平肥地,有機質含量在1.0%以上的輕壤、中壤。茬口以正茬為宜,杜絕重茬,避免迎茬。前茬收獲后即刻進行秋耕地、秋起壟并壓實。在未能秋整地的情況下,要及早進行春整地,以頂漿打壟為宜。
2.2高產大豆種子選擇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首先確定商品性,即高油還是高蛋白(高油就是油分含量達到21.5%,高蛋白就是蛋白質含量達到45%)品種,選擇生育期符合當地種植條件、產量高、逆性較強的種子,在產量與品質上種植效果極佳。技術人員表示,某一地區種植高產大豆時,禁止長期種植同一品種的高產大豆,否則會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種植人員需要不斷調整種子品種,對種子進行改良。
種子播前處理。在高產大豆種子挑選完成后,需要在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使其生產效率提高。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除去病斑粒、霉變粒、蟲食粒、雜質等。要求種子凈度不低于98%,純度不低于85%,發芽率不低于85%,質量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首先,對種子進行清水浸泡,提高種子含水率,為其發芽生長提供水分。種子在清水中浸泡有利于種植人員進行良種挑選。漂浮在清水上的種子說明其內部結構受損,發芽率較低。種植人員根據外觀進行挑選,結合自身經驗與技術人員的指導,將品質不好的種子挑選出去。其次,播種前5~15d,在天氣晴朗時,將豆種攤放在陽光下曝曬3~5d,攤曬時,豆種厚度控制在3~4cm之間,需經常翻動。其次,包衣種子。播種前采用不含呋喃丹的種子包衣劑,按藥種比1∶60或1∶70包衣種子。將浸泡的種子進行充分晾曬,觀察高產大豆晾曬后的形態,并將其收集起來進行殺毒處理。太陽紫外線已經進行表層殺菌,但將其播種后,難免不會受到病蟲害侵襲。因此,使用化學藥劑對高產大豆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使其具備病蟲害防治的能力。對種子消毒處理后,將其放置在環境適宜的位置,等待種子發芽。種植人員對種植土壤的積溫進行檢測,在種子發芽后進行種植。
2.3把握好播種環節
一般晚播比早播含油率低,蛋白質含量則相反,7℃左右是大豆發芽最低溫度。遼寧省最常見的方法是春播合理密植等距穴播,夏播合理密植條播。
播種。春季5cm土壤溫度超過8℃時,開始播種。4月25日至5月10日是播種的最佳時間,依據品種生育期、地點、土壤墑情而定;每667m2的用種量為3.5kg左右,結合種子大小來定,不可超過4.5kg;可條播,也可穴播。條播時,不論機械條播或畜力開溝點播,均需下籽均勻,開溝、播種、覆土、鎮壓連續作業一次完成,覆土深度為3~5cm。等距穴播時,每穴2~3粒,播后立即覆土、鎮壓連續作業,一次完成,覆土深度為3~5cm。
處理好施肥比例。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2000kg、大豆復混專用肥30kg、磷酸二銨8~12kg、硫酸鉀7.5~10kg)、花期追肥(盛花期每667m2追尿素3~5kg或硫酸銨6~10kg或磷酸二銨5~8kg)、鼓粒期根外追肥(每667m2用350克尿素加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5kg噴霧)。
及時間苗,合理確定留苗密度:在兩片對生真葉展開至第一片復葉完全展開時,按要求的株距或穴距進行間苗。拔除弱苗、小苗、病苗、雜苗,一次定苗,一般亞有限結莢習性密度為1.0萬~1.3萬株/667m2,有限結莢習性密度為0.8萬~1.0萬株/667m2,無限結莢習性密度為0.8萬株/667m2。當發現缺苗斷條時,要及時補種。在缺苗斷條處開溝,按原有株距(穴距)點籽,覆土踩實,以利于出苗,也可直接在播種時選幾處壟溝播種,留待補苗。
2.4田間管理
高產大豆播種前,需要對土壤進行充分的補水與施肥工作,在技術團隊的指導下,將大豆田中的水分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土壤的濕潤度,提高高產大豆種子的發芽率與存活率。例如,在某高產大豆生產種植基地,種植人員對播種的土壤進行覆蓋,將水分控制在土壤中,防止出現水分流失帶走土壤肥力的現象。在土壤翻整完成后進行基肥施加,在生態理念下,基肥施加一般建議施用農家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腐熟的牲畜糞便進行施加,工作人員對其進行處理,提升土壤的肥力。在土壤礦物質含量檢測人員的測量下,對土壤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建議,種植人員再進行適當肥料補充。而大豆種子發芽后,高產大豆植株生長發育期間需要進行追肥,以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營養物質。種植人員將氮、磷、鉀三種肥料進行充分的混合,按照技術團隊要求進行施加,為植物生長補充肥料。大豆植株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因此,對追肥數量進行調整,使其更加科學,避免追肥過多造成燒苗的現象發生。大豆植株葉面對肥力進行充分利用,逐漸發育成長,根部的完整度在肥力與水分的補充下達到更佳。同時,夏季雨期降水量較大,種植人員還需做好田間的排澇工作,大豆植株的高度相較于玉米植株較矮,對洪澇的抵抗能力較差。種植人員可以使用改道方法,將田間多余的水分排除。
2.5病蟲害防治
2.5.1化學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保證大豆高產高質的重要手段,針對常見的大豆病蟲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例如,在某地區,大豆食心蟲對大豆產量的影響較大。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下,對食心蟲進行有效殺除。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預防,對大豆種子進行藥劑處理,使其具備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食心蟲不啃食經過藥劑包衣的大豆種子,大豆得以生長發育。在發芽后,種植人員對食心蟲的情況進行觀察,發現其活動頻繁,數量增多,采用化學藥劑噴施的方式進行防治。通過配制濃度為50%的多靈菌溶液對食心蟲所在位置進行噴施。噴霧的方式對大豆植株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小。每周噴兩次,每天對食心蟲的數量進行觀察,根據大豆植株被啃食的情況進行調整。大豆灰斑病也是影響大豆高產的重要病害,在發病初期,種植人員根據經驗總結患病類型與患病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通過配制濃度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噴施,對準病斑區域進行噴霧,為提升病害防治效果,技術人員推薦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聯合使用,每周噴一次,連續噴兩周后進行實地觀察,發現病斑明顯減少。大豆蚜蟲的發病時期較為集中,在發病前期進行噴藥預防,一旦蚜蟲發病,需要使用濃度為40%的樂果乳油進行精準施治。
