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軍
摘 要: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技術也隨之不斷革新。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農業大國,提升農作物產量刻不容緩。近年來,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逐步升高,但是復合種植技術中仍存在難題有待攻克。本文將結合我國山東省玉米以及大豆實際種植情況來具體討論分析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關鍵詞: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技術
為了促進我國玉米和大豆種植產業的長遠發展,二者復合種植的技術方法正在被科技人員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廣。該種植模式具有適應性強、種植條件要求不高以及適合組合種植等優點。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已經證明了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可以取得成功,有效提高種植戶經濟效益。
1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勢
玉米和大豆的混合耕種模式能夠有效節省耕地資源,降低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還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一舉兩得。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深受廣大農戶認可,并且已經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玉米和大豆種植模式。我國憑借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比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意味著我國在農業種植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過農業學家的不懈努力,現如今我國已經摸索出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出盡可能多的農作物的方法,這是農業技術上的一次飛躍。其中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出現改變了玉米和大豆種植的窘境,由于二者之間存在土壤性質、自然環境以及生長條件相通互補之處,所以只要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就能實現同一片區域同時產出玉米和大豆的情形。將玉米和大豆按照合理的行距、株距以及占地比例進行混合種植,不僅能提升耕地利用率,還能實現“一地兩種”[1]。
一方面,玉米和大豆這兩種作物雖然處于不同的土地環境,但對生長發育條件的需求有相似之處,例如,二者都更加適宜溫暖的氣候條件,在澆灌水量、空氣中的含氧量、水分占比方面的要求相近。相似的生長發育條件要求使得玉米和大豆在混合種植過程中可以進行統一的水肥管理,大大減輕了種植人員的勞作強度。另一方面,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最多的營養成分是氮元素,而大豆根系恰好具備固定氮元素的能力,源源不斷的氮元素能從大豆根系流向玉米,供其生長發育。玉米的根系能分解出大豆生長發育所急需的酸性物質,用以分解耕地土壤中存在的不易被溶解的礦物質,這些被大豆酸性物質所分解出來的礦物質能為大豆生長提供營養成分。玉米和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屬于互利關系,可以有效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不僅綠色環保,還使得種植人員的施加化肥工作更加輕松。
合理使用農用機械能減少人力投入,還縮短了種植周期,使得種植戶的工作效率有了質的提升。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來說,更加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由于預先留出了農用機械的工作間距,操作使用時更加方便。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不僅提升了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還減少了手動操作工作量,避免因人為因素出錯耽誤生產活動。該模式能全面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壓縮了生產成本,有效促進了我國玉米與大豆種植產業的蓬勃發展。
2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策略
2.1土地及種子選擇
山東省位于華北平原,總耕地面積超過三億畝,但降水適中、旱地較多,適宜種植玉米和大豆。在播種之前,首先要進行所有備選土壤之間的肥力對比,從中挑選土地肥沃、土質松軟且營養成分含量高的區域作為種植用地。最佳地點是地勢開闊不陡峭的平原,周圍沒有高大樹木阻擋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切忌選擇地勢過低、易積水的地區,如果雨季的降水堆積無法及時排出,會影響玉米大豆的生長發育。在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后,選擇合適的耕地進行整地以確保農作物擁有舒適平整的種植環境。另外,還需要在耕地周圍留出水溝,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2]。
