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沙塵頻襲,但我們種的每一棵樹都沒有白費
連日來,包括北京在內的近二十個省區市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讓絢爛春光多少有些失色。人們紛紛追問:近年沙塵天氣為何有所增多?是我的螞蟻森林枯了,還是阿拉善的梭梭草不管用了?
沙塵頻襲,著實惱人,但我們的樹都白種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們熟知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已經推進了四十余個春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超過3000萬公頃,毛烏素沙地甚至即將從陜西版圖上“消失”。沙塵本屬正常天氣現象,人類無法從根本上左右強風和低層大氣,只能想方設法降低其影響,而消除沙源地就是努力的方向。
雖然近兩年沙塵天氣有所反復,但若拉長視野發現,2010年以后北京的年均沙塵日數已較歷史峰值降低了二十余天。這正是防護林“過濾”作用的體現。可以說,不論是國家工程,還是個人志愿,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會白費,每一棵樹都在遮風濾塵。
(供稿 祝振全)
素材B
新增鳥類物種見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23年4月15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第41個“愛鳥周”啟動儀式上發布了新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該名錄顯示,全市野生動物增至608種,其中鳥類515種。目前,北京已形成以自然保護地、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示范庫為主體,各類公園、綠地、林地、濕地等棲息地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此次發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中收錄的野生動物種類由596種增加至608種,新增加的12種全部為鳥類,包括灰冠鹟鶯、紫背椋鳥和黑胸鶇等。其中,彩鹮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栗鳶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可愛的身影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賦予京城更多靈氣,被市民所津津樂道。這也表明,北京已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供稿 孟曉東)
素材解讀
生態興則文明興,加強環保,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唯有人人為環保,才會環境為人人。正如:美從環保來,福從環保生。同學們,請行動起來,綠水青山才是大自然應有的模樣!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野生動物是環境優劣最好的“試紙”。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安家”北京,見證了北京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也是北京“生物多樣性之都”建設闊步前進的生動縮影。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每個人都應當從我做起,主動擁抱生態文明理念,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爭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者、踐行者和責任主體。相信,假以時日,神州大地上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適用話題
環保、人與自然、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