2.5.2生物防治
大豆蚜蟲的治理還可以利用天敵效應,通過放赤眼蜂控制蚜蟲的數量。例如,某地區大豆高產栽培過程中,大豆植株受到食心蟲的啃食,對其放任不管會造成大豆產量大幅度下降。對此,可以采用天敵引進的方法進行蟲害治理,根據當地環境部門研究調查,赤眼蜂的引入對當地環境以及生態平衡沒有太大影響。但放赤眼蜂需要經過科學的設計,以最穩妥的方法消除大豆食心蟲帶來的不利影響。大豆高產栽培人員表示,對于赤眼蜂的引進需要批量進行,避免數量太大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以每次一千只的方式進行引進。將大豆栽培地區的赤眼蜂總數控制在一萬只以內,一般引進兩三批即可,通過赤眼蜂的子代繁殖對食心蟲數量進行控制。這種方式不僅科學,也可以對種植人員的種植成本進行控制。對部分其他蟲害的控制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手段。例如,在某地區,通過性誘劑配制的方式吸引異性害蟲進入,對其進行大規模捕殺,使其繁殖能力下降,對大豆的破壞減小。
2.5.3物理防治
夜蛾類的蟲害對大豆的影響較大,且繁殖能力較強,受到種植人員的重視。例如,在某地區高產大豆生產種植時,利用夜蛾類的趨光性,對其進行物理防治。在大豆種植地中安置燈光,吸引夜蛾聚集,使用殺蟲劑進行捕殺。該技術手段受到季節的影響,在天氣較暖的夏季燈光時間需要延長,一般從晚上七點到凌晨一點,種植人員在現場進行夜蛾捕殺。而天氣轉涼夜蛾活動不再頻繁,可以適當地減少燈光的使用,工作人員不需要實時管理,偶爾進行集中消殺即可。種植人員對燈光誘捕的效果進行調查,深入到大豆高產栽培基地中,對夜蛾的破壞影響進行觀察,發現夜蛾對大豆的破壞減小,說明物理防治手段起到積極效果,提高大豆的產量與品質。
3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途徑
3.1線上推廣
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手段不斷創新。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將互聯網絡渠道進行拓寬,利用互聯網,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宣傳推廣。首先,對于高產大豆產品的宣傳,由專業技術團隊對大豆產品進行包裝設計,將產品品牌化,豐富消費者的購買渠道。專業團隊不斷運營,為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提供充足的資金。結合國家農業生產扶持政策,獲得當地政府與農業部門的資金與技術幫助,為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提供動力。其次,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高產大豆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地區開始因地制宜,積極引進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通過互聯網聯系技術負責人,為當地大豆種植工作給予指導,實現大豆栽培技術的創新發展。最后,線上的技術推廣受眾面較大,對技術經驗的積累有著積極作用。經過技術傳授,有利于工作人員對大豆高產栽培經驗的累積。
3.2線下推廣
在線下,由技術團隊深入到大豆種植戶家中進行技術推廣。通過普及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理論知識,提高種植人員的專業知識,并在宣傳推廣講座中對種植人員關心的效益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在種植技術與生產機械設備日漸優化的背景下,高產大豆栽培人員的工作壓力有所降低,相較于傳統的農業種植,機械化大豆栽培人工勞動量減少,且種植利潤可觀。另外,國家對大豆生產種植人員給予一定補貼,提高生產種植人員的積極性。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宣傳推廣下,各地區配備技術人員,指導大豆高產的栽培種植工作。種植人員存在的技術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其線下推廣模式還在不斷更新,例如,化肥、農藥等合作廠商主動尋求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人員的合作,為大豆生產種植提供保障,加快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的構建。
綜上所述,文章通過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深入闡釋該技術為我國大豆生產發展帶來的動力。通過科學選種、播種設計、土壤翻整、肥水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手段加強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管控,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另外,通過對這一技術的積極宣傳和推廣,實現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波,周子凡,劉鑫,等.鎮巴縣馬鈴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22,39(12):53-56.
[2]于曉光,吳紀安,陳祥金,等.早熟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金源806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2(12):106-110+2.
[3]陳英男,馮明印.高蛋白大豆專用新品種撫豆35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2(11):5-7.
[4]曾榮耀,范昭能,李慧,等.大豆套間作復合種植高產高效技術[J].中國種業,2022(11):102-105.
[5]鄭宇宏,李琳,孫明明,等.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吉育259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2(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