玉米以及大豆品種優質與否,直接決定了收獲后的成品質量和產量,種植人員應該格外重視復合種植過程中的選種。選取種子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山東省當地的地理環境、地形情況以及自然氣候條件。混合種植的種子要具備耐密性好、抗逆性強以及方便大規模收割等優勢,以便于二者之間的協同生長。除此之外,在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保障其發芽率并使種子免受病蟲害威脅。雪甜品種的食用玉米適合山東地區大規模種植,其具備生長周期短、品質好以及經濟效益高等優點。大豆則選擇青酥品種,該品種大豆的收獲周期為70~80d,豆粒飽滿、色澤鮮艷、口感極佳,很受市場歡迎。雪甜玉米和青酥大豆生長發育周期相似,方便協同管理,提高種植戶工作效率。
2.2種子的處理與播種
為了使農作物能夠適應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在播種之前挑選出干癟不能發育的玉米以及大豆種子,為了促進種子的生長發育將剩余的健康可播種的種子在陽光下晾曬3h。除此之外,在種子晾曬步驟完成后,還要對其進行藥劑浸泡處理,使用占種子總重量1%、濃度為40%的新硫磷乳油浸泡種子,以促進種子幼苗的發芽和生長。玉米種子在幼苗二葉期前,要保持苗床溫度達到25~30℃,二葉期后維持在16~20℃之間。
要想農作物盡早上市,提升經濟效益,種植戶就應在合適的時期進行播種。首先對玉米幼苗進行保溫處理,玉米種子結束育苗期之后,再按穴播種大豆,保證每個坑穴有3粒大豆種子。雪甜品種玉米的最佳播種期一般是在4月中旬,而青酥品種大豆的最佳播種期設定在4月下旬。雪甜品種玉米對溫度、光照強度、氣候條件都有較高的要求,上述因素會影響該品種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因為其不耐高溫、高濕環境,播種時盡量選在夏天或秋天[3]。
2.3設置植株行距
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對玉米和大豆之間的種植間距有明確要求。在播種種子之前,種植人員要先制定出科學翔實的計劃,使得農作物的后續種植工作變得更加簡單。要注意的是,玉米和大豆的種植密度不能過大,否則會導致通風不暢、缺乏氧氣供應,從而降低光合作用,最終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種植密度過小,則無法最大化利用耕地,造成經濟效益受損。因此,種植戶必須選擇合適的種植間距。除了考慮以上影響因素外,還應選定方便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的間距,最終制定出綜合全面的種植間距方案。
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關鍵是“寬窄行”,即擴寬行距以及縮短株距。使用上述種植方式能使高稈玉米和矮稈大豆形成空間布局落差,在相互促進生長發育的同時還能最大化邊際效應,大豆和玉米都能獲取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提升了耕地以及光照利用率。拓寬行距后的植株以南北走向建立壟臺,其中壟面寬1.5m,溝面寬0.4m。在進行寬窄行種植時,每壟窄行種植2行雪甜品種玉米和3行青酥品種大豆。經過試驗可知,雪甜品種玉米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200株/km2。除此之外,該品種玉米顏色普遍為純白色,為防止不同品種玉米之間串粉,降低成品玉米的商業價值,應該將雪甜品種玉米種植在單獨區域,與其他品種種植間隔至少為300m以上。如果采取的是錯開時間種植方式,不同品種之間的傳粉期至少相隔15d以上。而青酥品種大豆的種植密度為29000株/km2。
2.4進行科學管理
玉米和大豆對于生長條件的要求具備一致性,所以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二者的水肥管理工作能同時開展,事半功倍,減輕種植人員的工作量。玉米和大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都可以吸收很多水分,但是仍要注意發生洪澇災害會對農作物產生影響,所以在雨季來臨時要注意排出積水,避免玉米和大豆被雨水“淹死”,給種植戶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在容易干旱的季節,種植人員需要及時采取經濟節水的滴灌方式來澆灌玉米和大豆,避免作物因干旱缺水影響正常發育。玉米和大豆在生長期間,要滿足農作物對耕地土壤內部養分的需求,在發現養分不足時,及時施加化肥或營養藥劑,保證其養分供應的充足,使得大豆和玉米都有符合預期的產量品質[4]。
除上述必要的水肥管理之外,還應及時做好施底肥、追加施肥以及適當灌溉,以滿足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需求。試驗流程分為如下幾步:
第一步,施加底肥。設置試驗田地觀賞作物為油菜,在種植前20d,每平方千米噴灑石灰38kg,并且將油菜秸稈用農用機械打爛,對土地進行翻耕,翻耕深度不小于20cm。在大豆播種前7d左右,每平方千米施加300kg商品有機肥、50kg復合肥、10kg硫酸鎂、2kg硫酸鋅以及1kg硼砂,在施放均勻后對整片耕地區域進行翻耕。
第二步,追肥。整個流程一共需要追加施肥三次。第一次施肥時間節點在玉米幼苗種植后7d左右、玉米長出四五片葉子時,每平方千米農田施加10kg尿素和7kg氯化鉀,將二者兌水稀釋攪拌均勻后澆灌在幼苗上;第二次時間節點在玉米長出十片左右葉子時,每平方千米用10kg尿素,兌水稀釋混合均勻后澆灌。
第三步,田間管理。在施加化肥時應該適當補充葉面肥。選用毒性低的除草劑可以避免在清除雜草的同時誤傷農作物。玉米在追加施肥時也可以施大豆化肥,但用水量不能超過該品種玉米的50%,玉米在施加三次化肥時無需給大豆施肥。種植人員要預先準備排水設施,以防田地因雨季降雨量增多而導致洪澇災害的形成。
2.5防治病蟲害
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證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防止土壤中的養分流失,種植戶需要做好清理雜草以及防治病蟲害工作。如果在播種之前種植區域雜草過多,應首先運用專業機械對耕地進行除草行動,直到耕地范圍內的雜草數量不影響玉米和大豆正常生長發育為止。在農作物種子播種完成后至發芽前期這段時間,種植戶也要進行封閉式除草。在防治病蟲害工作上,必須做到未雨綢繆,加大預防力度,農戶可以憑借以往玉米大豆經常出現的病蟲害記錄為參考,提前對玉米以及大豆種子進行病蟲害防治處理。在農作物幼苗出苗后,可以采用噴灑化學農藥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以確保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經濟收益的最大化。
雪甜品種玉米和青酥品種大豆幼苗在發育早期,最主要的任務是讓農作物遠離地下害蟲以及啃食玉米大豆植株的鳥類,還有清除與作物爭奪養分的雜草。在播種前20d左右,每平方千米噴灑300mL濃度為10%的草甘膦溶液以及200mL濃度為20%的二甲四氯溶液,并且將整塊種植區域用驅鳥反光帶圍繞起來,耕地之間每隔5m懸掛一條,避免大豆和玉米在發芽過程中被鳥類啃食而影響產量和品質,在作物成功出芽后拆除這些驅鳥反光帶。
該品種玉米的營養成分大都集中在籽粒和葉片之中,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容易遭受部分害蟲啃食,在進行防治蟲害工作時,要重點關注蚜蟲。而大豆在生長發育期容易遭受食心蟲侵害。雪甜品種玉米需提前預防斑病、枯萎病以及根莖腐爛病;青酥品種大豆要注重防治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斑點病、灰斑病和霜病。如今較為常見的防治方式有以下幾種:
農業防治。要求種植人員及時清理種植耕地區域內的雜草,防止病蟲找到適合寄生的場所,有效降低害蟲種群密度和病蟲害發生概率。
物理防治。采用懸掛黃色鐵板、性引誘劑和防蟲反光帶等物理方法來預防害蟲侵害農作物。
生物防治。從外部環境中引進常見害蟲的天敵,或者使用16000mg蘇云金桿菌500倍噴霧處理溶液,在該品種玉米發育半成熟期內,挑選晴天天氣對其莖葉進行噴霧處理,以此預防螟、蛉、菜青蟲等害蟲。
化學防治。為了保證雪甜品種玉米以及青酥品種大豆的商業成品質量,在發生病蟲害初期就要及時反應,并且使用科學合理的低毒性農藥進行防治,種植人員尤其要注意不同農藥之間存在安全使用間隔期,避免農藥對作物造成傷害。在發生菜青蟲等病蟲害初期,應該使用20%噻蟲嗪微乳劑1500倍液以及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進行藥霧噴灑處理[5]。
2.6適時采收
雪甜品種玉米籽粒糖分含量在授粉后20d左右達到極值,在吐絲后20~24d收割為最佳時間節點,此時該品種玉米的質量和商業價值均達到最完美狀態。種植人員應該盡量選擇早上或者晚上收割農作物,在采收之后放置到陰涼光照弱的區域進行保存,保持玉米的糖分不流失。此外,在進行大豆收割工作時應該仔細觀察豆莢的狀態,包括是否充分發育、飽滿程度以及顏色是否為淺綠色。以上情況如能全部滿足,就證明該品種大豆已經達到最佳出售狀態。
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現了解放生產力的目的。在農作物成熟后,應該選擇合適的農用機械進行收割。由于在播種之前已經為機械收割留出了充足空隙,所以部分大型高功率機械可以參與收割工作,為種植戶節省了生產勞作時間,也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綜上所述,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該種植模式不僅大大提升了耕地的利用率,減輕了土地負擔,還使得農作物種植工作事半功倍,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目前來看,玉米間作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中仍然有部分技術環節需要完善和優化,以便于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林向峰.鮮食玉米與菜用大豆帶狀復合間作種植技術初探[J].南方農業,2022,16(18):36-38.
[2]李志偉.德州市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技術推廣中的機具問題和建議[J].農機科技推廣,2022(05):30-32.
[3]任春林.大豆與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鄉村科技,2022,13(13):86-88.
[4]徐懷海.大豆玉米間作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效益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2):211-212.
[5]李誠永,汪成法,王俊杰,等.大豆玉米間作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效益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7):64-65.